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读经典,毛姆——《人性的枷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5
1

“人屈从于感情,有如套上了枷锁;只有运用理智,人才能获得自由。”

《人性的枷锁》写于1897年,彼年毛姆二十三岁,刚取得医学学位,他的第一本小说《兰贝斯的丽莎》初涉文坛,就赢得一片赞誉,这使他坚定了要靠写作为生的决心。然而,当他把这本融入自身经历的自传体小说寄给出版社,却惨遭拒稿。毛姆随后接连试了多家出版社,均被拒之门外。最初这本书的名字叫《斯蒂芬.凯里的艺术家气质》,对于描写人性成长,类似哲学性的书籍来说,这个名字无疑不够深刻。心情沮丧的毛姆将这本书稿收了起来,转而投身其他作品的创作。

之后,毛姆通过《弗雷德里克夫人》扬名立万,成了英格兰炙手可热的剧作家。名利双收的毛姆决计要为戏剧艺术奉献余生,却陷入了对往昔岁月的不尽回忆,那些记忆片断咄咄逼人,把他从紧张的剧作中剥离出来。此年毛姆三十七岁,距离创作《人性的枷锁》第一稿已过去了十四年。

十四年间,事业跌宕起伏,生活从未乏善可陈。

天性不安分的毛姆在这期间游历了多个国家,足迹遍布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埃及......经历了多段感情,或男或女,对同性的痴迷,异性的吸引,经历之丰富,是当年二十三岁的毛姆不可同日而语的。加之阅读广泛,对宗教与哲学不倦的探索,以及在戏剧上的摸爬滚打,使毛姆洗去了语言的铅华,凝练出了一套质朴简明的叙事风格。

这时的毛姆怀念小说创作的无拘无束,感情无比充沛,渴望将过往经历编撰成书,希望通过书写的方式摆脱回忆的枷锁。于是,毛姆暂时退出舞台,开始了这本书的二度创作。

在坚持工作两年后,这本大部头的不朽杰作终于出炉。毛姆给这本书重新想了个更贴切的名字——《灰烬中的美》,无奈这个名字刚被人用过。最终,毛姆引用了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第四卷的标题——“人性的枷锁”作为书名。

斯宾诺莎认为:“人屈从于感情,有如套上了枷锁;只有运用理智,人才能获得自由。”

这句话,仿佛为主人公菲利普量身定做的。

2

每个人都有缺陷,不是身体上的就是精神上的,世界好像一所病房,里面的一切既杂乱又无意义。

菲利普九岁父母双亡,被当牧师的大伯收养,一下子从温暖的母爱中被抛到了冰冷陌生的世界。大伯道貌岸然,满口仁义道德,实则自私自利,爱钱如命。

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牧师做完了谢恩祷告,动手把鸡蛋的尖头切下来。

“哎,”他说,把切下的部分递给菲利普,“要是你喜欢,可以把这块蛋尖吃了。”

菲利普很想自己能吃到一整个鸡蛋,既然没法那样,就只好能吃多少是多少了……

“你觉得这块蛋尖的味道怎么样,菲利普?”大伯问。

“很好,谢谢您。”

“星期天下午,你还可以吃上这样一块。”

不得不说,毛姆对于人物的描写生动到刻薄。通过这一段,立体的揭示了大伯冷酷、不尽人情的性格,他并不喜欢这个可怜的孩子,这一点小菲利普也清楚的意识到了。

路易莎伯母倒是很愿意收养这个不幸的孩子。她生性善良,不能生育,对陈腐专横的丈夫十分顺从。尽管易莎伯母真心疼爱菲利普,但她并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又羞于表达,她常常对这个冷静的小家伙手足无措。

有一次,大伯在午睡前要求菲利普在他睡醒后,一字不差地背诵出当天的祈祷文。这可难倒了九岁的菲利普,他看不懂,又怕背不下来受到责骂,因而偷偷爬到餐桌上哭泣,恰巧被窗外散步的伯母看到。

伯母恍然明白,这个看上去冷静的小家伙,内心极其敏感。他过得并不快乐,但出于本能又不愿意让别人看见自己的眼泪。路易落内心百感焦急,她说服丈夫,拿走了祈祷书,给菲利普换了一些图画书。从此,菲利普在书籍中找到了快乐。但 文字勾勒出来的虚幻景象,让现实显得更加惨痛。

伯母每天循规蹈矩,全身心服侍丈夫,至死也没能激发出丈夫多一点的温情。路易莎过逝,丈夫照常看报,大快朵颐地品评美味的蛋糕。他的血是冷的,路易莎四十年的付出,显然虚度光阴,毫无意义。 他们有着精神上的残疾。

而菲利普的残疾更为直观,因为左脚畸形,在寄宿学校受尽了同学们的讥笑嘲弄。受大伯影响,他相信万能的造物主可以治好他的跛脚。所以每天坚持祷告,为表虔诚,甚至在冬日赤身跪在地板上祷告。

也许耶稣太忙,没空搭理他。

他的跛脚仍是同学们取笑的焦点。至此,菲利普对宗教产生了怀疑,他觉得上帝简直是个大骗子! 曾被宗教枷锁束缚的思想开始信马由缰,自由驰骋。

3

那些裹挟着金钱、欲望、名利的枷锁,如同魔鬼,蠢蠢欲动。

由于学校生活的不愉快,中学毕业,成绩优异的菲利普不顾校长好意劝阻,毅然出走德国海德堡。他要离开这个恼人的环境,离开牧师公馆。在那里,他认识了外表潇洒、喜欢高谈阔论的海沃徳。

路遥曾在《平凡的世界》里写到:“生活中的勇士向来默默无闻,喧哗不止的永远是自视高贵的一群”

海沃德属于后者。

他貌似才智超群,实则肤浅造作。他的精炒言论根本经不起推敲,他的思想也从来没落地生根。他把纵欲好色当作浪漫的情感,把优柔寡断视为艺术家的气质,把游手好闲看作哲人的淡泊宁静。他那理想主义、不切实际的言论,对十几岁的菲利普影响颇深。

即便随着思想日渐成熟,意识到海沃德思想空洞无物。可受海沃德风流韵事的鼓动,结束德国之行,回到牧师公馆的菲利普,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和朋友吹嘘的谈资,他竟对年纪可做自己母亲的威尔金森小姐发起了求爱攻势。

得手后,又将其厌弃。

随后二十岁的菲利普到伦敦会计事务所当学徒,坚持半年又对枯燥无味的账目工作产生了厌倦。又跑去巴黎学习绘画,幻想可以当一名响当当的画家。

在巴黎,菲利普结识了一群和他有着同样梦想的人。他们生活闭塞,活动范围狭窄,有些画家为了追求名声,辛辛苦苦二十年,生活穷困撂倒,仍没有成名。一起学画的范妮困于物质的枷锁,在既将饿死前选择上吊自杀,这对菲利普的冲击是巨大的。他重新审视自己的前途,他的遗产不多,假若十年他仍画不出一幅不朽杰作,他的下场不会好到哪里。

他征求画师富瓦内的意见,在得知自己永远只可能当一个平凡的画家时,名利的天秤开始摇摆,这一次他更趋向于理智。既然没办法成为瞩目的大画家,实在没必要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他已经二十三岁了,眼下就有富瓦内这样年至桑榆暮景,才发现自己之前的奋斗都是白费的活生生例子。他之前在海德堡的法语老师迪克罗,也是如此,迪克罗一生扑在政治运动上,到老才才现自己所作的努力,无非是给自己套上了一把枷锁而已。

这把枷锁诗人克朗肖也有,他们的生活实在遭透了。菲利普以前愁苦不幸的学校生活,使他具有极强的自我反省和分析能力。

及时止损看来是必要的。方向不对,只能离成功越来越远。

4

爱情有可能是天堂之光,也有可能是地狱之火;最持久的爱情是得不到回报的爱情

菲利普收到大伯的来信,疼爱他的路易莎伯母过逝。这使他平生第一次感到人终归难逃一死。在办完伯母的丧事,他带着一千六百英镑的财产,拖着跛足,开始了人生道路上的第三次闯荡。

“医生这个职业是唯一不受年龄限制、随时可以有机会用来谋生的职业 。”菲利普进入了伦敦圣路加医学院攻读医学,这是获得一份稳定体面工作的有效途径。不想,却陷入了情欲的旋涡。

对于不爱我们的人不能付出,一但付出,便罪孽深重 。

菲利普对样貌平平,谎话连篇,身患贫血的女招待米尔德丽德疯狂的着迷。明知道两人思想并不匹配,米尔德丽德举止矫揉造作,淡吐令人作呕。她那副傲慢不逊的样子,时常令菲利普想扇她两个耳光。可即使这样,他仍控制不住自己去思慕她,想亲吻她那两片薄而缺血的嘴唇。

唯一能解释这一愚蠢行为的就是:爱情!

他爱米尔德丽德,毫无理智,不求回报。可惜米尔德丽德并不爱他,这令菲利普痛苦不堪。他在她身上不计成本的挥霍钱财。为了不让米尔德丽德离开自己,放任她左右逢源,脚踏两只船。在她被有妇之夫米勒诱骗,搞大了肚子,仍把她奉为女神。

菲利普离开了真心爱她的诺拉,重新和米尔德丽德混在一起,帮她度过难关,幻想满足自己的情欲。想不到,米尔德丽德却和他的朋友格里菲思私奔了。

米尔德丽德和菲利普一样,都被情欲操控得失去了理智。

格里菲思玩玩的心理,米尔德丽德十分清楚,但她情愿为短暂的激情,飞蛾扑火。当菲利普再次遇到米尔德丽德时,她已经被格里菲思抛弃,伦为街边妓女。

菲利普再次出手相救。此时,他对于米尔德丽德不再抱有不可遏制的情欲,他觉得米尔德丽德的身体肮脏透了。对于她的感情仿若戒毒者的心瘾难离。

他希望和米尔德丽德来一场柏拉图式的相处。可她仍劣迹不改,虚荣懒惰,不思工作,他们之间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米尔德丽德无法理解男人竟然不像她那样迷恋肉欲,她压根想象不到世上还可能存在同情、慷慨和仁慈。她恩将仇报,砸了菲利普的家,毁了克朗肖送给他的那条隐藏人生奥秘的波斯地毯,消失了。

菲利普不得不吞下自己酿造的苦果。

这些年,在她身上浪费了大量的金钱,他那点可怜的遗产所剩无几。为了缓解经济危机,菲利普鬼迷心窍地投资股票,结果把仅剩的财产全部赔光了。

5

菲利普的人生准则是------尽可按自己的本能行事,只是得适当注意街角处的警察。

诗人克朗肖正是奉行了这套人生准则,结果晚年凄惨而死。而现在自己所受的困境,也正是因为奉行了这一准则。

看来人的本能是靠不住的。

没钱继续学业的菲利普,找不到工作,流落街头,被好友阿特尔涅一家收留。为了生计,菲利普经阿特尔涅介绍到百货商店做引导,这使他尝到了低层生活的艰辛。体会到了 “没钱会使一个人变得猥琐、吝啬和贪婪,他会扭曲人的性格,使人用庸俗的角度看待世界。”

他懊悔在米尔德丽德身上浪费的时间和金钱。如今,他要想从困厄中逃出去,重返医学院,只能等大伯死后继承遗产。因为只要大伯活着,是不会给他这个侄子一个子的。

到头来,菲利普仍没有摆脱对大伯金钱上的依赖。

大伯死后,菲利普终于结束了勉强糊口的日子,得以继续学业。回溯两年来所遭受的不幸苦难,他蓦地想到那块蕴含人生意义的波丝地毯。豁然明白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仿佛编织在地毯上的美丽图案。 无论欢乐与痛苦,好坏与否,都应坦然接受,它会给你的人生图案增添绚丽的色彩 。

有了这一层的认识,菲利普开足马力,刻苦学习。在担任助产士期间,他更深的了解到 对于穷人,最大的人生悲剧不是生离死别,而是失业。人很少因为爱情自杀,自杀的原因大部分与金钱有关 。

6

一个人一生必须越过一大片干旱荒芜、地势险峻的旷野,才能跨入现实世界

菲利普和阿特尔涅家保持着亲密的互动,这一家人善良好客。阿特尔涅有着快乐的性格,十分健谈,他不管说什么总是离不开演说家的华丽词藻,这与他的太太务实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阿特尔涅有九个孩子,他那套夸夸其谈的空想,迫于生活的压力,只能屈尊降贵。菲利普是个喜欢生活什物的人,自然也喜欢家庭浓厚的氛围。

不过,阿特尔涅对西班牙浪漫气息的描述,感染了菲利普,他计划着当一名随船医生,这样就可以去西班牙旅行,满足他那颗不安分的心。

然尔,再详尽的计划,也抵不过突如其来的变化。

菲利普对阿特尔涅的大女儿莎莉产生了好感。莎莉娴静寡言,有着一双蓝色坦诚的眼睛,她冷静端庄,表情永远波澜不惊。她年龄不大,却散发着母性的光辉,这些都吸引着菲利普。

菲利普知道自己并不爱她,他对莎莉怀有特殊的情感,他喜欢有她做伴。当莎莉告诉菲利普自己可能怀孕了,他内心极具挣扎。倘若结婚,他就必须选择安定的生活。那么,他的西班牙之旅就要泡汤了。

菲利普彻夜难眠,他决定放弃远行计划,向莎莉求婚,他为自己做出的牺牲感到骄傲。一想到莎莉肚子里怀着他未出世的孩子,顿时又泛起对孩子的钟爱之情。这些情绪交织,使他意志昂扬。

可当莎莉告诉菲利普只是虚惊一场时,本该高兴的他,却很失望至极。他意识到驱使他向莎莉求婚的并不是什么自我牺牲,而是源于内心对家庭的渴望。

过去他总是生活在对未来的憧憬中,而错失眼前的机遇。这一次, 他要屈从于幸福、屈从于理智 。他不想离开她,也离不开她。他牵着莎莉的手,站在阳光里。

他要跨入现实世界,在自己人生的地毯上绘制一幅完美的家庭图案!

7

《人性的枷锁》全书共五十多万字,上下两册,讲述了主人公菲利普从九岁到三十岁挣脱宗教、情感、金钱的枷锁,逐渐走向思想成熟的过程。

故事基于毛姆早年真实生活加以精心构思而成,情感与思想是毛姆忠实坦诚的记录。这本书的精髓在于思考与自省。文中因阅读和思考凝结出的观点,有一定的哲学性和智慧性,直得人深思。

例如: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对社会有利的行为被称为善,反之,对社会有害的被称为恶行。在我们纠结善与恶时,却从未想过,其实善恶也是被附加上去的。

还有,毛姆借书中画师富瓦内之口说出的:“金钱好比人的第六感官,少了它,就无法完全发挥其他五种感官的作用……不要为了赚到一个先令而付出超过一个先令的代价。”

这让我想到了伍尔夫那句:“倘若一个女人决意要写小说,她必须要有钱,而且还要有一间属于她自己的房间。”

同理,倘若书中一心想当画家,最后因贫穷而上吊自杀的范妮明白这个道理,我想,她一定能免于厄运。

法语老师迪克罗、画师富瓦内、诗人克朗肖他们都属于一类人,他们都曾年风华正茂,怀揣梦想,但也都免不了桑榆暮景,影响难追。

主人公菲利普之所以能够摆脱痛苦、彷徨、失望、挫折,源于他的博览群书,和敏锐的自省分析能力。

莎莉这个人物代表真善美,同时也是理智与现实的化身。菲利普最后决定和莎莉结婚,寓示他摆脱了全部枷锁,最终得到了幸福。

此书寓意深奥,篇幅冗长,读时需要一点耐心。
读完 有一个有趣的发现,毛姆之后创作的《月亮与六便士》就是取材于这本书的某一章的某一个人。

具体是谁?不能说,要你自己去找。

就像菲利普问克朗肖:“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答案只能由你自己去找,否则便毫无价值。”

2018年7月25日22:47 家中落笔完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