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 | 既不笑,也不哭,更不诅咒,而是理解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5
记得请回答1988里有句话说 “妈妈这个词,只是叫一叫也触动心弦”,其实触动心弦的当然不是这空空的字,而是背后的故事,而一提到 “王维” 就让我平静,也是这个道理了。

对于王维,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知道他的人也很可能因为一句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苏东坡对他的评价,原话是这样说的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诗作中,你最熟悉的可能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或是被男男女女寄托相思的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

但他的优秀诗作远不止这广为传诵的边塞诗,和这首被男男女女寄托相似的小情歌,他很多的田园诗,更是美好、清丽。一首首如画的小诗展现着他的独特魅力,温柔敦厚、不食人间烟火一般。

王维,自摩诘,与李白同年701年出生,他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所以,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你也能看到一种出世的人生态度。

王维的才能很早就开始显露,和李白不同,王维走的是正规的应试之路,十五岁时便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王维早年,在张九龄任相时,对政治充满希望,期间还作有《献始兴公》一诗言志,希望得到张九龄更进一步提携。

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忠贞正直之士一个个受到排斥、打击,虽然王维在此时并未被压迫,还屡屡升职,但是他仍不愿意与奸臣同流合污,但同时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王维也被卷入到这场意外的波澜当中,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

按理投效叛军当斩,幸其在乱中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随皇帝出逃)的求情,恳请将其官职等换其兄性命,王维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你可能会觉得与很多著名诗人相比,王维已是足够幸运,好像确实如此,虽不是不凡风顺但也算是差强人意。但是梦想的摧毁,又怎么可以用稍好的经历弥补呢?

如他这般的人,怎会因在奸臣当道下,安稳度日,在被俘之后死里逃生而欢喜呢?毕竟他早年也写过 “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纵死犹闻侠骨香” 这样的诗句。

但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你读他的山水田园诗你看不出他的点点失望、不满或是愤世嫉俗,他好像 一直都是淡淡的描述他眼前的景色,只是描述,很坦然也很享受 ,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从《终南别业》中可以得见王维的人格画像。

前两句意思是说“中年就很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

后两句尤其值得一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表现了王维的人生态度, “走到了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 王维怎么办呢,他说 “ 索性就地坐下来吧,看看天上的白云 ”。

真的非常的豁达,他不像阮籍一样穷途末路号淘大哭,也不是陆游的“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暗自神伤之后的窃喜,他好像没什么感觉, 用今天的话说好像就是,既然没路可走了那就躺下休息休息吧 ,听着好像有点丧,但谁能说这不是王维心胸宽广,直面人生的体现呢?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是说 “偶然遇到一个老叟,谈笑风生不想归去” 。当时,王维是朝中高官,高层的知识分子,就像是今天一个超级学霸与一个农民工畅谈的场景(并不是鄙视农民工,我也是搬砖的),你可以想象吗?

而王维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我总是想,他该是怎样的温柔敦厚呢?

他的诗中很多都是 山林、泉石、明月,花鸟 ,没有蹩脚和晦涩的词句,都是寻常生活中的小物,但由他 随手拈来,就成了一首极美的小诗,美好清丽,像是一幅水墨画一般。

像是这首《山居秋暝》:

或是《辛夷坞》:

涧户寂无人,独自看一棵芙蓉花自开自落。

或是《田园乐七首·其六》:

《竹里馆》:

《鸟鸣涧》:

每一首都是浅浅读过,就能领会,无需解读,而且会感觉置身其中一样,清新淡远。

细心的话还可以发现,王维的诗中常有 空、无人、寂、独 这样的字眼, “涧户寂无人”、“独坐幽篁里”、“夜静春山空”  等等,但他却很享受,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与自己独处,并且怡然自得,而我们早已不会与自己独处了。

很巧,王维与李白同年出生,这两个人,一个教我放肆,一个教我克制。

欧丽娟老师评价王维 “ 既不笑,也不哭,更不诅咒,而是理解 ”  最合适了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