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的苏轼与佛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1
08 乐明

我以为,赤壁赋一文中,佛法为骨肉,儒道仅为皮毛。

何以见得?

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人需心静,方能步步生莲,方能度过无穷尽的苦难。文中开篇便描摹了极静之景,月出东山,徘徊斗牛,浩浩乎凭虚御风,飘飘乎遗世独立。月光皎明圣洁,江风纯净缥缈,实则映射出东坡的平淡心境,不计得失而随心而乐,于是也就没有必要为琐事烦恼了。也是,“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本不属于我的身外之物,我不予理睬,不过多在意,倒是大自然中隶属你我他的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为造物者之无尽藏,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只需享受而无需考虑得失成败,这也就得以解脱罢。苏东坡的一番回应,不仅达到了劝客的目的,更暗中透露佛的深思,人生中出现的一切,都无法占有,只能经历,所以不必深究,拥有时珍惜,失去时坦然告别,心静,万物静,这便是佛中“静”这一字。

再看,佛家认为,万物的本相就是一个字:“空”。而空,指变化,用佛家的话来讲既无常,既万物皆处于轮回中,没有东西是永恒的,一树一草一花一木一人一世界,都是时刻变化的,是无穷无尽的,从呱呱坠地,到灰飞烟灭,从无到有,从有又归于无。所以到底来说还是从无到无,人处于随时变化的过程当中,从未得到什么,又从未失去什么,建功立业名留千史固然好,可死亡逝去也不差 。如月,阴晴圆缺,年年往返如此,轮回中,又与千百年前的有什么两样,“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以不变应万变,则达到无边界无穷尽,管他变不变,反正万物皆“空”啊。这短短一句,升华文章主旨,彰显禅佛之理,刻于文章骨肉之中的,也更是烙印在苏轼心中的。

由此看来儒的仁爱济苍生,道的天人合一,在这些面前只如一缕薄纱,轻轻披在佛法之上,忽然显得缥缈而又不真切了。

于是,佛教的思想,才是本文的内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