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大V留6岁女儿独自在家:你所谓的教育,不过是有条件养育罢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1

前几天,百万 育儿 大V“粥悦悦”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篇文章,引起了众多网友讨论。

原来,那个周末,粥悦悦全家打算去珠海长隆玩耍。出发前一晚,粥悦悦在家庭会议上对孩子们提出要求,出发前必须完成当日学习任务,否则留在家里。

第二天早晨,老大和老三都完成了学习任务,而老二没有。于是,老二被留在了家里。

老二六岁,她哭着请求妈妈带她一起去,被妈妈拒绝了。妈妈还好心地教她怎么照顾自己,如何烧水,如何泡粉丝不让自己挨饿。

并且,粥悦悦拒绝钟点工阿姨、邻居们的好心,执意让老二一个人待在家里。

当天晚上,老二给妈妈打电话,说害怕一个人在家。这时,粥悦悦提出完成双倍学习任务,就回去接她。

于是,粥悦悦老公开车两小时回到家(当时已经夜里12点半了),而老二也在晚上10点半完成了双倍学习任务。粥悦悦又提出,只要第二天一早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就可以跟爸爸回长隆玩。

老二接受了教训,很快完成了任务,跟着全家开心地玩了一趟。

粥悦悦表示,给老二的教训,算是杀鸡儆猴,以儆效尤,还得意地说感谢自己的心狠手辣。


网友们大多指责粥悦悦,认为把一个六岁的孩子单独留在家里,有很多安全隐患,虽然粥悦悦开着监控,可一旦发生问题,她能及时赶回去吗?

孩子若出了意外,她将后悔莫及。

我想说,对于一名百万 育儿 大V,把全家玩耍当成奖励,把完成学习任务当成条件,只有完成了她提出的条件,孩子们才可以去玩耍。

这样的行为,真是赤裸裸地“有条件养育”啊。

谁说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呢,其实有些时候,这爱已经悄悄变了味道。只是,父母并未察觉,这才是最可悲的事情。

2

有条件养育的对立面,自然是无条件养育。

美国著名 育儿 专家艾尔菲·科恩在《无条件养育》一书中指出:

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对孩子可以说是全身心地付出,不怕辛苦,不计较回报。

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的爱里开始附加了条件。

孩子两岁时,只要你乖乖吃饭,不挑食,就可以带你去淘气堡玩。

孩子大一些,只要你开心地去幼儿园,不哭不闹,放了学就给你买玩具。

孩子上了小学,只要你这次考试得双百,就带你去迪士尼玩。

孩子再大一些,只要你钢琴考过了六级就给你买一双你喜欢的名牌球鞋……

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数不胜数。似乎只有这样,给孩子们设置一下限制,或者不轻易让他们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家长才会满意,才会心安。

他们会自我安慰,看,我家孩子多优秀,多听话。

去年暑假的热播剧《小欢喜》中,黄磊饰演的方圆曾感慨道,孩子们对他们的爱是纯粹的,反倒是他们这些父母,对孩子的爱里附加了很多条件。有时候,父母不如孩子。

这真是道出了广大父母的心声。

3

再回头看粥悦悦对孩子们的态度:只有完成了当天的学习任务,孩子们才可以跟着父母去旅行玩耍。

二女儿没完成学习任务,于是被留在了家里。即使她只有六岁,不会做饭不会照顾自己,夜深人静她一个小女孩,孤单、无助、害怕,对不起,妈妈看不到这些。她只知道,孩子没完成她规定的任务,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

孩子会不会因此产生心理阴影,她对学习,是更喜欢了还是厌恶了?她后来去学习是出于内驱力还是被迫行为?对妈妈,她是更爱了还是害怕了?

说到底,有条件养育是有其弊端的。那么,它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第一, 被家长有条件养育的孩子,他们自我价值感的认知低;

因为孩子得到父母的爱是附加了条件的,那么他们在接受自己时也会附加上条件,这就导致他们认为自己不配得到某项东西,或者不能轻易得到某样东西。

心理学家李雪在某次演讲中讲过这样一个例子:李雪有一位朋友很会做生意,但他受父母影响,认为人总要经历一些挫折,才能赚到钱。所以,每次很顺利地要签下一个合同时,他就会坐立不安,好像有什么事不对,然后会犯一些错误,比如忘带重要材料,与重要领导见面失约等,总之他要把事情搞出危机,然后他再发挥各种能力、付出各种代价,最终力挽狂澜,签约成功。

说到底,这位朋友的自我认知很低,认为自己不能顺利得到自己想要的。而这跟他早年的经历是息息相关的。

第二, 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反感和讨厌家长;

这个不难理解,当一个孩子跟自己的需求之间隔着父母设定的障碍,他只有跨过去,才能得到他想要的。那么父母,就成了横亘在他面前的一座大山。

对这座山,他有抱怨、有不满、有愤怒,也是正常的。当然,这也影响亲子关系。

孩子对妈妈说,她想买新书包。妈妈随口说,旧书包也能用呀。要不这样,期末考试你能得100分就买。

孩子生气了,赌气地说,我不买了,我也不考100分。

妈妈这样的反应,还不如直接告诉孩子,现在的书包还能用,所以先不买了。而她设置了考100分才买这样的条件,只会让孩子对她产生反感和厌恶。

第三, 有条件养育模式会传递给下一代

从小在这种养育模式下长大的人,虽然不满于父母对自己的方式,但他潜意识里已经接受了这种模式。

成年后,他轻易摆脱不掉父母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将继续这种养育模式。于是他活成了父母的样子,他的孩子变成了他的翻版。

4

既然有条件养育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我们当然要提倡无条件养育了。只是,无条件养育并不轻松。

所以,即使父母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感受到的,也许并不是这样。

当然,这并不是说因为它难,我们就放弃。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来向这一目标靠近。

向孩子表达无条件的爱,给孩子更多决定的机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尊重孩子,理解他的需求,不那么自以为是,做个“听话”的父母,就能一步步向无条件养育靠近。

当我们真正明白了这些,在 育儿 过程中就能不断修正自己,在无条件养育的路上全力以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