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堌集镇的镇芦笋产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改革开放后,镇经济发展迅速,工农业发展较快,近些年镇引进芦笋种植并迅速发展成为镇的支柱产业,形成了芦笋种植加工一条龙,形成了以朱老家大宝芦笋加工厂为基础的产业链。20011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山东省曹县青堌集镇(芦笋)。
曹县青堌集镇位于山东、河南两省交界处,是曹县、成武、单县、商丘四县的结合部。目前,全镇农民收入、财政收入70%来自于芦笋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芦笋为轴线,以龙头加工企业为核心,外联国际市场,内联生产基地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
一、高点定位 加速膨胀 铸造农业发展的“火车头”
近年来,青堌集镇立足资源,准确定位,努力做大做强芦笋生产和加工产业。瞄准一流,高点起步,加速龙头企业的膨胀,突出培植壮大中粮大宝、盛丰、桑克斯、盛庆、当家人五大龙头加工企业。这些企业形成了强大的辐射带动能力,共吸纳农村劳动力15000多人,工人月收入平均500元以上。企业规模扩大后,随着收购能力的提高,芦笋价格趋于平稳。近年来,最低混级笋保持在每斤1.7元以上,仅此一项,全镇农民增收1亿元,人均增收1000多元。目前全镇已形成了6万亩芦笋基地,涵盖57个行政村,其中800亩以上的专业村42个,5亩以上的生产大户3200多户。同时又带动了优质杂果、一般性蔬菜等特色经济作物的发展,全镇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达到7万多亩。
二、遵循国际规则 推行标准化生产 打造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近年来,农产品出口关税壁垒逐步取消,但“绿色壁垒”、“技术壁垒”日趋森严,只有遵循国际通行规则,实施标准化生产,才能赢得产品出口主动权,抢占市场的制高点。
青堌集镇从基础工作抓起,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山东省芦笋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制订了《无公害芦笋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标准》,将农民传统的种植习惯和管理方式置于严格的规章制度之下。在品种改良上,针对大多芦笋品种普遍老化,品级低,质量差的实际,组织专门人员到临沂中国芦笋研究中心学习考察,引进最优质的芦笋新品种,并大面积进行推广种植,良种覆盖率已达96%以上。在生产管理上,实施了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保护生态环境、保证蔬菜生产农药残留量不超过国家规定标准为主要内容的“一减双保”工程,通过广泛发放《生产无公害芦笋、蔬菜、瓜果等农产品明白纸》,引导群众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与此同时,当地还多次聘请省芦笋研究所、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和讲座,向农民传授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
青堌集镇引入国际通行规则,建立标准化加工体系。通过近几年的努力,青堌集镇芦笋基地陆续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A级标准验收,芦笋加工企业均通过了IS09000认证、HACCP体系认证、国际食品标准IFS认证。生产管理、产品质量完全达到国际化标准,打开了通向国际市场的大门。企业按照出口国的质量和技术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包装,形成的产品可以直接进入国外超市。盛庆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乡村树”自主出口系列产品,不经过出口贸易商、进口商、佣金商,直接供往法国家乐福、欧尚,美国沃尔玛和德国麦德隆等国际超市,重点市场欧洲的前十大超市已成功打入9家。
与此同时,该镇积极引进优良品种,生产国际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针对国际市场需求和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需要,公司生产品种达20多个,在欧美市场上供不应求。在生产旺季,公司每天都有专门集装箱外运,实现了厂内装箱,海关免检,直接装船出口。
三、政府搭台 双向扶持 构建企业和农户的“连心桥”
搭建发展平台,构筑战略载体。要提升产业档次,拉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就必须通过产业园这一核心来带动,没有产业园的先行,单单依靠资源和招商为动力,短时间内很难实现产业的升级。基于此,当地政府充分利用地处105国道、德商公路、350省道交汇点和毗邻德商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以及成方连片的一般农田优势,建设芦笋种植园区。将园区功能区划分为优质芦笋栽培、高附加值产品加工、科研培训和商贸物流4个区域,计划总投资9亿元。优质芦笋栽培区培育发展标准化芦笋基地3000亩;高附加值产品加工区可以入驻企业27家,引进国际一流的食品加工设备。
1.6万平方米的科研培训区建设科研培训中心一处,用于开发研制芦笋保健食品、芦笋制药、芦笋啤酒等芦笋深加工终端产品;商贸物流区将立足于青堌集周边乡镇种植芦笋20万亩的优势,建设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的华东芦笋交易大市场一处。通过项目的逐步实施,把芦笋产业园建成全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芦笋标准化科技产业示范园区。
开展优质服务,帮助农民增收。在技术上,常年聘请中国芦笋研究中心的3名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在资金上,想尽千方百计,从各方融资,给农户以扶持。
健全市场网络,扶持企业增效。通过引导企业、行政村和农民联合,沿105国道、聊商公路、350省道、闫青公路设立固定收购点37处,农民自发形成的分散收购点达130余处,形成了完整的芦笋收购网络,保证了企业生产的需要。
建立芦笋协会,提供组织保障。为了从根本上减少或避免生产经营中的自发性、盲目性和局限性带来的损失,镇专门成立了芦笋产业化办公室,建立了由龙头企业、种植大户、流通大户等组成的芦笋企业协会,制定了行业法规,加强联合,统一内调,在农资、技术等方面搞好了合作。同时,芦笋协会积极协调银信、税务、工商等部门为企业和农户搞好服务,从而,优化了芦笋产业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拉长本地芦笋产业链条,发展壮大芦笋特色板块经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