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及感悟(四):《一升露水一升花  by朱光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6
拿到此书时,我不理解题目的意思,于是便去百度,百度良久对它的出处和内涵依然无所得,只好作罢。朱光潜老先生大致注解道:缺憾亦是美。书读完一段时间了,至今我还是没能理解题目,但愿忽然有一天能顿悟。

“凉秋九月白狄放,一升露水一升花。”朱先生以与朋友聊天的口吻阐述了他对美、对人生、对哲学的理解,读书时,我仿佛与他坐在同一茶桌上对饮,聆听。与他们这样的大家喝茶的机会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有,唯有读书能听见他们的声音。

朱先生被称为:美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读完书,我觉得他更是一个生活家,一位参透了幸福生活、平和心态真谛的生活达人,美学、哲学、文学,说到底都是为了让人更高质量地生活吧。

“洗刷人心始于怡情养性;要人的心灵净化,先要人生美化。一个人要有好的修养,可以去培养自己对美业的兴趣:画画、插花、书法、跳舞、乐器、旅游,这些看似无实用之物恰有大用。”大多数家长都会让孩子上各种兴趣班,然而大部分孩子都不能由此成为各种“家”,可其实我们也并不需要瞄准为把孩子们培养成各种专业人才,而可以让这些经历成为他们心中的一粒小种子,当他们日后觉得平淡的生活实在乏味时,这粒小种子会发芽,让他们多个乐子。小时候,妈妈让我学过跳舞、学过中国画、学过笛子,无一例外,都没能坚持,然而,成年后这些却成了我生活里的色彩和音符,带给了我不少快乐。

“游戏之于儿童,赋予其想象与创造力。”“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朱先生很少谈成功这个词,谈得更多的是满足。然而,现在,人们大多是更关心我们获得了多少成果,却极少有人关心我们获得了多大程度的满足。小成就,或许可以靠强迫自己来实现,但大成就必然要靠发自内心的满足感来支撑。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的人,沉浸于满足自我的理想与情趣,不斤斤计较得失,把自己的学问和事业当成艺术品来对待,其实更容易有大作为。所以,老师们更喜欢乖巧的孩子,却总感慨,反而调皮的孩子成年后更有“出息”。所以,孩子,不要有超乎年龄的成熟,也不要有低于年龄的幼稚。

《谈动》和《谈静》两篇让我深有感触。朱先生说:“烦恼,便是暮气。人应该活活泼泼,不应该暮气沉沉。什么人更容易发愁呢?闲人。因而愁又称闲愁。若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灵都不闲,都充实,又怎么会去愁呢?”朱先生不仅提供了世界观,还有方法论。“人生的快乐,一半在于动,一半在于静。”动乃活动,静乃感受。活动首先身体要动,泄郁解愁,比如走出家门去赴约,去锻炼。静乃心灵的思悟,比如置身美业,感受艺术。对照自身,我动得太少。

《谈交友》一文中,朱先生说:“有时,我们总抱怨他人如何伤害我们,不妨多想想自己是否以诚待人了。若觉问心无愧,而他人依然故我,只能证明道不同不相为谋。一个善良的人被他人伤害了,只会选择远离,而不会折返去伤害对方。”伊索寓言也有相同的典故:蛇咬死了农夫的儿子,于是农夫追着蛇报仇,用锄头砸断了蛇的尾巴,从此你争我斗,不得安宁,荒废了耕种的正业。农夫忽然有一天想明白了,他去找蛇和解,而蛇说:“不可能真的和解了,你看到我只会想起你儿子的坟墓,而我看到你只会想起我被砸断的尾巴。”有些伤害,既然已经造成了,也许远离当是最好的办法。我想,即使农夫没有砸断蛇的尾巴,伊索也许会给蛇写一个比断尾巴更惨的结局。不过,最近热播的延禧攻略里的价值观也不是不可取,不怕斗而且要斗赢,也不是不行,大家自行掌握其中的尺度吧。

关于读书。“治数学即应用于计算数量,这是学问的专用。治数学而变成一个思想缜密、性格和谐、善于立身处世的人,这是学问的通用。就智慧说,学问是训练思想的工具。就性格说,学问是人提升道德修养的途径。”

“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所谓好书步厌百回读,少读如果彻底,可使人养成深思熟虑的好习惯。”

“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读书不仅是一种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有些有趣的书,得牺牲。有些初看很枯燥的书,必须咬紧牙关硬啃。啃久了,自然啃出滋味来。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读小说,要设身处地去想象,钻进人物的心窍,和他们同样想,同样感,过同样的内心生活。”忽然想起读围城时,感觉自己很能理解方鸿渐的每一个决定,仿佛自己就是方鸿渐,尴尬脸。

“尘世喧嚣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现,无穷妙语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