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陆军口粮有何变化?口粮配给从无到有,最后因罪恶没饭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1
对于二战中的日本陆军,如果除去残暴之外,我们对他们最大的认识就是日本人喜欢抓鸡抢粮。而且无论是在影视剧里,还是在资料里,我们都没有能知道多少有关日军后勤的事迹。似乎日本人并不注重后勤,那么现实里日本的后勤是怎么样呢? 一、日本自古对后勤的轻视 事实上,必须承认的是,日本军队自古就轻视后勤,或者说完全没有后勤这个概念。在日本战国时期以前,日本军队都是没有后勤概念的。武士们来打仗,要自备口粮,也就是说全靠自带。 在日本当时,武士就等于军人,因为要时刻准备艰苦的战斗,因此他们要求自己对饮食的需求不高,往往一个饭团,就是一顿饭了。 通常来说欧洲骑士和日本武士是一样的,都得自带口粮,往往粮食是仆人携带的。当然了,和欧洲骑士不同的是,武士未必都是贵族,所以有些武士就真的是很穷。因为贫富不同,因此带的粮食也不一样,有钱的带精米和咸肉和高档鱼干,没钱的就带着糙米和咸萝卜干和普通鱼干。 通常来说,每人携带的粮食都是一周左右,少则一周,多则半月。如果不是战争时间过长,粮食即将耗尽,否则日本的大名是不会让后方农民送粮的。这一点就非常奇葩,因为日本古代税收收到九成都是仁政了,但大名们收了粮食却不给部下提供军粮,鬼知道大名们收了那么多的粮食做什么了。 到了战国时代,日本对于后勤总算有了一些认识,先是织田信长开始建立常备军制度,并采取兵农分离的策略,这就让军队开始有了较为稳固的后勤,其后的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都对此策略进行了延续。这就避免了战争里出现士兵手里的口粮剩余量不一的情况,大大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然而不幸的是,这样也是远远不够的。按照记录,在战国时期这种常备军的后勤基本上只能用奇差无比来形容。士兵的口粮是稻米,每人每天半升稻米,也就700克左右,配以味增和盐。但是考虑士兵和武士每天都要训练和战斗,一天只有700克米,没有副食是完全不够的。 因此这些东西,只能维持士兵的基本需要。如果有不足的话,那么日军的唯一办法就是就地征取了,说白了就是抢劫。可以说,这种糟糕的后勤大大的影响了他们的战斗力。 二、日本陆军的后勤进化 明治维新后,日本建立了现代化的陆军,这个时候的日本开始将后勤供应正规化。毕竟此时国家已经是真正意义上设立了常备军,不可能再和以前一样,所以说日本开始系统的为部队供应口粮。 其中精米绝对第一位的,因为对于日本平民而言,精米是绝对不可遇不可求的。因此精米就成了日本士兵在艰苦的训练中,唯一的享受。 然而不幸的是,日本此时还没注意到自己伙食单一这一问题。虽然说精米饭管够了,但是副食和千百年前没有多大区别,这就造成了士兵们普遍容易出现脚气病。 所谓脚气病就是因为缺乏维生素B1造成的,它会造成患病者软弱、疲劳、心悸等问题,严重者会造成的急性循环衰竭、气促等问题,甚至会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并最终死亡。在日本古代,有很多大名就是死于天天 *** 米,缺乏副食引发的脚气病。 现在日本陆军也是如此,不过因为没有对外战争,所以说问题还不严重。毕竟你在驻地里肯定不会没有副食,所以也不至于死人。但是真到了对外出兵时,这个问题就大了。因为这个时候日本对于口粮的认识很低劣,所谓的便当,其实就是一个精米饭团,里面放点腌渍,也就是腌菜,然后来一点盐。 可以想象,在作战期间大量食用这个玩意会有什么问题——大量的士兵换了脚气病,原因就是维生素匮乏造成的。其中最为严重的一次,战斗中战死者不过区区二十人左右,但是患脚气病而死的却有足足六百人。 这件事无疑是给日军敲了个警钟,开始对如此多的士兵死于脚气病进行调查。最后他们通过求助于欧洲医学家得到了答案,竟然是因为维生素B1不足,造成了士兵大量死亡。这一点吓坏了日军高层,于是开始急匆匆的将口粮配给里的精米换回了糙米,希望可以维持士兵的维生素。 然而这一点却激起了兵变,士兵们义愤填膺,认为无良的军官克扣他们的伙食,纷纷打算将自己的长官「 ”天诛”。无奈之下,为了安抚即将暴动的士兵,日军高层只能将精米换了回来,但要在里面加上一定量的糙米,以满足维生素的需要,并保证将增加副食配给,这才安抚了那些打算「 ”天诛国贼”的士兵。 此时的日本高层对于后勤的注重还是很高,他们开始考虑改善野战口粮。通过对西方的罐头制作技术和饼干制作技术的引进,开始为部队配给日式风味的罐头和饼干。 因为经过在西南战争时期对欧美罐头和饼干的引用,发现士兵们非常厌恶这些欧美口味的罐头,对饼干也不甚满意。所以说他们很快就终止了这些不合格的罐头,以免再次出现士兵要「 ”天诛国贼”的情况。 同时根据日本人的口味问题,并结合营养学规范,日军开始严格制定部队的口粮配给标准。最终在1938年颁布了《军人战时给予规则细则改正》,按照标准,日军士兵每人每天的配给量为:精米660克、精麦210克、鲜肉210克、蔬菜600克、泽庵60克、酱油0.08升,味增75克、盐5克、砂糖20克、砂糖20克、茶叶3克、清酒0.4升或配发甜食120克,另在战时配发20支香烟。 如果乍一看,这份标准真是可以满足了士兵们在战时的需求。不过再好的标准也会在战时遇到不灵的时候。毕竟在战时炮火连天,部队一连几天无法生火做饭都是有可能的。那么这个时期的日本陆军,会怎样保证自己的口粮呢? 三、日本陆军的糟糕后勤 通常来说,在战斗期间为了防止部队吃不上饭,或是无法得到有效的补给,军队都会采用一些罐头食品,或是易于保存携带的东西作为战时口粮或是应急口粮。这一点上,日本陆军也不例外。 日本采取的饼干与欧美制作的不同,基本来说就是烤面饼,味道很差,所以日本士兵并不是很喜欢这些东西,因为味道太硬,且不好吃。如果不是到了最后关头,他们一般是不会吃这些。 而另一种应急口粮则是一种类似炒面粉的东西,它是由脱水糙米膨化而成的产物。这种东西的好处是易于保存和携带,无需二次烧煮。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过于干燥,且缺乏味道。食用时必须用有味道的副食或是调味品调味后才能吃下去,通常是用水冲一下,然后加入副食吃掉。这也不是让他们多满意的存在。 按照规定,这些应急食品属于部队不到最后关头不得食用的食品,因为往往决定食用它们时,已经是战况极端恶劣的时候了。 但是在日本陆军马鹿的神奇操作下,这些应急食品往往会在一周就进行食用。至于为什么会这样,那就要从日军不靠谱的后勤系统说起了。 事实上日军的后勤系统十分混乱,对于后勤的认识也不到位。事实上,日本陆军大学根本没有后勤学这个学科。要知道在当时后勤是各国非常注重的,甚至专门在军校里设后勤学科。 然而日本则不然,相比于明治时代的陆军,从大正时代开始日本陆军就开始向神经质发展。 此时的日军开始鼓吹精神胜利法,还为此进行了许多训练,其中八甲田山雪中行军遇难事件就是一个缩影。而经过大正时代后,昭和时代的陆军马鹿们已经彻底疯了。后勤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成为了一个屈辱性的工作,被拉去干后勤的都是在军队里不讨喜的军官。 可以想象在这么一个环境下,让一帮没有任何后勤工作经验的人去搞后勤,会有什么用的后果。所以在战争中,日军频繁的就会出现后勤不足,往往是弹药得到了保证,但是粮食却无法确保。 以行军为例,士兵身上最多会携带六天的口粮和两天份的应急口粮,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抵达,那么第四天开始就会口粮减半,并且采集野果和野菜过日子了。如果还到不了,那就只能饿着了。也是因为这样,所以日军看到村庄就想抢粮。 而在东南亚等地,日本陆军的粮食就更加不足了,口粮标准一降再降。原因就在于,随着战局的不利,物资也更加匮乏。因此日军不得不得将自己的口粮标准降低,很多食物也开始粗制滥造。 比如说日本人喜欢吃的关东煮罐头和牛肉罐头,就开始粗制滥造。罐头里根本没有牛肉等肉食,而是填装了大量的内脏,牛血,后期甚至变成了杂粮拌牛油。可想而知,这样的罐头根本无法让士兵满意,但对于日本士兵,也只能选择吃下去,因为这是他们为数不多的粮食了。 由此可见,日军在这个阶段,口粮供应已经彻底崩溃,而这还是在1943年。此后的时间里,日军的后勤供应变得更加困难,士兵普遍开始营养不良,而且因为饥饿造成的疾病已经让日军的战斗力下降到了极点。在英帕尔作战中,甚至出现了大量日军士兵饿死的局面。而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疯狂,也就随着饥饿与疾病得到了终结。 结语 日本陆军的口粮供应从古代到明治维新时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高的走向了一个巅峰。但也随着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日渐疯狂而走歪,并最终在战争中走向了衰落。原本狂热的日本士兵也在饥饿中,品味了对他们罪恶行为的惩罚。 参考文献:《东史郎日记》 《二战后勤启示录》 《日军二战后勤史》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