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肢体动作发展规律
幼儿肢体动作发展规律,众所周知养育孩子的整个过程父母都要花费很多心思,动作发育也受许多因素影响,特别是新手爸爸妈妈总是会出现一些焦虑,以下分析幼儿肢体动作发展规律。
一、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是整体性的,然后逐渐分化。动作发展是从大肌肉群动作到小肌肉群动作,从未经分化的混沌整体动作,到分化了的整体动作的不断分化、不断整合的过程。
二、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的发展规律又称为“首尾规律”,即个体最初发展的是头部的动作,
其次是躯干和上肢部分的动作,最后是下肢的动作。
三、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大肌肉动作发展也称大肌肉群动作、粗大动作发展,是指由身体大肌肉或肌肉群产生的动作,
包括行走、奔跑、跳跃、投掷等[8]·[9].根据空间位置变化、身体姿势的控制及对外界工具的操控情况,大肌肉动作可分为移动动作、平衡稳定动作和操控动作。
四、从中央部位动作到边缘部位动作
从中央部位动作到边缘部位动作发展规律又称为“远近规律”,接近身体中心(躯干或核心)
部分的肌肉和动作总是先发展,身体的肢端部分的动作最后发展。婴幼儿动作发展从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分动作发展越早,越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
五、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发展规律,即从先天反射的无意识动作向着有高度控制的技能动作发
展。婴幼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的支配。例如,初生婴儿就会用手握紧小棍,这是无意的、本能的动作,几个月后,婴儿才逐渐能够有意地、有目的地去抓物体。最初是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发展,以后则是从以无意动作为主向以有意动作为主的方向发展,即服从“无到有规律”。
婴儿的运动发育如何?
1、自上而下,即首先会抬头,然后坐、站、走。
2、向前和向后,也就是先从接近躯干的运动开始,然后再向后移动到躯干。
3、由粗略到细致入微,即先学会躯体大肌,大幅度粗动作,然后逐渐学习双手的小动作。
4、整体性到分化,即由整体、泛泛、分散的手舞,逐渐向局部、精确、专业化的运动。
5、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先无意识的动作再逐渐有有意识的动作。
婴儿动作发育顺序
1、一个月。手臂、腿都倾向于弯曲,双手握住拳头。
2、两个月。手从拳位上慢慢地放松。把小玩具递给他,他无意中抓住它。为了喂他奶,他立刻开始吮吸。
3、三个月。头上抬起身子,竖起脖子,再也不会晃动。平躺肢体可以上举,在辅助下可以翻身。双手放在胸前,注意自己的手。
4、四个月。能够抬起挺胸,宝宝的脖子和头的肌肉开始强健。最为典型的姿势是头部能抬起90度,用肘部支撑上体,胸部抬起离地面,然后用眼睛搜寻近处感兴趣的东西。
5、五个月。能从仰卧位翻到俯卧位。可以背靠垫子坐一会儿,坐着时可以直腰。两手各拿一只玩具。
6、6个月。若扶著他,能直立,站在大人的腿上,会不停跳。手到病除,手足无措,手足无措。双手拿着玩具,可以拿稳。
7、七个月。能够独处数分钟,可以由趴姿势转变为坐姿,开始学习爬行。
8、八个月。越爬越好,旋转方向越快。
9、九个月。可支撑站立,且可立于座位上。能灵活的向前爬行。可以拿杯子喝水,可以用手拿吃的。
10、十个月。能独立站立片刻,大人手拉手也会迈得很快,可以快速爬行。就像推车,推椅子,可以推着走。坐、卧、爬、站的动作可自由变换。
11、十一个月把纽扣、花生米粒之类的小东西用手夹起来。身心健康,肢体协调发展迅速。以手抓食。喜欢把玩具从篮里倒进倒出。
12、12个月。自我立足点,能走更远的路,喜欢新的运动形式。
婴儿动作发展的顺序是什么
1、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婴幼儿最早的动作是俯卧抬头。其他如俯撑、翻身、坐爬、站立及行走,则是按一定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2、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婴幼儿首先出现的是躯体大肌肉动作,如头部动作、躯体动作、双臂动作、腿部动作等,然后接着才是灵巧的手部小肌肉动作,紧接着是准确的'视觉等动作。
3、从中央部分动作到边缘部分动作的发展,婴儿最早出现的是头的动作和躯干的动作,然后是双臂和腿部有规律的动作,最后才是手的精细动作。这种发展趋势可称为“远近规律”,即靠近头部和躯干的部位先发展,然后是远离身体中心部位动作的发展。
4、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婴幼儿动作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心理、意识的支配,呈现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发展的趋势。
婴儿动作是如何形成的
1、大动作的发展规律仰卧时,手、腿、脚、口的同时运动。俯卧时,可以用双手支撑体重,头和胸进一步抬高。
2、能够单独坐一会儿(几秒钟),前倾时两只手开始在前面支撑,脊柱胸段后凸并向下延伸,第二个弯曲——胸曲开始形成。
宝宝的最明显的动作莫过于学会走路,所以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孩子肢体协调度的培养。对于孩子一些其他的动作,孩子也是基本上是从上到下的学习,渐渐的可以又完整的动作,并且学会如何用动作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路上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