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还有另一种努力方式:反向努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5

“功名心”是力量源泉,驱使我们共同创造了这盛世繁华,但“功名心”也很累人,它犹如心理的魔咒,容易让人着魔。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走上大街,走在地铁门口,人潮涌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生怕自己比别人慢了一秒,就永远赶不上这个时代。

这是一个能力变现最好的时代,人人都可以作马总,人人都可以成为任总、刘总、雷总、李总…… 深陷“功名心”,多少人没有成为他想成为的那个人,反而被世俗吞没,成为了城市里的“侏儒”。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结巴的成年人,一生只有一次说话不结巴。那是他12岁那年,一天他去坐公交车,故意没有买票,被售票员抓住时,他暗自思忖:这下我越结巴越好,人们一定会同情一个可怜的结巴孩子,放过我的。谁知越是想努力结巴,说话越利索。这是他生平唯一一次不结巴。

我们还注意到:很多结巴的人,在与人争吵时,能够顺口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朗诵的时候,他们也能够清清楚楚地吐字,而没有丝毫期期艾艾的痕迹。

经验告诉我们: 越是努力想做好,越是做不好。 过分的努力,反而会压抑我们的自发性和主动性,过度的谨慎和担心会让我们患得患失,从而束缚了手脚。 这就是正向努力带给我们的弊端。

老子是反向努力的大师,他的总体思想就是“ 无为而无不为 ”。他认为“道”的作用就是无为,它的效果却是无不为。道顺应自然,是自然而然的,一直这样,好像什么没有做,实际上却是无不为。

“无为”有时就是“无不为”的最好方式,放下执念,顺心而为,顺“道”而行,往往就自然达成心中的目标。

宋代大书法家、大文学家黄庭坚在《赠别李次翁》言: “利欲熏心;随人翕张。” 意思是贪财图利的欲望迷住了人们的心窍。越是追逐“功名”,越是成不了、抓不住。

失眠的时候,我们越是努力想睡着,越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一个人越是想装扮的优雅,越是优雅不起来;越是想要受人尊敬,越是不受人待见。

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一个故事:

事实证明,我们越是想获得赞扬,越是得不到赞扬;而从来不追求赞扬的人,反而越是获得赞扬最多的人。 每天在领导面前阿谀奉承的人,越是得不到机会;反而那些兢兢业业做事,从不讨好领导的人,越会自保,越能稳步爬升。

一个人越是在乎做事的目的,越是在乎别人的评价,越会限制自己的自然表现,淹没自己的真实能力,越达不到自己的心愿。

阿伦·瓦兹的《心之道》说到: “ 当你试图浮在水面上,你会沉下去,可是当你想要沉下去的时候,你反倒会漂起来。”

世事无常,事情并不会总是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下去。 心之所累者,往往在于我们的执念,为执念牵绊,为执念枉度余生。

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学习、能力或工作的瓶颈期。这是因为我们做事越是执着,往往越会走向死胡同。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一个人的动机和工作效率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 执着能让我们走向成功,但追求更大的成功,光靠执着似乎已经不够了。那时,何不让自己轻松一阵子,认真放松,认真总结一下,调整好策略再重装上阵。

在这个被精英文化熏染的时代里,追求平凡,反而是一件不平凡的事情。

古往今来,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在平凡中孕育出来的。艺术家、文学家、音乐家越是想出产更好的作品,越是没有灵感;越是带着强烈的角色意识,越是会束缚自己的思维,越是难以冲破思想枷锁,越是难以产生伟大的思想灵感。所以,很大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在不经意间迸发出来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艺术作品本质上属于 情感 创作, 情感 是不受人的意志支配的。

《老子》第78章云:

意思是: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而攻克坚强的事物却没有能胜过水的,因为没有任何事物能够替代水的柔弱而坚强。以弱胜强,以柔胜刚,是天下没有人不知道的道理,但却没有人能够做到。所以圣人说:"能承担得起整个家国的屈辱,才能成为一国之主;能承担国家的灾祸,才能成为整个天下的君王。"正面的道理从反面来讲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每个人都想要成功,都想出人头地,这样的理想驱使我们不断奋进,不断付出,一天又一天,周而复始。但很多时候,我们回过头来看,似乎自己成了生活的机器,如同墙上的钟表。我们越是努力,越是奋进,离我们的目标越远。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转变思维、转变方式,采用反向努力的思维模式和生存姿态去实面对人生。

所以,要想成功,首先心态得放平,能够清楚并接受自己的平庸,顺应我们的能力,在平凡中厚积薄发。如果我们的能力始终难以达成目标,我们就要像老子那样“无为而无不为”,告诉自己的内心: 平庸或平凡也是一种伟大的生存方式

人生最终的归宿是亲情,是生活,是一日三餐,是平凡的日出日落。

以反向努力的生存方式,放下身上的所有担子,平衡世俗 社会 与内心的安静,如古人那样,做一个“内圣外王”的高级生物。

除了功名,我们还需要寻找内心的“道”,如流水,如春风,如细雨,生于天地,归于尘土!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