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8
一、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有智慧的人不多言,多说话的人不是有智慧的。塞上欲望的孔穴,闭上欲望的门户,收敛锋芒,解除纷扰,在光明之处便与光融合,在尘垢之处便与尘垢同一,这就叫“玄同”。这样就没有了亲疏之别、利害之分、贵贱之差。所以为天下所尊贵。

2、南怀瑾《老子他说》

老子告诉我们修养的方法,要“塞其兑”,就是不说话。“闭其门”,把眼睛、耳朵,凡是张开的都收拢起来。“挫其锐,解其分”,有些版本中写成为纷扰的“纷”。“挫其锐”,真正的修道,要把思想最尖锐的地方磨炼成平和。“解其分”,这是指心里的妄念,要把分别妄想除掉。“和其光”,把自己外露的光明收起来;“同其尘”,处世之道,不要显露特别之处,和平常人一样,很平凡,“是谓元同”,这才是修道人的榜样。“元”就是“玄”字,修道人必须要和光同尘。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做到了最平凡处,有这样修养的人,想要特别亲近他,做不到;想跟他疏远也不可能。“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也没有特别地蒙利,也没有特别受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换句话说,没有亲疏,没有利害,没有得失贵贱,永远站在真正的中庸之道,“故为天下贵”。所以修道人的作为,永远是中庸之道,既不高明也不卑下,既不骄傲也没有自卑,没有了不起,起不了,永远是中和之道。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知天道者,行不言之教。言者不知,行人道言教者,皆不知天道。

(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挫其锐,去人之坚强,复道之柔弱。解其纷,去人道之积,复天道之不积。和其光,歙其心,复守常德之明,与天合德。同其尘,冥于大道,浑然若浊。人与天合,与道为一,是谓玄同。

(3)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可得可亲者,皆因人有积也。可得可疏者,亦因人之积也。天道不积,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圣人与天唯一,故圣人亦不积,不可得而亲,或者得而疏。

(4)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人之所以能害天,皆因人有所积。所人无所积,何害之有?故圣人不积,则无以得之以利天下,更无可得之以害天下。

(5)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君王之所以会以人之有积为贵,以人之所不有为贱,皆因为以人胜天。若天人为一,不以人胜天。则圣人不可得人之积为贵,亦不可得人之所不积为贱。

(6)故为天下贵。

圣人不积人之德,既以为人天之德,己德愈有。既以与人天之德,己德愈多。故为天下贵。

4、罗大伦《道德经说什么》

(1)无论何人何事,都是因缘而聚、因缘而散

老子说“知者弗言,言者弗知”,是在告诉我们,您别那么确定说这就是名什么,如果您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知道它是因缘而聚、因缘而散,就能够更好地面对它。

(2)您所种下的善因或恶因,终有一天会遇缘结果

“塞其兑,闭其门”“塞”是堵上,“兑”当孔窍讲,意思是把欲望的孔窍堵上;“闭其门”的“门”指心门,古人认为心门是念头出入的途径,所以也要把心门给闭上。

这句话的意思是,领导者只有把自己的欲望之门关闭,才能做一个好领导。“和其光,同其尘”指您在做事的时候,要把结果——做事带来的荣耀尽量调和掉。“同其尘”也是如此,我们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像尘土一样普通。只要您抱着这种心态做事,就会做得很好。

(3)人贵有“不争之德”

“挫其锐”的意思是挫光它的锐气,将锐气收敛(通行本中记载的是“锉”,是把锐气磨掉的意思,我觉得这两者没有太大区别)。“解其纷”是解除纷扰的状态。

老子认为,只要您能将锐气收敛,解除纷扰,您就进入了一种“玄同”的状态。“玄”,深远的意思;“同”是大同的境界。

“挫其锐,解其纷”的意思就是,您要把争夺之心、名利、地位等等这些放下,这样您才会幸福,如果整个团队都这么想,就能形成合力。

(4)人生应该是“但行善事,莫问吉凶”

“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的意思是悟道之人德行深厚,您对待他不可能太亲密;您想疏远他,好像也疏远不了,也离不开他;您想给他一些东西诱惑他,也不可能;您想去害他,也不行。

老子说,您悟道以后,明白了要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您就进入了一种境界——跟周围的人相处特别融洽,这些亲疏利害的行为,都影响不到您。

(5)所谓的贵贱都是相对的,您不要太在意

“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这句话跟前面的话是连着的,前面老子说进入“玄同”的境界以后,您就进入一种“但行善事,莫问吉凶”的状态,您心中坦然,所以别人就不能用亲疏、利害和贵贱来影响您。所谓的贵贱都是相对出现的,您不要太在意它,这些东西会互相转化。

三、我之体悟——《道德经》和我最近生活中的一个小烦恼

今年我一直被同事关系困扰。之前从一名普通工程师做到管理,压力太大就辞职了。再找工作时,选择了重新回归技术做一名普通的工程师,想这样简单一些,可以踏踏实实的做事。但不知道是我自己心态变了,还是这个环境有问题,这一年不但没有心情踏实做事,还陷入了从来没有过的同事关系烦恼。

在北京办公室的加领导才十个人,基本也都是工作了十年以上的老员工。我去了之后,她们也积极的招呼我吃饭聊天,我也想努力融入集体,有一个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但是没过多久,我就感觉和她们格格不入。最痛苦的是,我感觉她们并不尊重我,一起做什么只是招呼一声,从不问我的意见;聊天时都是她们说,我若说话她们要不不理睬,要不直接打断;她们跟我聊天除了炫耀也没有别的内容。每次和她们相处,都有种自尊心受损的感觉,很难受。

最近半年这种感觉不断发酵,我满心满眼的看不惯,看不惯她们有一点小成就就满世界炫耀,看不惯她们背地里论人是非,看不惯她们对我呼来喝去,看不惯她们跟我讲话态度。我每天被自己这种感觉折磨着,想要逃离,但又害怕特立独行招排挤。

上周五,一个同事又用不尊重的态度跟我说话。下班时她喊我一起走,我对她说:“你要是想邀请我和你一起做什么,请用问句。你都没问我同意不同意,怎么就确定我会和你一起。”她说:“你这话啥意思,朋友之间不就是这么说话吗?你这人怎么想那么多,我跟我朋友都是这么说话的,我朋友还挺多的,从来没人这么跟我这么说过。”我说:“那可能你跟你那些朋友有默契,咱们之间还没这种默契,你跟我相处就请尊重我的感受。”她说:“你的意思咱俩不熟是吗?”我说:“至少还没有这种默契。”她没再说话,到了地铁口她说:“拜拜,周末愉快!”说完转身就走了。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自己工作十几年,在我们那个小领域还有点小名气,如今怎么会混到这种地步!一路上我翻来覆去的想,究竟是什么原因,是我太敏感,还是我显得太好欺负,还是她们欺生。而我自己又为何这么在意这件事。对,最初是我自己想要融入她们,当我感觉不好时,想要离开,又担心她们的排挤我,继续强迫自己跟她们相处,我这不是自作自受吗。我一下反应过来,是我自己的私欲在作怪,我想要大家喜欢我接受我,我害怕面对排挤,害怕不融洽的关系,所以才会有这些烦恼。

同事不过是为了合作完成工作,走的太近有什么意义呢?踏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心中坦然,又为什么要担心别人排挤自己呢?当反应过来是我自己的私欲在作怪,按照道去做事犯不上有那些不必要的恐惧时,我的那些烦恼一下全没了。我也忽然意识到自己原来浪费了太多能量在这些不必要的事情上,而这些能量本来可以用于好好做事的。

这件事也提醒我了解了老子说的道之后,还必须回到生活中不断地去觉察和反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