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人类可以驯化恐龙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3
如果人类与恐龙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人类可以驯化恐龙吗?

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话题。想象一下,如果可以像骑马一样骑着恐龙,在草原上奔跑,在森林里穿梭,甚至骑着翼龙在天空翱翔,那真是太太太酷了。

然而人类确实能驯化恐龙吗?我们需要认真讨论一番。

首先,一切的前提是,人类能否从恐龙手中夺得地球霸主地位?

恐龙曾经称霸地球1亿8千多万年,迄今为止,人类在全球7个大洲都发现了恐龙的化石(包括南极洲),而且恐龙生活的区域不仅限于陆地,它们同样是天空和海洋的霸主。同恐龙相比,人类的 历史 相形见绌,不过区区百万年,至今也谈不上称霸海洋,飞上天空还是近两百年的事。事实上,如果不是6500万年前那个小行星,恐龙大概率仍然称霸地球,哪有人类什么事。但是在人类已经掌握了足够 科技 的前提下,人类战胜恐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恐龙再强,也只是动物,不可能抵挡生化武器,枪炮,炸弹甚至原子弹的威力。

所以,我们必须限定一个前提,那就是假设人类处于主导地位,仅从驯化的角度去讨论。

那么,什么样的动物能被驯化呢。

我们可以从人类已经驯化的动物中寻找规律。人类以及驯化的体重超过100磅的大型动物有14种,包括狗,绵阳,山羊,猪,牛,马,驴,水牛,美洲驼/羊驼,中亚双峰骆驼,阿拉伯单峰骆驼,驯鹿,牦牛,印度野牛和爪哇野牛。

这里可能有人会质疑,为什么不包括大象,要知道早在2000多年前,汉尼拔就开始把大象投入战争使用,并在大象帮助下翻越阿尔卑斯山。其实大象是被驯服了,但绝不是被驯化。因为它们只是被抓捕后被驯服的野象,它们在圈养中不交配。驯养动物的定义为:使动物在圈养中通过有选择的交配,使其与野生祖先有所不同,以便为人类所用。也就是说,驯化是把野生动物改变成对人类更有用的东西。

从这14种已经驯化的动物中,可以总结,能够被驯化的动物必须在以下6个方面符合条件。

1、 日常食物。

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效率为10%左右。100公斤的草被羊吃下去,只能长10公斤的羊肉,而羊再被狮子吃下去,只能长出1公斤的羊肉。由于这种效率的底下,没有一种大型食肉动物是为了给人类提供肉食而被驯化的。

2、 生长速度。

为了有驯养的价值,驯化动物必须生长迅速。

这就是为什么大猩猩和大象没有被驯化的原因之一。尽管它们都吃素,身上肉也多。没有哪个牧场主愿意花15年时间去等待牧群长大。

3、 圈养中的繁殖。

就像人类不喜欢在公开场合性交一样,有些动物也不喜欢这样做。有些动物在交配之前,有一套无法在圈养中完成的求爱方式,比如猎豹,几个雄性猎豹兄弟对一头雌性猎豹要追逐好几天。

4、 凶险的性情。

任何一种大型动物都具备杀人的能力

,性情是否足够温驯是人类是否愿意与它们相处的关键。动辄是人的倾向是许多动物不能被驯化的原因。一般来说,食肉动物多脾气暴躁,食草动物则偏向温驯,但不总是如此。比如非洲斑马有咬人不松口的习惯,让人敬而远之。

5、 容易受惊的倾向。

大型食草动物有不同的方式应对捕食者的的威胁。有些在察觉危险时候会神经紧张,动作敏捷,迅速逃跑;有些则动作迟缓,不那么紧张,而是在群体中寻求保护。羚羊属于前一种,绵阳和山羊属于后一种。这就是为什么羚羊难以圈养,绵阳和山羊可以的原因。

6、 群居结构。

几乎所有驯化的大型动物都证明它们的野生祖先具有3个共同的群居特点:它们生活在群体里;它们在群体成员中维持着一种完善的等级;这些群体占据着重叠的生活范围,而不是互相排斥。例如一个野马群包括一匹公马,若干匹母马和小马。母马A支配B、C和D;母马B服从A,支配C、D;以此类推。这种群居结构被人类利用,在驮运东西的马队中,马跟在带路人后面,就像跟着母马A一样。绵阳、山羊和牛的祖先都有类似的等级。幼崽长大过程中,它会牢牢记住它们经常看到的动物,在圈养过程中,它们就把人记住了。相比之下,独居的动物就不能集中起来放牧,它们彼此不容,也不会把人放在心上,不会本能地顺从。

对大型动物而言,只有符合以上六条全部条件,才能被驯化。我们前面列出的14种已经被驯化的大型动物都是具体的种类,而当我们说道恐龙,并不是指具体一种恐龙,而是生物学分类中的恐龙目。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发现的恐龙种类有774种,数目还在增加。那么是否能找到一种或几种恐龙符合以上6个条件呢?我们从这6个方面检验一下。

1、 日常食物

恐龙一共分为两类,一种为鸟臀目恐龙,一种为蜥臀目恐龙。而在这两种中,鸟臀目又分为覆盾甲龙类和鸟脚类以及头饰龙类,而蜥臀目恐龙中只分为两类,一种是蜥脚类恐龙和兽脚类恐龙。其中只有兽脚类恐龙是食肉动物,其余四种都是食草动物。恐龙在刚刚演化出来的时候,全都是吃肉的动物,它们以吃外族的爬行动物为生。起初它们是“少数民族”,后来才成了陆地上占绝对优势的动物。 由于先前吃植物的外族爬行类动物大量绝灭,地球上植物食物就有了很大的剩余,使一部分吃肉的恐龙由吃荤改为吃素。于是恐龙才有了肉食与植食之分。 吃肉的恐龙主要以吃植物的恐龙为生,前者是少数,后者是绝大多数。

2、 生长速度

恐龙作为爬行动物,有着令人羡慕的寿命。一些古生物学家,在对某些恐龙骨胳的生长环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些恐龙死亡时的年龄为120岁左右。要知道,在野外环境中很少动物能自然死亡,这意味着恐龙的平均寿命要远远大于120岁。寿命长意味着成年的时间也长。从孵化到成年,原角龙需要26年-38年,中等大小的蜥脚类恐龙需要100年左右,腕龙则需要一百多年。如此长的生长周期,意味着驯养一头恐龙的成本远远大于从野外抓捕的成本。除非不计成本的科学研究,否则出于经济的角度,没有人愿意驯养恐龙,而不是抓捕。

3、 圈养中的繁殖

恐龙是如何繁殖的呢?事实上这个问题一直是个迷。因为人类对恐龙的了解主要是依靠恐龙化石,而性器官没有骨头无法形成化石,所以我们对恐龙的繁殖所知甚少。恐龙是否存在复杂的求爱程序更是无从知晓,只能通过对恐龙近亲,如鸟类(可能是恐龙后代)、蜥蜴(同为爬行动物)等进行类比,推测恐龙应该大概率不存在圈养中无法交配的问题。

4、 凶险的性情。

由于一些电影中的凶猛的恐龙让人印象深刻,给人一种恐龙都凶狠残暴的印象。事实上食草恐龙都性情温顺,要知道食草恐龙占了大多数。我们知道大象也是食草动物,但是脾气可不好,如果你惹了它,它会毫不犹豫地把你杀死,但是食草恐龙不会,它们应对危险只会留在原地消极防御。慈母龙是种大型食草恐龙,它们在小慈母龙还没有孵化之前,会精心的照顾这些小宝宝,直到它们出生并能够自己离家出去寻找食物为止。在发现慈母龙的护崽行为之前,大多数的古生物学者多认为恐龙留下其幼体自我存活,就像今天大多数的爬行动物一样。可见有些恐龙不仅温顺,甚至有爱。

5、 容易受惊的倾向。

食草恐龙是群居动物,遇到危险时不会快速逃跑,而是倾向于在群体中寻求保护,或利用盔甲和尖锐的角进行防御。蜥结龙是鸟臀目中的一员。其体长达到5米,而体重有1.5吨,头背部用来一层尖锐的覆甲用来防御敌人,虽然看起来样子也不小,但是这种恐龙十分温顺,就相当于现代的绵羊一样,遇到敌人不会难逃跑,因为逃跑速度太慢,所以只会停留在原地消极防御。

6、 群居结构。

我们已经知道,食草恐龙大多是群居的,但是它们群居的结构如何仍然是个迷。恐龙群是否像马群一样有一个明确的等级,我们不得而知。为什么这种有等级的群居结构是必要的呢,举个例子便可知一二。鹿的群居结构没有界限分明的等级结构,因此它本能地不会把占支配地位的领袖记住,自然也不会把人记在心上。所以,虽然有些鹿被驯服了(驯鹿),但无法像绵阳那样成群结队的放牧,因而被放弃驯化。所以这个因素暂时只能为未知数。

综上所述,大多数食草恐龙能够通过日常食物、圈养中的繁殖、性情以及受惊后的反应这

四个驯化条件,而它们的群居结构是个未知数。真正阻止人类驯化恐龙的因素是它们生长时间太长,使得人类会更倾向于从野外抓捕并尝试驯服,而不是圈养驯化。而对于食肉恐龙,则困难重重,几乎每一个因素都将导致无法驯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