谑鱼文言文全文及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9

1. 《公仪休嗜鱼》 文言文 的翻译

原文

1、公仪休相鲁而嗜鱼,国人献鱼而不受。其弟谏曰:“嗜鱼不受,何也?”公仪休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受鱼而免于相,则不能自给鱼,无鱼而不免于相,长自给于鱼。” 2、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献鱼,公仪子弗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弗受何也?”答曰:“夫唯嗜鱼,故弗受。夫受鱼而免于相,虽嗜鱼,不能自给鱼,毋受鱼而不免于相,则能长自给鱼。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译文

1、公仪休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一个楚国人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他的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就会被罢免相位。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 2、公仪休是春秋时鲁国人。他很喜欢吃鱼,当了鲁国的国相后,全国各地的许多人都送鱼给他,他都一一谢绝了。他的学生劝他说:“老师,您这样喜爱吃鱼,可别人送上门来,为什么不要呢?”公仪休听了,回答道:“正因为我喜爱吃鱼,才不能随便接受别人送来的鱼。如果我因为这点小利小贿而被罢免了国相,这样我就不能满足这个嗜好了。如果我廉洁奉公,不接受别人的贿赂,就不会被免掉职位,也就能常常吃到鱼了。”

寓意

【说明】这则寓言故事说,公仪休爱吃鱼,可不受鱼。公仪休不徇私受贿,这是好的,值得称赞;但他反对贪赃受贿的出发点是怕自己因受鱼而被免相,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 春秋时期鲁国的相国公仪休嗜鱼如命,无鱼不吃饭。在其上任相国时,亲宾姻戚,甚至素不相识者都买鱼送他。公仪休崇尚名节,一概予以谢绝,送鱼的人都有所望而来,扫其兴而归。有一学生闻其老师当了相国,特地买了几尾时鲜大鱼登门恭贺,公仪休一如既往,拒不收纳。学生深感奇怪,问道:“老师素来喜食鱼,却因何不受?”公仪休回答说:“时人投我所好,送鱼者纷至沓来,我身为相国,居于群臣之首,理应以廉为宗,故虽嗜鱼而始终不敢受人一鱼。”学生想了想,复劝道:“我送鱼是尽师生之谊,别无所求,请老师通融一次。”公仪休连连摇头说:“入仕为官,贵在不贪,受礼纳贿,败坏吏治,污浊官场,此戒万不可开。如今我居相位,有俸禄可买鱼吃,若因贪赃枉法而丢了官职,自己无钱买鱼,别人也不会再送鱼来,到时倒真吃不到鱼了。你是我的学生。既是爱师,还是爱我以德为好。”学生终于被说服,便持鱼而归。 典出自《淮南子》。据《淮南子·道应训》载:“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献鱼,公仪子弗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弗受何也?(或: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答曰:‘夫唯嗜鱼,故弗受也。夫受鱼而免于相,虽嗜鱼,不能自给鱼;毋受鱼而不免于相,则能长自给鱼’。”这段文字的大意是:公仪休当鲁相,他很喜欢吃鱼,于是国中人都送鱼给他,但他都不接受。他的弟子劝他:“您喜欢吃鱼,为什么又不接受人家的鱼呢?”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喜欢吃鱼,才不接受人家的鱼。如果因为接受人家的鱼而被免职,虽然喜欢鱼,也没法给自己弄到鱼了;而不接受人家送的鱼,就不会被免职,那么我就永远有鱼吃了。”这则故事在《淮南子》中,是用以对道家以不为自己反而能为自己得到好处,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到困辱思想的演述。公仪休嗜鱼中包含的朴素思想,可以给当今从政者鉴。

启示

公仪休嗜鱼拒鱼的故事,千百年来之所以被人们传为美谈,就是因为他能够清醒认识个人好恶与事业兴衰成败之间的关系,始终做到管住小节,抵御诱惑,慎其所好写出了公仪休的清廉。给我们的启示:清白做人,堂正为官。

人物资料

战国初期鲁国人,由于才学优异做了鲁国国相。他遵奉法度,按原则行事,丝毫不改变规制,因此百官的品行自然端正。他命令为官者不许和百姓争夺利益,做大官的不许占小便宜。

2. 公仪休嗜鱼的文言文和译文

公 仪 休 嗜 鱼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人献鱼而不受。其弟谏曰:“嗜鱼不受,何也?”曰:“夫欲嗜鱼,故不受也。受鱼而免于相,则不能自给鱼;无受而不免于相,长自给于鱼。”此明于鱼为己者也。

翻译:公仪休(人名)在鲁国当丞相的时候特别喜欢吃鱼。一个鲁国的人送鱼给他他不接受。他的弟子劝他说:“喜欢吃鱼却不收,为什么呢?”回答说:“就是由于特别喜欢吃鱼,才不收。收鱼的话就会当不成丞相,就不能自己买鱼吃;不收就不会被免去丞相,可以长久自己买鱼吃。”这就是明白是否有鱼吃决定于自己啊。

感:现在的贪官,甚至企业家,他们不在于不明白确保自给自足。而是其嗜好太高,高到其无法自给自足。为了实现其目的,不得不做其能力控制范围外的事。之所以加上企业家,是因为他们超能力贷款、出售大部分股权常导致自己失去控制的情况,和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有类似之处。

3. 公仪休嗜鱼文言文翻译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争买鱼

原文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① 公仪休②相鲁③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④不受。其弟谏曰:“夫子⑤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⑥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⑦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能自给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⑧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已之自为也。”

译文

公仪休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不敢要求他们的表现;有不敢要求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

4. 涸辙之鲋 原文翻译

涸辙之鲋

庄周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

>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

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

鱼之肆!’”

自译:庄周家境贫寒,因此到监河侯那借粮。监河侯说:“好的!我马上就可以得到俸禄了,(等钱到了)

我将借给你三百两银子,好吗?”

庄周忿然变(脸)色道:“我昨天来(的路上),(听见)在道路中间有东西在叫喊。(我)四周环顾一

看,在车辙中有(条)鲋鱼。我问它道:‘鲋鱼啊!你这是在干什么啊?’(鲋鱼)回答说:‘我,是东海的水族

臣民。您有没有斗升之水让我活命啊?’我说:‘好啊,我将去说服南方的吴越国王,引来西江的水来迎接您,好

吗?’鲋鱼忿然变色道:‘我失去了我惯常生活的环境,我没有安身之地了。我只要得到斗升之水就可以活命了。

您却说这样的话,还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铺去找我吗!’”

感:这让我想到庄子的另一个故事:相濡以沫。所谓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此处让人互相扶助,不

要许人以遥遥无期那么淡漠。看来“相忘于江湖”是理想,互相帮助是现实。有社会就很难相忘,实现了共产主义

大概就可以了。

现实生活中,互助是美德,互相利用是普遍。真所谓美德之所以成为美德,就是因为龌龊的存在——而且

太多。一旦互助不成其为美德了,也就是因为没有了龌龊的尔虞我诈、不择手段的互相利用——没有利益就拒人千

里之外了。

5. 文言文翻译 狼三则

翻译:

有个屠夫卖完肉回家。天色已晚,忽然一只狼冲来,直看着担子里的肉,像是很馋,它跟在屠夫后面走了数里路。屠夫害怕,用刀吓它,它就稍微退一步;等屠夫朝前走,它又跟上。屠夫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暂且将肉挂在树上,等第二天早上再来拿。于是将肉钩好,踮起脚将肉挂在树上,再把空担给狼看,狼才停住不跟了。屠夫回去,天亮来取肉时,远远看到树上悬着一个大东西,好像人上吊死的样子,大惊,迟疑地走近看,原来是死狼。抬头仔细看,就见狼口咬住肉,但钩子钩住了它的腭部,真像鱼上钩吃饵。那时狼皮价钱贵,值十余金,屠夫因此有些钱了。人们说爬上树求鱼,哪知,这狼爬上树求灾难。这实在令人好笑啊!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来的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屠户害怕,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很急很怕,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过了一会,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刚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 *** 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了。这才领会到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狼也是狡猾的,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一屠夫晚上行走,被狼紧逼着,道路旁有晚上耕田人呆的小篷,于是奔进去躲在里面,狼用爪子伸入草垫探找。屠夫立即抓住它的脚爪,不让它收回,只是无法让狼死去。身边只有一把不满一寸的小刀,于是割破狼爪下的皮,用吹猪的方法吹它。拼命吹了一会儿,觉得狼不怎么动,才用带子把它绑住。出来一看,狼胀大如牛,两腿笔直不能弯曲,嘴巴张开合不拢。于是背着它回去。不是屠夫怎么能想出这个主意?

6. 文言文全文解释:校人烹鱼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①,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②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③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孟子·万章上》)

注:①子产,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②校人,管理池沼的小吏。③圉圉(yǔ),疲乏的样子。 ④罔,欺骗。

从前有人向郑国子产赠送活鱼,子产命校人养在池中,校人把鱼做熟了,回来说:“刚开始那些鱼看起来很疲累的样子,少过一会就懒洋洋的了,很自如地就死去了。”子产说:“算是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啊!”

校人出来就说:“谁说子产智慧?我既然已经做熟了吃掉,他还说:“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

所以对君子可以用恰当有道的方法来欺骗他,但却很难用不道的方法来迷惑他。

7. 公孙休嗜鱼这篇文言文

公孙休在鲁国做宰相,全国的人都争相地想买鱼送给他。

他都不接受。公孙休的弟弟问他:“你爱吃鱼,却不接收别人送的鱼,这是为什?”公孙休回答说:“就是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才不能接受(鱼),我一旦接受了鱼,就一定会有低人一等的神色,有低人一等的神色,就会做出违法的事情来,就要丢了我的相位。

即使我(那时候)还爱吃鱼,也不会有人再给我送鱼来了,那时我有不能自己(靠俸禄)供应给自己鱼吃;(这样看来)我还不如为了我的相位不被罢免而拒绝别人送的鱼,(这样)我就是爱吃鱼,也可以自己买来吃。”这是一个聪明人的做法,他明白别人给他的东西不如自己为自己赚来的东西。

8. 入蜀记全文及翻译

《入蜀记》译文 【原文】(七月)十四日,晚,晴。

开南窗观溪山。溪中绝多鱼,时裂水面跃出,斜日映之,有如银刀。

垂钓挽罟者弥望,以故价甚贱,僮使辈日皆餍饫。土人云,此溪水肥,宜鱼。

及饮之,水味果甘,岂信以肥故多鱼邪?溪东南数峰如黛,盖青山也。 【译文】(七月)十四日,傍晚,天晴。

打开船舱中向南的窗,观看河山风光。姑熟溪中有很多鱼,不时冲开水面跃出来,夕阳照映溪水,如同银刀一样。

垂竿钓鱼、拉网捕鱼的人满眼都是,因为这缘故,鱼价很低,家僮差役们每天都吃得饱饱的。当地的人说,这溪水很肥,适于鱼的生长。

等到我唱了这溪水,觉得水味道真根甜,难道当真是因为水肥的缘故吗?溪的东南许多山峰像青黑色的颜料染过一样,原来是青山啊。 【原文】(八月)十四日,晓,雨。

过一小石山,自顶直削去半,与余姚江滨之蜀山绝相类。抛大江,遇一木筏,广十余丈,长五十余丈。

【译文】(八月)十四日,(船从富池出发西行)拂晓,下雨。经过一座小石山,(这座山)笔直得像从山顶一刀削去一半,跟余姚江边的蜀山很相似。

行船在江上,遇到一木筏,宽十多丈,长五十多丈。 【原文】上有三四十家,妻子鸡犬臼碓皆具,中为阡陌相往来,亦有神祠,素所未睹也。

舟人云,此尚其小者耳,大者于筏上铺土作蔬圃,或作酒肆,皆不复能入夹,但行大江而已。是日逆风挽船,自平旦至日昳才行十五六里。

泊刘官矶,旁蕲州界也。儿辈登岸,归云:“得小径,至山后,有陂湖渺然,莲芰甚富。

沿湖多木芙蕖,数家夕阳中,芦藩茅舍,宛有幽致,而寂然无人声。有大梨,欲买之,不可得。

湖中小艇采菱,呼之亦不应。更欲穷之,会见道旁设机,疑有虎狼,遂不敢往。”

刘官矶者,传云汉昭烈入吴尝杈舟于此。晚,观大鼋浮沉水中。

【译文】上面有三四十户人家,妻子儿女鸡狗以及舂米的臼、碓都有。中间有相往来的通道,还有神祠,这是向来没有见过的。

驾船的人说,这还是小的呢,大的可在竹筏上铺上土作菜田,或开酒店,大得却不再能开进小水湾,只在大江中行进罢了。这天刮逆风,(纤夫)用力拉船,从天亮到日落才走了十五六里。

船在刘官矶停泊,这里古代蕲州边界。子侄等辈上岸,回来后说:“发现一条小路,(从小路)到山后面,有一个小湖,面积很大,莲子菱角很多,沿湖有很多木芙蕖,几户人家在夕阳中,芦苇篱笆、茅屋房舍,仿佛是一个幽雅的地方,而且寂静得没有人声。

有很大的梨,想买它,但没法买到。湖中有轻快的小船采菱角,叫他们也没有人答应。

想要再看个究竟,恰好看见路旁设有打捉野兽的工具,怀疑有虎狼,于走不敢再向前走了。”刘官矾,传说走蜀汉昭烈帝刘备到吴国去,曾在这里拢船上岸。

晚上,看见大鳖在水中沉浮。 【原文】(八月)二十一日。

过双柳夹,回望江上,远山重复深秀。自离黄,虽行夹中,亦皆旷远,地形渐高,多种菽粟荞麦之属。

晚,泊杨罗,大堤高柳,居民稠众。鱼贱如土,百钱可饱二十口;又皆巨鱼,欲觅小鱼饲猫,不可得。

【译文】(八月)二十一日,(船从黄州上游戚矶港出发)经过双柳夹,回头望江上,远山重重深幽清秀。从离开黄州,虽然行进在双柳夹中,也都空阔辽远,地形渐渐高了,大多种些豆子、谷子、荞麦之类的粮食作物。

晚上,在杨罗洑停泊,这里堤岸宽大,柳树高密,居民稠密众多。鱼像土般便宜,一百个铜钱(买的鱼)可以使二十个人吃饱;又都是大鱼,想找点小鱼养猫,不能找到。

【原文】(九月)九日,早,谒后土祠。道旁民屋,苫茅皆厚尺余,整洁无一枝乱。

挂帆,抛江行三十里,泊塔子矶,江滨大山也。自离鄂州,至是始见山 。

买羊置酒。盖村步以重九故,屠一羊,诸舟买之,俄顷而尽。

求菊花于江上人家,得数枝,芬馥可爱,为之颓然径醉。夜雨,极寒,始覆絮衾。

【译文】(九月)九日,(船行至荆州石首县境内)早上,往拜土神的庙。路旁的民屋,覆盖房顶的茅草都有一尺多厚,整齐得没有一根乱草。

张起船帆,在江中航行三十里,在塔子矾停泊,塔子矾是江边的大山。从离开鄂州,到这里才见到山。

买羊买酒,在村庄旁的水边停船,因为是重阳节的缘故,杀了一只羊,几条船分买了,不一会就吃完了。在江边的人家那里买了几枝菊花,芳香可爱,因此就喝得醉了。

夜里下起雨来,非常寒冷,这才开始盖被子了。 【原文】(十月)二十一日。

舟中望石门关,仅通一人行,天下至险也。晚,泊巴东县,江山雄丽,大胜秭归。

但井邑极于萧条,邑中才百余户,自令廨而下皆茅茨,了无片瓦。权县事秭归尉右迪功郎王康年、尉兼主簿右迪功郎杜德先来,皆蜀人也。

谒寇莱公祠堂,登秋风亭,下临江山。是日重阴微雪,天气飂飃,复观亭名,使人怅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叹。

遂登双柏堂、白云亭。堂下旧有莱公所植柏,今已槁死。

然南山重复,秀丽可爱。白云亭则天下幽奇绝境,群山环拥,层出间见,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

栏外双瀑泻石涧中,跳珠溅玉,冷入人骨。其下是为慈溪,奔流与江会。

余自吴入楚,行五千余里,过十五州,亭榭之胜无如白云者,而止在县廨听事之后。巴东了无一事,为令者可以寝饭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