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拜斗是什么意思

孔明拜斗是什么意思

第1个回答  2010-11-22
是五丈原诸葛亮禳星的那一段吧……诸葛亮第六次出岐山,在五丈原和司马懿对峙,司马懿听说诸葛亮事必躬亲,食不过几碗粥而已,觉得他活不长了,就坚守不出……诸葛亮闷闷不乐,自知身体不好,于是向天祈祷,摆了七根油灯……结果第六天晚上魏延闯了进来,把灯吹灭灭了……结果诸葛亮就挂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1-22
《五丈原》孔明拜斗

荆河戏传统戏《五丈原》,又名《孔明拜斗》是一出非常有影响的戏。荆河戏著名艺人彭化万扮演的诸葛亮,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在湘鄂川等地有崇高的威望。

彭化万自从创造了专演诸葛亮的“趿鞋戏”后,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对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更有兴趣。他认为,虽然“趿鞋戏”使诸葛亮从台步和装饰造型上有了特色,但几十出戏中的诸葛亮因每出戏的环境、事件、心理不同,诸葛亮的个性都应该有点区别,不可能每出戏表演都一样。彭化万又选择了《五丈原》进行创新。《五丈原》是一出凝重的悲剧,身负大任的诸葛亮为辅佐无用的太子阿斗,独自挑起了蜀国江山大任,日夜操劳,心力交瘁,已病入膏肓。诸葛亮知道自己快要归天,异常悲凉,他知道自己若亡,蜀国可能衰落不振。于是,诸葛亮深夜披重露,摆祭案,观天象,不由心惊胆悸。从天象观看,知道自己寿辰不长。他便虔诚祭拜北斗星,望天公显灵延续生命,想继续为汉室大业操劳,不负先帝白帝城托孤。如此悲壮场面,催人泪下。

诸葛亮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也是观众十分崇敬喜爱的人物。彭化万知道这出戏的份量,诸葛亮的死牵动着观众们的心。他认真分析了观众这一心理,决定将拜斗,临终前的这一段戏,进行大胆创新,浓墨重彩,把每一个细节都作夸张性的表演、渲染。彭化万在扮演此出戏中的诸葛亮时,无论从摆裆(台步),唱腔、念白等,都做了处理。此时的诸葛亮年事已高,而且重病缠身,几十年的沙场征战,运筹帏幄,已十分疲累体衰,所以,“趿鞋”走摆裆时,一步一颤,身子朝前用力,表示重病时仍然拼力支撑汉室大业。唱腔时,嗓间略带沙哑,念白却字字铿锵,但一字一顿,伴微微喘息声,表示忍着重疾,显出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这些举止、唱念,都是过场戏。彭化万把重头戏放在诸葛亮临终前的一刻。生活中,一个人临终前是最痛苦的,有千言万语想说,可又说不出来。毕竟只有短暂的一瞬,便撒手人寰。而戏台上的诸葛亮临终前,则更悲哀,更无奈,一代贤相,未还完成汉室大业,有负先帝托孤,迟迟不肯闭眼。怎样在荆河戏中寻找表演程式来表现诸葛亮临终前的状态和心态?彭化万曾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素材,他四处打听哪里有亲友快要亡故时,便急匆匆赶到,认真观察人快要死之前的动态,脸部表情及一切细节。听师傅说,彭化万有次观察一位亲戚快死时,说话的声音“突突突”作响,有许多痰卡在喉头,想说又说不出来,只有那“咕噜咕噜”的卡痰声,在房中回荡,十分凄惨。彭化万一见此状,不由猛省,这人在死之前,喉头“突突突”作响,在传递一种无比悲哀、凄凉的情绪,这声音比说话更揪心,而且是一种独特的语汇。看那位快咽气的亲戚,双目圆瞪,目光发直,一句话也说不出,张开枯裂的大嘴,只听“突突突”的卡痰从嘴中喷出。这种姿势,这种状态,这种声音若用到诸葛亮临终前,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啊?彭化万十分激动,回到家,他便练起了卡痰的声音。这种卡痰声音,是病人发出的,身体好的人要发出如此怪异的“咕噜咕噜”声,非常不容易。于是,献身艺术的彭化万便故意着凉,天变冷了也少穿衣。等到患了感冒,喉头真有痰卡住时,再运丹田之气,果然喉头发出了“突突突”声。彭化万喜出望外,决定用此效果在舞台上尝试。

《五丈原》演到诸葛亮临终的时候了,所有蜀将姜维、马岱、魏延、关兴、张苞都静静肃立,无比悲哀,低音唢呐“呜呜”低鸣,气氛更加悲凉。彭化万首先用荆河戏“抖色”程式,来表示生命将尽,无比悲哀、无奈的心情。“抖色”程式完成后,按平时演出,身子朝后一倒,由姜维、关兴、张苞扶着不倒,就算演完。但彭化万“抖色”后,身子朝前挣扎几步,直扑台前,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扮姜维、关兴、张苞的演员也扑上前,扶住诸葛亮。此时,彭化万头朝上微仰,双目圆瞪,成对眼,直视苍穹,身子微颤,不肯落气,挣扎求生。蓦然,丹田发气,把喉头早留好的痰冲得“突突突”发响,这一响声,震惊了全场观众,剧场鸦雀无声,千百双眼睛盯着彭化万这一独特的表演,那气冲喉头积痰的“突突突”声,紧紧勾住观众的心;这种“突突突”的声音,也是一种独特的语汇,传达诸葛亮大业未成,有负先主刘备托孤,遗恨终天的悲哀心理,极大感染了观众,催人泪下。

彭化万这一独创,在同行和观众中引起了极大反响,而彭化万却大病一场,因为为演《五丈原》中的诸葛亮,使喉头有更多的痰,彭化万在深秋接连洗泠水澡,使自己感冒。演完后,发高烧,一连几天,才恢复健康。彭化万觉得这样冻病才能演《五丈原》还是不行,于是,便开始练习积痰。由于彭化万年岁渐大,身体又不太好,嗓音有些嘶哑,唱戏全告“金钱吊葫芦”的本带边的嗓音,所以,一段时间后,彭化万不知靠什么方法,竟练出一种“痰功”,也不用冻病后才会有痰,每演《五丈原》诸葛亮临终时,彭化万就会在喉头发出“突突突”的咕噜声,令人叫绝。同行艺人们也钦佩不止,把彭化万这种独特的“痰功”称为“动痰”。彭化万的这种用“痰功”来刻划诸葛亮的独创,令所有的观众倾倒,听师傅说,有时彭化万演《五丈原》中的诸葛亮,演到彭化万用“痰功”临终时,剧场内就会有观众放起了鞭炮,“劈劈啪啪”炸得烟雾腾起。也有观众下坐,来到走道上,手持香烛下跪磕头,作揖,台上一片哭声,台下一片唏嘘,台上台下情绪融成一片,十分壮观。

荆河戏名伶彭化万如此出神入化塑造鲜活诸葛亮形象,享誉江南,应该是在不自觉的涉及和实践西方美学“移情”概念。当然,出于历史、地域等局限,彭化万还不容易接触到戏剧美学,但彭化万喜欢读书,听师傅说,彭化万特别喜欢读《三国演义》,从这一点出发,说明彭化万喜读书,爱钻研,勤创新,有一定文化修养,这对地方戏的艺人是非常可贵的。而我们的地方戏(包括荆河戏)因缺乏高层建瓴的戏剧理论,戏曲美学知识加以指导,总结、创新,所以,这些地方剧种的传统技艺、艺术风格、特色,基本上都是在祖传师傅的艺术基础上进行的单循环继承,缺少借鉴,融合、创造、提高;并受历史、地域、文化等方面的条件制约,还不可能象京剧一样,出现像梅兰芳、程砚秋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艺术大师。因此,提高地方剧种及艺人们的戏剧理论修养,戏曲美学、文化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资料:<梨 园 雅 韵>

第3个回答  2010-11-22
孔明希望自己的身体、智慧永远像北斗星那样,也希望自己的国家也像北斗星那样,永恒、永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