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描写作文300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7

1. 关于诸葛亮的作文 300字

诸葛亮在有的人眼里,是一位智者,什么事情都做的很好,被万人传颂、受万人敬仰。可是我却不那样认为他,他有些事做的不太好。

他在赤壁之战前,“草船借箭”,现在已经是一段千古佳话,可是我却不那么认为。如果曹军放火箭么?他,必死无疑。可是,郭嘉早亡,不然,他必死。

赤壁之战后,他明知曹操对关羽有大恩,还叫关羽去把守华容道以致曹操逃脱,别人都说他那是挫关羽的嚣张气焰。其实不是,他以为关羽如果捉住曹操,那样一来,关羽的知恩图报就是虚伪的了,关羽的名气就会打折扣。如果没有,他有可以不杀关羽,借机巴结关羽,他早就料到刘备和张飞回说情的,说以叫关羽去华容道守。他如果叫五百弓箭手和一百刀斧手去捉曹操,那样一来,天下大势一目了然。就不是三分天下了,应该是和东吴平分天下。

别人都说他料定魏延谋反,让马岱杀了魏延是对的,别人也都以为魏延真的谋反,其实不是,在《九州春秋》中纪录诸葛亮说的一句话,诸葛亮说:“若延不归,军便自发。”由此可见,他早就料到魏延会不走,他还不事先叫人带魏延走,导致来了一个马岱斩魏延。可怜的魏延死了连名节也没有。

他明知关羽骄傲,还叫关羽守荆州那么重要的地方,以致吕子明白衣渡江、奇夺烽火台、关羽失荆州,败走麦城。着是他借孙权之手杀关羽。

他六出岐山,自不量力的以为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打败魏国,以致穷兵黩武,加快了蜀国灭亡的时间。他应该利用蜀国易守难攻的优势发展经济。可他没有,最后累死了。

在有的人眼里,诸葛亮是智者,是一个神。可是,他的一生有太多的沽名钓誉,是一代智者,也是一代愚者。

2. 人物描写作文300字诸葛亮

两篇300字范文 供参考一诸葛亮是千年前躬耕于田地间的隐者,也是才华横溢洞观全局的谋士。

他的身边围绕着一圈神秘的光环,刺痛了平庸之辈的双眼。因此,他注定孤独。

孤独,所以没有安全感,越发想把自己包裹起来取暖,挨过冬天的严寒,于是他傲然。如果有一天,你与他擦肩,你点头,他却未微笑。

请原谅,他的挑剔和骄傲。直到有一天,他遇见了刘备,那个他一生跟定的君主,他以为,从此他望向远方的目光将不会浓雾弥漫,却不知正一步步陷入他人用欲望筑成的深渊。

再无昔日采菊东篱的清闲,再不能与花草呢喃,再无法闲摇羽扇,再没有冷眼旁观。忘掉遗憾,参战,参战!公子一夜白头。

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杯淡茶浊酒,多少盏昏黄油灯,惟剩瓦冷霜华重,漫漫长夜然无人与共!上帝与他开了玩笑。我更欣赏田园中的身影。

二我眼中的诸葛亮自从我读过《三国演义》以后,我对蜀国丞相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总是津津乐道,赞不绝口。的的确确,诸葛亮的智慧并非常人所比得上的。

诸葛亮从小就喜欢读书,并且很好学。他定居隆中后,边耕种,边求学,学问有了很大的进步。

诸葛亮虽然过着隐居的生活,但并不是一个逃避现实的人,他在政治上很有一番抱负。诸葛亮长大以后出茅庐辅佐刘备,火烧新野,鏖战赤壁,三气周瑜,智取西川,后又辅佐刘禅,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真是居功至伟!特别是刘备死后,刘禅昏庸暗弱,蜀国的一切重担几乎都落到诸葛亮一人肩上。

为报先帝恩德,诸葛亮更是起早睡晚,是无巨细都要一一问过。这更能体现出诸葛亮的忠诚。

诸葛亮亲理细事,汗流终日,以致累坏了自己,积劳成疾,过早逝去。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我要在生活上做一个诸葛亮,更要在学习上做一个诸葛亮。

3. 【一篇作文.(说说诸葛亮)说说诸葛亮.300字左右文章中间要有一个故

相信在每个人的记忆里,都会或多或少地保存着《三国演义》的一些段落.从最早的只有文字读本,到后来的看戏、听广播,再到后来的电影、电视,《三国演义》是最有资格被称为家喻户晓的小说之一.《三国演义》中的不少人物,都活灵活现,刻画得非常好.我最关注的人物是诸葛亮,特别是他在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大势中的决定性的智慧,其中包含着他对政治、历史和社会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其中也包含着他的独特的个人魅力.诚然,古往今来我们一直把诸葛亮当成一个令人尊敬的正面人物,反复地讴歌,反复地赞扬.这样一个人才,说句真话,确实也是五百年才出一个的奇才.在这些之外,我还有一点私下的看法.我觉得诸葛亮的形象,不应该象我们曾经有过的那么多的赞美.诸葛亮的个人性格,有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三顾茅庐时的高傲,也许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古代文人的自我尊严,但是到了后来,诸葛亮的不少作为,也难免叫人遗憾.比如,诸葛亮跟马谡的关系、诸葛亮跟魏延的关系、等等,就很值得我们深思.特别是过去我们一味地把责任归咎到马谡和魏延,显然这也许仅仅是我们出于对诸葛亮的偏爱的结果.诸葛亮神机妙算,有才华,这样的人做领导,他有一个天生的缺陷就是不能容人.诸葛亮早年三气周渝,就是一个苗头.后来斩马谡、杀魏延,其实就是这种性格的延伸.诸葛亮不能接受别人的长处,特别是别人在某方面超过他的时候,他很难接受.所以,我说,幸亏刘备是个老实人,幸亏关羽、张飞是个武夫.此外,还可以假设,幸亏诸葛亮不懂得武功,如果诸葛亮是一个文武全才、并且可以披挂上阵、上马杀敌的话,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被他挤兑死.“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是对诸葛亮的盖棺论定.我本人也非常佩服诸葛亮.之所以有上述的感慨,是因为我觉得我们认识一个人,千万不可以一刀切,好就全好,坏就全坏.对诸葛亮,也是如此.。

4. 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作文400字

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军事家——诸葛亮.诸葛亮谦虚、谨慎、认真又尽职,或许谈不上雄才大略,但在实务管理上几乎是第一流的,人格、担当、技巧也的确无懈可击,也可称得上是中国史上杰出的政治人物,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诸葛亮在益州从无到有,不但建立了整个法令制度,也能发扬赏善惩恶的正名上下的王道,使整个社会公平正直,明察秋毫.有益于国家,虽然是仇家,也会赏赐;违法犯纪,虽是至亲,也会处罚.刑罚虽严峻,但是没有人因此而埋怨,这种公平的统治,很难有人能相提并论.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人说,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然而却不尽然.因为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时,孔明听罢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是为刘备的汉室兴亡着想.诸葛亮不但具有“大公无私,令人钦佩'的人格和政风,而且他谦虚下人,广纳各方意见,对人才的培养更实不遗余力.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特别强调“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裨补缺漏,有所广益”.另一篇《视听》中更表示:“为政之道,务在多闻,是以听察采纳士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目当其目,众音住其耳.”“故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是以“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 诸葛亮不但说,而且也彻底地去作.出任宰相后,他特别在丞相府中,成立“参署,'的机构,其目的在于“集思广益”以采纳更多人的意见.他客气地表示,自己“资性鄙暗”,所以有时无法完全理解和采用,温他和查和、徐庶、崔州平及胡济四人的关系始终和好,因此相当鼓励大家不疑于直言的精神. 最令人感动的是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在汉中前线向北征军团公布的檄文,公开表示希望今后请将士能勤于攻击诸葛亮的缺点,才算忠于国家的人.他曾听从杨洪的建议,急速派兵驰援在汉中和曹操陷人苦战的刘备,以稳定北方防务;征求邓芝和孙权的策略;遵从马稷“攻心为上”战略,以为南征蛮夷的主要精神指导.或许这些也是他个人心中早作的决定,但他绝不居功,让优秀的部属不要被自己的光芒所掩盖,使每个人才都能乐于发挥自己的智慧,用心于公事.三国鼎立中,蜀汉力量最小,但人才最多,所以才有力量屡次向曹魏攻击.这些优异的人才,的确都是因诸葛亮“不居功、不情才;虚心纳谏.的作风.才能获得.北宋大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在《诸葛亮诗》中便写道:“区区庸蜀文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广.”明代大儒方孝孺也评论道:“诸葛孔明之为相,敏然虚己,以求问己之示,秦汉以下为相者皆不及也.”诸葛亮不仅在培养人才上有一套,在驭用人方面也是值得我们共同学习的.如用魏延.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魏延也算能够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在我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义.我以为不然,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 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

5. 人物描写作文300字诸葛亮

两篇300字范文 供参考

诸葛亮是千年前躬耕于田地间的隐者,也是才华横溢洞观全局的谋士。他的身边围绕着一圈神秘的光环,刺痛了平庸之辈的双眼。

因此,他注定孤独。

孤独,所以没有安全感,越发想把自己包裹起来取暖,挨过冬天的严寒,于是他傲然。

如果有一天,你与他擦肩,你点头,他却未微笑。请原谅,他的挑剔和骄傲。

直到有一天,他遇见了刘备,那个他一生跟定的君主,他以为,从此他望向远方的目光将不会浓雾弥漫,却不知正一步步陷入他人用欲望筑成的深渊。

再无昔日采菊东篱的清闲,再不能与花草呢喃,再无法闲摇羽扇,再没有冷眼旁观。忘掉遗憾,参战,参战!

公子一夜白头。

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杯淡茶浊酒,多少盏昏黄油灯,惟剩瓦冷霜华重,漫漫长夜然无人与共!

上帝与他开了玩笑。

我更欣赏田园中的身影。

我眼中的诸葛亮自从我读过《三国演义》以后,我对蜀国丞相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总是津津乐道,赞不绝口。的的确确,诸葛亮的智慧并非常人所比得上的。诸葛亮从小就喜欢读书,并且很好学。他定居隆中后,边耕种,边求学,学问有了很大的进步。诸葛亮虽然过着隐居的生活,但并不是一个逃避现实的人,他在政治上很有一番抱负。诸葛亮长大以后出茅庐辅佐刘备,火烧新野,鏖战赤壁,三气周瑜,智取西川,后又辅佐刘禅,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真是居功至伟!特别是刘备死后,刘禅昏庸暗弱,蜀国的一切重担几乎都落到诸葛亮一人肩上。为报先帝恩德,诸葛亮更是起早睡晚,是无巨细都要一一问过。这更能体现出诸葛亮的忠诚。诸葛亮亲理细事,汗流终日,以致累坏了自己,积劳成疾,过早逝去。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我要在生活上做一个诸葛亮,更要在学习上做一个诸葛亮!

6. 【《我心中的诸葛亮》作文我只需要300字,多了不要,要写出诸葛亮

千秋诸葛我评说 诸葛亮千古以来深受人们爱戴,身上有着无数美丽的光环,并作为智慧、忠诚、勤俭的化身而广为传颂. 访先人之遗迹,发圣贤之古情,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东方智慧的化身,也是忠诚、廉洁、正直的榜样,很多历史典故都出自诸葛亮,三顾茅庐,舌战群儒,火烧赤壁,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白帝托孤,呕心沥血、七纵七擒,空城退雄兵,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其传奇般故事为世人千古传诵,数不胜数. 诸葛亮的非凡之智、济世之才、忠诚之心、报国之情,为世人所仰慕,为后人所赞颂,成为人民心中的偶像.正如闪烁着他的才华和智慧的不朽遗作《隆中对》、《出师表》,是出自肺腑的、感人的深情篇章,一直在历史的风中不停地奏鸣,在思想的时空中久久回荡.千百年来,以至于历代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市井百姓,都对他是一番深情,褒扬备至,赋予了无数动人的传说,作下了无数赞美的诗篇. 诸葛亮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他也是一个很神的人,他虽身在草庐之中 ,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同时,我觉得他还是一个“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的人.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致死不渝,他是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粹、死而后已”.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可歌可泣! 诸葛亮的非凡之智、济世之才、忠诚之心、报国之情,为世人所仰慕,为后人所赞颂,成为人民心中的偶像.正如闪烁着他的才华和智慧的不朽之作《隆中对》、《出师表》,是出自肺腑的、感人的深情篇章,一直在历史的风中不停地奏鸣,在思想的时空中久久回荡.千百年来,以至于历代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市井百姓,都对他是一番深情,褒扬备至,赋予了无数动人的传说,作下了无数赞美的诗篇. 诸葛亮,灵与肉虽然已经化作清风明月,但诸葛精神永存,在历史的天幕上镶嵌起耀眼的恒星,永远展现出圣洁的光辉。

7. 作文诸葛亮的动作.语言.外貌.衣着253字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理很嫉妒. 有一天周瑜和诸葛亮商议军事,决定水上于曹军作战,用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并立下了军令状.周瑜告诉鲁肃说,他要故意迟延造箭,好定诸葛亮的罪.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每条船要有30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旁,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鲁肃答应了.前两天诸葛亮都没有动静,到了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上江上取箭.这时江上雾大,天还没亮,这时诸葛亮把船靠近曹军水寨,然后擂鼓呐喊,曹操看不见虚实,不敢轻易出动.只好射箭,就这样,不一会诸葛亮就得了十万支箭,曹操知道上了当想追也来不及了. 鲁肃把借箭的过程告诉周瑜,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