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隐有得,丹青不渝———记国画家赵天久老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屈指一算,我拜国画家赵天久为师已逾两年了,这两年耳濡目染,虽还不曾学得皮毛,但已陶醉于国画世界的气象万千。

   

 

    赵天久老师60年代毕业于成都工艺美术学校,长期在工厂和学校担任美术设计和美术教师,1990年回到成都郫县,任郫县政协书画院副院长。由于早年受过严格的科班训练,并且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所以基本功扎实。他早年的写生稿积累了厚厚的一堆,至今保存完好,每次翻阅老师的写生稿都觉得这是一笔了不起的财富,也希望有一天能够把老师的这些素材能够编辑成册,让更多学画画的人受益。这些稿子里,有牡丹,菊花,兰草,芙蓉,以及别的花鸟虫鱼,当然更多的是梅花和荷花,翻阅着这些画稿,即使逸笔草草也是形神兼备,透过那些画面,我好像看见隔着五六十年漫长岁月的那个年轻人,对艺术孜孜以求的那份热情,随时随地用笔勾画描摹和记录,把一年四季各种花卉植物的枯荣及情态,花叶与枝干等各部位的结构与生态,描写得姿态万千,栩栩如生。每一根线条都余味悠长,每一幅构图都别开生面,一朵花,一棵树,无不洋溢着大自然的蓬勃生趣。透过这些画稿,好像也可以看见他那颗朴素谦卑的心,恭敬诚恳的态度以及对艺术的敏感与天分。老师正是这样通过一点一滴地收集生活的素材,年复一年的积累,形成了作为一名艺术家应具备的敏锐眼光和不凡品味,这些素材通过加工、整理和提炼,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老师之所以有今天娴熟的国画技巧和深厚的艺术积累,与长期的写生练习密不可分。

       

正是因为赵老师积淀深厚,并且擅长读书学习,往往眼光独到,流传在市面上的作品,好的坏的都逃不过他的法眼。对自己的要求也特别严格,七十多岁了仍然不断学习,研究画论,研究名家作品,笔墨不辍,不懈追求,颇有当年齐白石活到老学到老的艺术热情。赵老师一作画,笔墨功夫可谓了得,笔力雄浑健拔,骨肉兼得,墨色滋润淋漓,浓淡相宜,笔与墨相得益彰,题材更是信手拈来,如探囊取物,章法布局即使随意而就也觉开阔大气。各种题材都驾轻就熟,落纸生香,呼之欲出,一支毛笔简直被他用得出神入化。加上老师的作品都取材于自然,作品中那种盎然的生命力、单纯灵动的美感,总是让画面有一种饱满的张力,融入了老师对自然的热爱,渗透着老师对人与自然的感悟。

      赵老师画了几十年,放笔落纸,总是游刃有余,品味他年轻时的画,就想起木心那首《从前慢》的感觉:“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 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他早年的水彩、国画,成本成堆的速写本,那些画面定格了彼时的场景,也定格了老师遥远的青春,山野乡村,流水人家,青春的华年在笔墨中再现,仿佛隔着几十年的时光往回望,山明净,水秀媚,花烂漫,他笔下的菊花淡远,玉兰优雅,芙蓉艳丽,兰花芊蔚,紫藤如梦,莲花清逸,古梅澹冶,翠竹翛然。牡丹也是老师常画的题材,作为花王,花大色美,要把它画得艳而不俗却不容易,老师画过很多牡丹,都特别出彩,老师不仅画出了牡丹的美丽外在,更画出了她雍容自重从容大气的气质神韵。小品清丽,淑妆天然,大幅则富丽典雅,一派盛世繁华气象。面对老师近期画的三幅四尺宣牡丹,总是百看不厌,这一派繁华气象,总让人忍不住去想象一千多年前的盛唐皇宫,沉香亭前牡丹开遍,玄宗玉环情意绵绵,李白酩酊大醉,歌咏出清平调的那个遥远的夜晚。

        当然赵老师画得最多的还是梅花和荷花,梅花枝干虬曲转折,劲节有力,一派生机盎然,无论繁枝密蕊,疏影暗香,都是笔到意到,形至神肖,让千载而下文人雅士的这一抹馨香,相续传递。荷花也是,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姿态和韵致,经老师浑厚的笔墨功底渲染而出,在清灵出水,浓淡相宜的荷叶衬托下花儿或妍丽,或娇羞,或亭亭净值,或嫣然百媚,画面往往清新灵秀,大气沉着,气韵生动,韵味无穷。老师号荷梅轩主人,欣赏梅花凌寒傲霜、清雅出尘的坚贞风骨,喜欢荷花不枝不蔓,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所以笔下的梅花和荷花也都寄予了老师淡泊名利,恬淡自适的精神追求,被他赋予了仙气灵气,落笔不俗,格调高雅。

        和赵老师的接触中,也常常感受到老师有如梅花的坚贞正直的品格,有如荷花高洁、中通外直的个性,以及他对艺术的热爱与坚持、他的好学求证之心。古人云:“意诚而后心正”。画品即人品。老师不喜欢参加商业活动,也不喜欢出风头,在当今艺术界群趋浅薄之际,他往往坦陈直言,坚守执着,他苦心孤诣、默默耕耘、潜心修炼,不求贤达,不求闻名,不求功利,不负矜自夸,也不妄自菲薄,不沽名钓誉,也不盲从世俗。他以几十年美学的深厚积淀成就了他的修养素质、审美眼光,构建了他作为艺术家独立的精神世界,赵老师的昔日恩师邹文正先生在九月份来我们春在堂时曾经说,一件优秀的作品里会呈现出“三气”:正气,大气,静气。正气是指人的品格一定要正直善良,师法古人,按我们传统的路子走,让作品具有浩然正气,大气是作品的气格要开畅,有大视野、大气象,静气是最难的,自在无我之境,它需要更精进的修为。邹老师当时非常肯定了赵老师的作品,也更激励了赵老师,使他立志在有生之年多搞一些创作,让自己的艺术境界更上一重境界。有一次和赵老师在春在堂作画,他在构思一幅国画牡丹,我在临写齐白石的梅花,我感叹穿枝太难,老师说是难,要画好一幅画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画笔墨技法千变万化,我画了几十年,画到现在,能令自己满意的作品都很少,作一幅大画更是如此,谋篇布局如排兵布阵,稍有不慎就功亏一篑。要大处着眼,小处用心,形质至上,兼顾意趣,才能成就一幅作品。赵老师对待自己的艺术创作就是这样从不敷衍,几近于严苛,所以他的艺术境界才这样日臻完善!

        相比其他社会活动,赵老师更喜欢做一些教学工作,希望把几十年的艺术心得与国画经验传授给热爱国画的学生们,所以他对于我们从来都是毫无保留,倾囊相授,70多岁了依然保持充沛的教学热情,一堂课有时三个多小时教下来,也从来乐此不疲。赵老师深谙国画技法,兼具西画知识以及深厚的美学修养与教学理念。兼收并蓄,温良蕴籍,使他的课有别于一般的国画培训课堂。跟赵老师学习真是受益无穷,不但学到了国画技法,也大大地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审美眼光,他就像是一座宝山,怀揣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数宝藏。

        黄君璧说:“习艺一事,不外师人,师心,师造化。师人者以古人为师,师心者以己身为师,师造化者以自然为师也。”赵老师的国画教学秉持传统,按传统中国画授徒方式,同时又融合现代教育理念,同样也主张师古人,师心,师造化。他主张临摹古人作品,认为这些临摹是对前人立意、选材、造型、笔墨、构图等各方面进行研究和学习的好办法,又是获得国画技法技巧,承续传统的重要手段,但是他又强调要在前人之轨辙的基础上不单单停留于对前人作品的临摹,要去思考创新,不拘泥于古法,要与师造化相结合,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写生过程中观察思考,提高认识能力,通过积累,采众家之长,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思考,方能创作出自出手眼,卓然不群的艺术作品。我想起石涛曾说:“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说的就是不断地训练固然重要,但最终精神世界的升华才是学画的毕生追求。赵老师的教学理念显然无出古人。他也非常看重笔墨功夫,认为没有笔墨则无骨肉,所以也非常赞成我们加上书法的练习,他自己的书法已经算是刚劲有力,风神俊爽,仍然不愿意就此停驻不前,他教育我们用笔要注意轻重缓急,刚柔迟涩,提按转折,用墨时要浓淡干湿变化得当,才有流动传神的墨韵,“墨分五彩”,一幅画的墨色如何,直接关系着整体的画境和神韵。一副优秀的作品,往往看得出笔墨的品质,才能有强烈的艺术效果,既是一种造型,又是语言表达,是艺术修养,也是本质表现,课堂观赵老师示范作画总是会爆发出同学们由衷的赞叹和感动,内心的崇拜和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在国画教育师资良莠不齐的现状下,有名气没水平的并不少见,在郫都区的国画培训领域,论笔墨技法,论美学理论,赵老师的教学水平显然独树一帜,卓然超群,无出其右者。这么一个专业又真诚的实力派老师恰好被我们遇见,真的是何其幸运!

        赵老师用一管柔毫,为大千世界传神写照,用满腔热爱,为国画传统艺术薪火相续。樵隐于闹世而怡然自得,一生志在丹青始终不渝。赵老师就这样沉浸于他的艺术世界,不知老之将至,逍遥自在,无拘无束,无牵无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