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给我成长的机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1
我们习惯给孩子提要求,却很少去审视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见证与目送他(她)成长、渐行渐远的过程,同时也是自身不断反省与成长的过程。

为母不易

坦白说,无论是微妙的婆媳关系、状况频出的育儿体验,还是青春期可能出现的叛逆,我们并没有做好应对准备。家长间的抱团取暖、阅读书籍、浏览教育网站等,不过是我们应对育儿道路上形形色色的问题和困境时的路径。

与很多父母一样,我也是在经历了最初的忙乱与束手无策后,开始逼自己去恶补。由被动的学习到积极主动利用每个可能的机会去请教,这种转变给了我意料之外的惊喜。

为鼓励孩子学好英语,我参加了英语培训班,每天坚持薄荷阅读、无字幕听电影,以前觉得很难的事情,现在很轻松地就坚持了下来。在处理亲子关系时,我活学活用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理论,赢得了女儿的信任和尊重。在此期间,我结识了一群视野开阔、积极向上的朋友,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全新的变化。而这些改变,源于坚持学习带来的丰厚回报。

将尊重落到实处

不要仅仅将尊重停留在口头上,要把孩子真正当作一个拥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个体来对待,有效沟通和正面引导是必需的。

女儿初一时参加过一次小学同学聚会。聚会中,有同学提议邀请C同学参加。女儿跟C同学关系不很融洽,她说不想见面尴尬,C同学来她就走。于是邀请C同学的提议也就不了了之。本来很“嗨”的一天,没想到晚上女儿哭着让我看同学转给她的一张截图。C同学用污言秽语辱骂女儿和另一位女同学,并配了一张侮辱性图片。我震惊于如此恶毒的语言竟然出自一个十来岁女孩之口,作为妈妈,我当时就有上门找女孩和她家长去理论的愤怒。

明显能感觉到女儿看到我的表现舒了一口气,她说提议由她先处理,如果有需要,我再介入。她跟我要了C同学妈妈的微信,把截图传给了对方,并简单讲了事情的经过。女儿的陈述重点强调两点内容:自小学毕业后跟C同学没有任何来往,这次聚会是大家半个月前就定下来的,邀请C同学是聚会现场的提议,自己当时只是表达了“她来我就走”的意见,这点几位当时在场的同学可以作证;和C同学并不是微信好友,鉴于C同学在朋友圈公开辱骂已经给自己造成了伤害,要求C同学删除此条朋友圈并公开道歉。

感谢C同学妈妈,她耐心地看完了女儿的陈述,代表C同学道了歉,但也指出这件事情也不全是C同学的错,让女儿想想自己有没有错。虽然对C同学妈妈的答复不是很满意,但是明显看出女儿松了一口气。

在跟其他几位妈妈沟通后,我大体还原了整个场景。女儿说的是实情,但在公开场合说“她来我就走”很不妥,此话又经转述,传到C同学那里时,感觉自己被孤立也属正常,不过用污言秽语反击还是有些过了。

几天后,我们找了个合适的机会,跟女儿进行了沟通。我们肯定她在这件事情发生后能及时应对,且有理有据,这值得肯定。同时也告诉她,我们虽然不需要勉强自己去喜欢所有的人和事,但在公开场合,说话还需要考虑当事人的感受,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由于在这件事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我们站在了女儿的立场,理解她的愤怒,女儿感觉到了被理解、信任和尊重,后来我们给她的建议她也就能听得进去了。孩子的思想往往很单纯,善恶分明,他(她)们不需要像成人那样瞻前顾后,面面俱到,以后有的是时间去学习和经历,但做父母的,有效的沟通和正面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理性而温暖

虽然不断提醒自己要做个理性而温暖的妈妈,偶尔还是会失去耐心,在如何管理自己情绪方面,我不断反省,同时也注意在必要时给女儿的情绪一个宣泄的通道。

小学毕业前,因为连续三年区三好、大队委,女儿有资格参加市三好学生的竞选。女儿对此很重视,竞选前她逐一比较了与其他参选者的优劣势。知道她是一个要强、好胜的孩子,我赶紧给她打预防针,告诉她这只是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好好享受竞选过程,不要太看重结果。

竞选当天接她回家时,明显感觉她情绪不对。到车库后,我试探着问:“我们回家,还是坐一会?”女儿不吭气,我安静地等着。女儿开始抽泣,后来放声大哭。半小时后,她擦擦眼泪,跟我说:“妈妈,我们回家吧。”从车上下来后,我给了女儿一个紧紧的拥抱。

后来她告诉我,那天竞选失败后,虽然一再跟自己说没关系,但心里还是很难过。在学校时一直强忍着,在我面前忍不住了。

孩子在面对挫折和承受压力时,更需要来自父母的关爱。有些时候,我们觉得不值一提的事情,在她看来则是无法逾越的。有些时候,你的劝慰她未必能听进多少,但是,你温暖的举动会让她意识到自己并不孤单。

有原则地去爱

孩子并不总朝着你期望的道路上成长,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猝不及防的。在女儿小学六年级时,我经历了一个比较崩溃的阶段。那时,她迷上了EXO和玄幻小说,家里摆了一堆EXO的专辑以及成套的《斗罗大陆》《斗破苍穹》。她一遍遍地翻看,而对学校列出的课外必读书目,要么敬而远之,要么草草敷衍。晚上还会躲在被窝偷偷看小说、打游戏,导致视力急速下降。那段时间,以前乖巧的女儿像变了一个人,一进家门,书包一扔就躲到自己的房间,怎么敲也不开门。我当时也正处于职业的瓶颈期,加上孩子小升初择校的焦虑,心情一度很暴躁,母女关系剑拔弩张。

亲子关系僵持时,最先让步的多是父母。于是我一边阅读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一边托同学妈妈侧面了解她在学校的情况,读她喜欢读的书,关注她“爱豆”的行程,有意无意聊她喜欢的某本书中的情节。慢慢地,女儿由最初的不以为然转为好奇,与我的对话与交流也一天天多起来。

慢慢地,我们之间的沟通顺畅了起来。女儿开始跟我倾诉她那段时间的情况:在学校,有同学当着老师的面表现很积极,但转眼就把任务全推给自己,还在其他人面前嘲笑自己傻;要好的朋友突然不理自己;父母只关心成绩;父母与自己交流时要么居高临下,要么心不在焉,等等。

听完女儿的叙述,我为以前对她的疏忽道歉。同时,也提出沉迷游戏、不认真读书是不对的。在分清责任之后,我们制定了一个规则:在家里,除非需要,一般不看手机,不开电视,禁止打游戏。

上初中后,女儿学校允许带手机,她也习惯于写作业时开着音乐,偶尔也会刷朋友圈。因为家庭内部有约定,学校也有对学生使用手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管控措施,所以并没有出现沉迷手机无法自拔的情况。这件事情让我意识到,有原则地去爱,可以强化女儿的规则意识,因为信任的建立不易,而摧毁它却很容易。

高质量的陪伴

先生从事的是管理咨询行业,客户遍及全国各地,一年到头飞来飞去。偶尔去开家长会,不是走错了班级,就是对老师所讲话题一脸茫然。我和女儿早出晚归,跟她交流也限于放学接她回家的路上和睡前的时间。周末和节假日,在孩子完成作业和参加社会实践之余的时间,就成了我们难得的亲子相处机会。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效、高质量的陪伴,我们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利用好碎片化时间,是我们达成的共识。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我们会聊各自一天中的趣事。周末,如果不出差,先生尽量推掉应酬,一家人一起进餐、打球、看电影。节假日,一起出游。家庭成员间分工明确,先生负责赚钱养家,妈妈工作和带孩子,女儿努力学习。一家人约定,尽量不把工作中的烦恼带到家中。当然,父母工作面临难题时,也不刻意回避孩子,一家人坐在一起交流、探讨。把我们的一些困惑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讲给孩子听,也让孩子给出建议。

适时放手

感谢女儿就读的十一学校,它尊重孩子的个性,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规划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孩子很快适应了这个民主、宽松的环境,并认识了很多有个性、思想独立的朋友。在她能够得心应手地处理选课、小学段规划等事情之后,我基本上对她就采取“放养”了。当然,这是一种外松内紧的状态。

在她第一次随学校去苏州、扬州考察时,我惴惴不安。此前的出行,都是我们在照顾她。第一次离家,我们担心她吃不好,睡不踏实。事实证明,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我们也只能通过老师的微信群了解她们的行程。

之后,她随学校去美国进行为期15天的游学。这次我基本上就放手了。她根据行程列购物清单,去超市采购。衣物,也是自己张罗。她回国后的行李箱收拾得井井有条。更让我惊喜的是,她给先生买了一个跑车模型、给我一双运动鞋作为礼物。再后来,就成了她跟同学一起去英法荷游学,我和先生去加拿大观光,双方互不干扰。想女儿时,我们会发去一些美食图片,相比语言,美食对她的诱惑更直接。

正如一位作家写的:“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不管愿不愿意,与孩子的别离是迟早要来的事情,适时放手,体面退出,这是父母必需的修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