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的来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3-02
你看看是不是你问的新都

约在公元前七世纪,蜀王开明氏在今新都军屯镇附近营建了开明王朝的都邑。为了有别于杜宇氏的旧都郫邑,新建都邑遂名为“新都”,为蜀王开明王朝的第一个城名。

新都为古蜀国都邑。 古蜀国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之后,望帝杜宇始“教民务农”,率蜀族人民由山区向平原转移。当时因岷江之水尚未治理,土质肥沃的广大平原常遭洪灾之害。杜宇遂委派由荆楚迁来的部族首领鳖灵为相,命其治水。鳖灵决玉垒,开金堂峡,以除水害,民得安处。其后鳖灵取代杜宇,建立开明王朝,号丛帝。 开明氏即位之后,江水得到进一步治理,成都平原的大部地区能够陆处。蜀族人民生产活动的中心,遂由平原边区的丘陵地带转向平原纵深。由于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地域扩大,长期处于山区边缘的杜宇氏城邑,已不适应发展变化的要求,须另建政权活动中心。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蜀王开明氏称帝后,营建了开明政权的都邑。为有别于杜宇氏的旧都郫邑,新建都邑遂名“新都”。 宝光寺
1980年3月,新都马家乡普东村出土一座战国早、中时期的木椁船棺墓。出土各种铜器、陶器、漆器290多件,内有统治者专享的铜鼎5件。其中一鼎盖内刻有“邵之亻食鼎”的铭文,字体为春秋战国时楚地流行风格。还有墓主生前使用的刻有象征权力的“巴蜀图语”铜质印章两枚。据四川省博物馆鉴定,该墓可能是开明九世至十一世中之一的陵墓,年代为战国早、中之际。与蜀王墓相距不远的该乡丽阳村丽元山(实为一大土包)有“双石镜”。史籍记述,蜀王开明氏往往以石镜为王妃墓表。与马家乡相邻的金牛村,多年来陆续出土不少战国时期的铜制兵器和生活用具。这些器物,形制精美,与蜀王墓葬器物文化类型相同,且散布面宽,是蜀族人民的聚居点和墓葬群。在这不足3公里的范围内,上有蜀王墓,下有王妃墓,又有蜀民聚居点和墓葬群,说明这一带地区是开明王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 新都为古蜀国名城。古蜀国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之后,在蜀王杜宇时期开始“教民务农”,率蜀族人民由山区向平原转移。当时因岷江之水尚未治理,土质肥沃的广大平原遭洪灾之害。杜宇遂委派由荆楚迁来的部族首领鳖灵为相,命其治水。鳖灵决玉垒,开金堂峡,以除水害,民得安处,后鳖灵取代杜宇政权,建立开明王朝,号丛帝。 开明王朝建立之后,江水得到进一步治理,蜀族人民生产活动的中心,遂由平原边区的丘陵转向平原纵深地带。由于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地域扩大,长期处于山区边沿的杜宇氏城邑 ,已不适应发展变化的要求,须另建活动中心。约在公元前七世纪,蜀王开明氏在今新都军屯镇附近营建了开明王朝的都邑。为了有别于杜宇氏的旧都郫邑,新建都邑遂名为“新都”,为蜀王开明王朝的第一个城名。据《华阳国志》云:“开明王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蜀以成都、广都、新都为三都,号名城。”由此可见,开明的都城在徙治成都之前,已在新都建都。新都作为古蜀三大名都之一,距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公元前376年,开明王朝传位到十二世,秦国惠文王灭了开明蜀国。秦灭蜀后30年,实行郡县制,置蜀郡于成都,新都作为一个县归蜀郡管辖。从新都建县至今已有2280年的历史。 新都建县以来,几经变化。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平定巴蜀。一年后新置广汉郡(郡治在今三台县境),新都由蜀郡划入广汉郡。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全国为13州刺史,蜀郡改为益州刺史部,新都属益州广汉郡。 公元9-23年,王莽时期,改益州为庸部,改广汉郡为就都,新都属就都。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时期,公孙述据蜀,改广汉郡为子同郡,新都属子同郡。公孙述败亡,东汉恢复西汉旧制,新都属益州广汉郡,后经刘焉父子据蜀和三国时期的蜀汉,直到曹魏灭蜀,隶属关系不变。 西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分益州地置梁州于汉中,分广汉郡置新都郡,新都郡属梁州,统领雒县(今广汉市)、什邡、绵竹、新都4县。276年,晋武帝封皇子司马该为新都王,改新都郡为新都国,仍辖4县。司马该死后无子,新都国被废除,复为新都郡。后又废郡,新都仍以县属广汉郡。301年,李特起义。4年后,李特之子李雄据蜀称帝,国号大成,继称汉,新都仍属梁州广汉郡。后桓温伐蜀,灭李雄政权,蜀地归东晋。又经范贲、苻坚、谯纵等先后据蜀,直到东晋灭亡,新都均属梁州广汉郡。420年,刘裕代晋,改国号宋,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广汉郡由梁州改属益州,新都也改属益州广汉郡 新都区
。直到479年南齐高帝萧道成取代刘宋,国号齐,新都隶属关系未变。 581年,隋文帝统一全国,全国诸郡以州直接统区,新都从广汉郡改属益州。7年后,改新都为兴乐县,始将县城由军屯乡迁至今新都镇。607年,隋炀帝时期,撤销兴乐县,并入成都县。619年,唐高祖时期,恢复兴乐县,随即仍改为新都县,隶属益州。742年-757年,唐肃宗改蜀郡为成都府,新都归成都府,直到唐末和五代时期不变。 965年,宋太祖设置西川路,新都属西川路成都府。后西川路改为川峡路,成都府改为益州,新都属川峡路益州。1001年,分川峡路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总称四川路。新都属益州路成都府。1061年,改成都府为剑南西川节度,新都均以县属,直到南宋末。 1276年,元世祖改革政区,在大都(今北京)设中书省,全国各地设行中书省。新都属四川行中书省成都路直辖的隶事司,直到元末未变。 1911年辛亥革命,清王朝被推翻。民国政府建立后,将四川划为七道,新都属川西道,一年后改为西川道。此后,军阀割据,实行防区制,新都属28防区。1935年国民党政权统一川政,改组四川省政府,划全省为18个行政督察区,新都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划四川为川东、川南、川西、 川北4个行政公署。新都属川西行署温江专员公署。 1953年,4个行署撤销,恢复四川省辖,新都县仍属温江专员公署。 1960年,新都合并于新繁县。 1962年10月,恢复新都县。 1965年,撤销新繁县,并入新都县。 1983年,温江行署合并于成都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新都县从此属成都市管辖,成为成都市的一个郊县。 2001年11月1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新都县,设立成都市新都区,区政府驻新都镇。2002年1月1日,正式设立成都市新都区。 1993年,新都县辖13个镇(新都镇、龙虎镇、三河镇、斑竹园镇、新民镇、利济镇、清流镇、泰兴镇、马家镇、新繁镇、石板滩镇、大丰镇、龙桥镇)、4个乡(竹友乡、军屯乡、木兰乡、龙安乡)、303个村、2625年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及2个国有农场、1个林场。 1997年,面积482平方千米,人口57.2万,辖4乡13镇。县政府驻新都镇。 1999年,新都县辖13个镇、4个乡:辖新都镇、马家镇、新民镇、三河镇、泰兴镇、利济镇、清流镇、龙虎镇、新繁镇、大丰镇、龙桥镇、斑竹园镇、石板滩镇;木兰乡、军屯乡、龙安乡、竹友乡。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611986人,其中:新都镇 169834人、大丰镇 31053人、石板滩镇 30786人、新繁镇 58187人、新民镇 35861人、三河镇 29577人、泰兴镇 28763人、利济镇 23843人、斑竹园镇 29756人、清流镇 16957人、龙虎镇 20139人、马家镇 23869人、龙桥镇 23364人、龙安乡 21512人、木兰乡 34019人、竹友乡 16195人、军屯乡 18271人。 ?年,辖14个镇、3个乡,300个行政村:斑竹园镇、竹友镇、新都镇、新繁镇、石板滩镇、三河镇、大丰镇、利济镇、清流镇、龙虎镇、泰兴镇、龙桥镇、马家镇、新民镇 新都区
、木兰乡、龙安乡、军屯乡。 2004年4月1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8号)同意新都区龙安镇政府驻地由严家桥福田院迁至安全村3社新犀路。 2004年9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37号)同意新都区撤销大丰、三河、龙虎、龙安、利济、竹友6个镇。原大丰、三河2个镇所属行政区域实行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将原龙虎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新都镇;新都镇政府驻紫瑞街。将原龙安镇及原利济镇的公义、锦水、曲水、通联、石云、广济、新庞、宁河8个村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新繁镇;新繁镇政府驻繁清路。将原利济镇的同义、同福、水梨、迎祥、双利、界牌、永明、柳泉、顺河、圆通10个村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清流镇;清流镇政府驻清流场南街。将原竹友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斑竹园镇;斑竹园镇政府驻复兴街。 2004年,新都区辖2个街道(大丰、三河)、11个镇(新都、新繁、新民、清流、龙桥、马家、泰兴、木兰、军屯、石板滩、斑竹园),43个社区委员会、298个村委会。面积481平方千米,人口密度1266人/平方千米。 2005年5月1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5]18号)批准:将青白江区龙王镇的新谊、双柏、黄果、园林、石桩、长林6个村和龙泉驿区黄土镇的回龙村、金三角社区所属的行政区域划归新都区石板滩镇管辖。石板滩镇政府驻石板滩场镇东风西街66号。 2005年7月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5]21号)批准:新都区将斑竹园镇的回南、檀木2村和龙桥镇的瑞云、笔架2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新繁镇管辖。 2006年,新都区辖2个街道、11个镇:大丰街道、三河街道2个街道代码不详、新都镇、石板滩镇、新繁镇、新民镇、泰兴镇、斑竹园镇、清流镇、马家镇、龙桥镇、木兰镇、军屯镇。 2007年5月,成都市政府同意新都区增设石板滩、斑竹园、龙桥、泰兴、新民、木兰、军屯、清流、马家9个街道办事处,分别与石板滩、斑竹园、龙桥、泰兴、新民、木兰、军屯、清流、马家镇政府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的管理模式,所辖区域和驻地与镇相同

http://baike.baidu.com/view/154783.htm#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