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人生的三重境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30
你最喜欢苏东坡的哪一首诗词,我最喜欢的是《定风波》,这首词把他在面对人生苦难是三重境界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

我每个阶段读这首词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以前就只是单纯的觉得他是天生的超脱豁达,在经历了一些事情以后,反而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第一重境界:自我宽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是第二重境界:保持平常心。“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第三重境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01  第一重境界:自我宽慰

这首词写于1082年的春天,那个时候苏东坡被贬谪到黄州已经快三年了,如果有了解贬谪的前因后果,我们便不难发现这一次变革对于苏东坡人生的意义,这次的贬谪让他从北宋开国百年第一的文坛顶流,到被人像鸡犬一样驱赶,被关在一个暗无天日的监牢里,审问折磨100多天的阶下之囚,再到在寒冷的冬天,从京城一步步被放逐到黄州,在那个犄角旮旯的地方,成为一个几乎没有俸禄,没有正经事做的闲人。名声没有了,官职没有了,政治理想没有了,人生在一刹那间失去了意义。

很多的人都说喜欢苏东坡的豁达,说即便被贬了又怎样,还不是挡不住他快活。试问一下,这怎么可能呢?我们所有看到的他的快活背后,其实都是他一点一滴重建的生活,他在黄州的安国寺里焚香默坐,沐浴尘垢,深自省察,而这个时候拯救他的是佛是道,是回归身体和心灵,回归到那个什么也不是的平凡日子。

苏东坡在黄州城东的一片高坡之上,成为了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个时候,他开始觉得生活可爱了起来,因为有耕耘就有收获,即便吃的很糙,他也能找到美食研究的乐趣。他创造了把小红豆和大麦米调在一起,用米汤泡的新式二红饭,他创造了用小火慢炖软烂鲜香的东坡肉,此时的他发现,人生最重要的不过就是睡个好觉,吃顿饱饭。

被美食唤醒了幸福感的苏东坡更是在自己种地的地方附近建起了一所房子,并起名叫做“雪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从此以后这里变成苏东坡和好朋友聚会聊天的地方。他的这帮上到朝堂官员,文化名流,下至平民百姓,农民渔夫的朋友们,让雪堂成为了黄州城的文化交流客厅。

于是1082的春天,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重生的苏东坡。定风波就是在那时写下的,这首词的开头有一句引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正文开头便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很多人都会觉得苏东坡很豁达,下雨又何妨,我一边放声吹哨吟唱,一边缓步徐行,竹杖草鞋走起来啊,胜过了骑马,谁怕,老夫我披着蓑衣在风雨里一样处之泰然。可是如果他真的在享受这场大雨,为什么要“莫听”?为什么又要说“谁怕?”我们都知道这场大雨在诗词里面暗喻的是人生的苦难,那我们一般遇到苦难会怎么办呢?此时苏东坡他在自我安慰,这也就是面对苦难的第一重境界。宽慰自己,没关系,别怕!人生不过就是一场梦,苦难算什么呢?放声歌唱吧,轻装上阵吧,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其实不是在接纳这次的遭遇,反而是在抗拒,所以我觉得他的这个豁达是他在自我宽慰,但是恰恰就是因为苏东坡的这个自我宽慰,让我觉得这是苏东坡最迷人的地方,因为他跟我们普通人一样。

02  第二重境界:无论风雨保持平常心

佛家讲求要心无挂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试问,这又有几人能做到呢?我也知道不应该有分别心,苦难和幸福都是人生的礼物,可是苦难它真的就是让人难受啊。而且往往苦难来临之时,我们常常措手不及,除了闭上眼睛安慰自己,别听,别怕,没关系的,我们常常没有别的办法。苏东坡其实也是一样的,我之所以觉得苏东坡让人亲近,是因为他并不是一开始就站在豁达的最高处去俯瞰众生,我们有过的那种矛盾,痛苦,挣扎,他都有过,我们试图抗拒苦难的那种本能反应,那种别听别怕,他也都有过,但是倘若他只是这样的话,他又该如何照耀我们呢?

于是我们就来了这首词的下阕。“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苦难之后,微冷的春风吹醒我的酒意,抬眼一看雨后初晴,山头的斜阳洒下来。天哪,这是一幅多美的风景啊,风雨终究会停息,苦难终究会过去,我们都会迎来山头斜照拨云见雾的那一天。

03  第三重境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苦难将我们打倒了吗?并没有啊,在回望来时风雨中走过的路,苏东坡发出了一声长长的感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如果没有最后这一句,我觉得整首词的境界至少掉一个档位,同时也应和了上阙的最后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就是说不再有分别心,苦难也好,幸福也好都是中性的,我们不再对这些有评判,自然而然也不会再有得失心。“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有人可能会解释成也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晴。

那么我是怎么看这句话的呢?“也无风雨也无晴”,我觉得最妙的就是这个“无”字,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无所谓,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佛教里的无。佛教里的无,不是没有,它有更大的意义,说的是虚妄。风雨也好,晴也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就是面对苦难的第三重境界,风雨也好,晴也好,就像是一场大梦。梦境过后一切都会消弭。

所以,当我们了解到这一切以后,是风雨,还是晴,这还重要吗?当下的感受只是当下的,每一个新的当下又会有新的感受产生,走过之后就不要在执着了。

所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在这里完成了对苦难的跨越,从自我宽慰到走向更加通透和旷达的人生。为什么我觉得《定风波》这首词的境界千百年来无人可比呢,就是因为它并不是纯粹的在展现作者自己的豁达,他的豁达是从泥泞里长出来的,是我们所有的人在经历苦难都必须要走过的境界。

千百年来我们都在走他曾经走过的路,对于我们而言,苏东坡既是同行者,也是领路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