为什么巴黎13区(华人区)在法国电影素材中是暴力区

在法国电影暴力街区13区中,法国巴黎13区是一个充斥这邪恶的暴力区,而现实中的法国巴黎13区正是法国的华人区,这是有意还是无意?

第1个回答  2013-07-14
要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没有拆除,“已类/另类”的界限就始终存在,漠视和歧见会使无数的城市飞地成为酝酿仇恨和暴力的温床。

巴黎北郊的骚乱令人猝不及防。

去年年末,法国本土上映了新锐导演皮埃尔·莫莱尔的法式功夫片《第13区》。影片虚构的是未来年代的法国故事,看起来却像今天法国现实政治的寓言。导演当然不是预言家,但是却对法国社会内在矛盾有深刻洞察。

影片中的2010年代,政府对郊区的暴力犯罪已经失去控制,无奈之下,只能用围墙与铁丝网、机关枪分隔出一个巴黎“第13区”。这里没有学校,也没有邮局与警察。这里是贫民与移民的聚居地,更是犯罪分子为所欲为的乱世。在“第13区”,暴力是唯一的生存法则——无论对于平民,还是对于罪犯——谁强谁就是老大。

“第13区”就像巴黎美丽肌体上的毒瘤,政府首脑决心铲除这块罪恶之地。故事最后,阴谋铲除“第13区”的坏人被逮,“第13区”也将会有学校与警察。这是一个愉快的结尾,平等和公正终于被捍卫。然而,电影终归是乐观的政治寓言,现实政治却充满吊诡奇异的变数。在这次巴黎北郊骚乱中,政府强调在事件处理中要确保平等和公正,以安抚那些早就心怀不平、怒火中烧的“坏小子”。但是,巴黎市民对蔓延的暴力充满恐惧,并且对政府不力充满抱怨。政府如何承受这样的双重夹击?在电影《第13区》中,政府的天平倒向了富裕而守法的市区公民,而把犯罪和贫困留在了被隔离的土地上。但是,分隔并没有带来安宁,却使冲突加剧,这不能不说是法国电影人对社会现实的警醒。

事实上,19世纪以来,由于人口流动的加速,在共同的政治经济体系内,出现了建立于形形色色基础上的阶层或族群分隔——“第13区”就是这样一个分隔象征。显然,今天的法国并不存在柏林墙曾经分隔过的意识形态冲突,在以体面文雅的中产阶层为主体的法国,主要是由贫穷的外来移民、没文化的底层平民形成的差异。援引这种差异,划分“已类/另类”的界限,几乎是所有人类社会的建构方式——只不过有些界限是看得见的,比如电影中“第13区”的围墙和铁丝网,现实中大量穷人聚居的巴黎郊区;有些界限则是看不见的,比如说在不同阶层或族群间幽灵般游动的歧视和偏见。

面对上述人类社会必然存在的阶层/族群分野,我们所该做的,并非是以“第13区”富于象征意味的暴力分隔加固壁垒,而是要想法子拆除壁垒。对于目前正在蔓延的巴黎骚乱,法国政府一面加大警力扑火救急,一面允诺今后要为底层平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并在贫困街区开设更多学校,使得“人在边缘”的“坏小子”们能够融入主流社会。然而,族群熔融的“熔锅理论”熬煮的并不是一锅大白菜,而是带有各自不同历史经验的社会人。就像那些在影片最后依然存在的路障与围墙,只要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没有拆除,“已类/另类”的界限就始终存在,漠视和歧见会使无数的城市飞地成为酝酿仇恨和暴力的温床。

在中国现实中,来自乡村的打工者聚居于城市边缘,他们往往以籍贯和血缘为纽带,形成建立于籍贯基础上的原籍族群。在“起点公正”尚难保证的情况下,文化差异和阶层分隔进一步使他们成为城市建构中的“另类”或“他者”。无论如何,这回的巴黎骚乱也该是为我们敲响的警钟。
第2个回答  2019-12-19
电影的暴力13区是郊区banlieue 巴黎13区(华人区)是市内区 不是同一个地方
第3个回答  2013-07-14
电影还是不要带有政治色彩的去看~很多电影如果深究~基本上都有社会味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