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3-07
简而言之,这次改革没有结合国情;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上急于求成;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 大 林 模式。
这次改革并没有取得显著成效,教训深刻:
1、不从总体上把握斯 大 林 时期体制的弊病,对症下药,而是搞应付式的改革,使改革 失去始终如一的方向。
赫 鲁 晓 夫在政 治改革中较注意 扩大各地和基层组织的权力,限制中 央某些方面的过分集权。但是,他的认识是颇不深刻,没有深入揭露产生这些弊病的原因,而是把斯 大 林时期体制的某些弊病归结于领导 的个人性格,这样也就不可能针对过分集权的政 治领导体制的缺陷提出改革的目标和方 向,采取相应的根本性改革措施。因此,他在反对斯 大 林个人专断的同时,逐步集党 政 大 权 于一身,走上了个人专断的老路。由于政 治改革缺乏始终如一的目标,而且各项改革措施之间 缺少有机的联系。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改革方法,根本消除不了斯 大 林时期体制弊端 的根源,甚至还会堕入旧体制的复辙。
2、急速推进,大起大落,造成破立失调,使改革失去平衡,难以驾驭。
赫鲁晓夫对于社会主义条件 下的政治改革 复杂性与艰巨性认识不足,在其执政过程中借权力推行改革,很少 考虑客观条件与可能。急速推进和全线出击的改革往往调查研究不够,准备不 足,使改革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政 治改革的决策这样随便,难免不带有盲目性。其结果是破得快,立得慢,而且有些立 起来的新制度一下子不能适应客观实际,这样便出现立的跟不上破的,上层越改越乱,下层 无所适从,不少部门的改革,甚至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被动局面。赫鲁晓夫政治改革 中的破立失调,很快造成经济上的困境。而改革一旦失去经济发展的依托,必然失去平衡, 这样就会使本来十分艰难的改革事业,变得更加难以驾驭。
3、把民主作为改革的手段,却又在改革中不依靠群众,不发动群众,使改革难以冲破 历史惰性的阻力。
在政治改革中,他从未把民主作为改革所追求的一个 目标,而只是把民主作为改革的手段。在他的改革实践中,起初为了获得群众的支持, 曾把 有些改革方案在全国范围展开讨论,不过这种讨论多为形式。讨论后,赫鲁晓夫提出的方案 基本上原封不动地得到全民“拥护”;有时,讨论重大决策的中央全会还有成千位知名人土、 党的工作者和积极分子被邀请出席,但在实际上,掌声和欢呼声淹没了不同意见。结果,民 主便成为赫鲁晓夫个人决断的点缀。后来,这种形式上的民主也逐渐被取消,改革便成为个 人权力意志的体现。全线出击式的改革扰动了 整个社会,改革所依靠的力量日益丧失,而抵制改 革的势力日益增长。
4、偏重改革实践,轻视改革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只注意基本方针政策的变动,忽视具体政策的调整,使改革得不到很好的巩固。
在改革中,只注意基本方针政策 上的变动,不重视具体方针政策的相应调整,改革就难以畅行,甚至有可能中途流产。在赫 鲁晓夫时期政治改革的实践中,虽然在变动基本方针政策时,曾对一些具体政策作过变动, 但是基本上只是忙于改革实践,迷恋于改革的声势和规模,疏忽总结改革实践的经验和教 训,不重视用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来修正改革的措施,调整有关的具体方针政策。这是他许多 改革措施不能很好奏效、许多改革成果不能巩固的重要原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