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改版 与以前教材有多大区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1-13
1.新教材有直观性的特点

初中化学新教材彩色图像较多,这些插图形象生动,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有了过渡,起了桥梁作用。如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的课题 3 离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的重点。新教材中配了彩色插图:钠原子边踢开一个电子边说:“电子走开,我要形成相对稳定结构”,氯原子赶忙用网罩套住钠原子踢过来的电子,并说:“我需要电子,我也要形成相对稳定结构”,钠原子、氯原子得失电子后分别形成了钠离子、氯离子。由于静电作用,钠离子和氯离子手拉手地结合成化合物氯化钠。学生仔细观察了类似卡通人物的离子、电子,就能直观、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该知识点。还有一些如生活中观察不到的样品图片,如金刚石、石墨、碳-60 的内部结构、分子模型等。以图代文,能形象生动的说明问题,同时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新教材的实用性较强

新教材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同时又强调把所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首页是清明上河图,它能够保存至今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还有一些商品标签中的成分,二氧化碳的用途,温室效应,煤气一氧化碳的毒性,水的污染等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问题。学生还能从新教材的《化学·技术·社会》栏目中深刻理解化学对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领悟到化学学习的价值,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3.新教材中模糊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

在新教材中,淡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没有特别指出哪些是演示实验,哪些是学生实验。在教材中共安排了 26 个“活动与探究”,其中有 16 个是以实验为主要活动内容,“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更加侧重于探索和研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实验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动脑,亲身体验变化的过程、结果,使学生亲身体会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等优良品德。

4.新教材体现主动、合作式学习方式

新教材中讨论栏目较多,而要说得确切,就要平时基础打扎实,堂堂课过关。无形中学生之间形成了一股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如: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中课题 1 燃烧和灭火就有两个讨论栏。先讨论:根据燃烧的条件推导灭火的原理,后讨论:从现实生活中的灭火实例来分析其灭火的原理。领悟能力强的学生即兴发言,不太理解的学生看书之后也能说出其所以然,通过两次讨论,学生能当堂掌握知识要点,这对于学生形成互动互助风气有促进作用。

5.使用教材灵活度增大了,给教师提供了创新的平台

新教材包含 12 个单元,36 个课题,教参中没有明确规定课时安排,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处理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教科书实行弹性设计,除遵照课程标准精心编入必学内容外,还编入拓展性课题等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学,以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另外,新教材提供的课外资料增多了,扩展了学生知识面,扩宽了学生的视野。新教材留给了教师和学生更多的灵活学习知识、研究处理问题、动手操作实验、拓展思维的空间,创新的平台。

二、教材的不足之处

1.还没有学习就出现概念、术语

教材中没学就用概念、术语。如元素教学,第一次出现在第一单元的课题 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中,提到:就像 26 个英文字母可以拼出数十万个英文单词那样,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的物质,发现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其实只有 100 多种。第二次出现在第三单元课题 1“水的组成”中,在实验的基础上写出水通电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得出结论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这时元素符号、化学式都没有学,接着就讲这种组成中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如二氧化碳和氧化铁都是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如氧气、氢气都是单质。要想使学生弄懂什么是单质、化合物真是不容易。第三次出现在三单元课题 4“爱护水资源”,海水中含有化学元素 80 多种,到第四单元课题 2 才学习元素的概念。

2.一个课时概念过多,学生难以理解

教材的第二单元课题 2“氧气的制取”第二课时,共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氧化物、缓慢氧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八个概念,虽然说淡化概念,不要求死记硬背,但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很好的消化这些概念,一知半解,怎么能灵活应用?一个课时如此多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

3.课本个别篇幅过长,课堂含量过大

课本个别篇幅过长,课堂含量过大。如第六单元课题 3,如按书上安排共 5 个实验,实验 6—3 制取二氧化碳并验满,实验 6—4 收集一瓶二氧化碳,向有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到二氧化碳,实验 6—5向集满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倒一半水,实验 6—6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做这些实验除需要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外,每个班还需先制一矿泉水瓶、三集气瓶二氧化碳,四朵紫色小花,两个喷雾器。做完这些实验学生要将现象、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知识点归纳、分析、记录,好学生往往顾此失彼,别说基础差、动作慢、自觉性差的学生了。

4.书中有些实验中看不中用

如旧教材氯酸钾制取氧气,三个对比实验,得出催化剂概念,在新教材中,用百分之三的双氧水加热,然后加二氧化锰就行了,但是实验很难成功。因为该实验有水生成,致使产生的氧气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如用紫色花试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需做小花,然后用紫色石蕊试液染成紫色小花,费时费力,效果还很不理想。又如粉尘爆炸实验,成功率很低。

5.教材的习题太浅、太少,没有合适的教辅用书

教材的习题太浅、太少,而一些教辅用书上的题又多、又深、又杂,综合性特别强,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积极学习,用好新教材

1.树立新理念,走进新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键在于转变观念。“课改”中蕴涵着丰富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把它变成具体的教学操作行为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只有认真学习,自觉积极地投身到这场课程改革之中,才能逐步扭转长期以来形成的带有“应试”痕迹的陈旧观念和行为。为此要努力构建学习型团队,加强学习,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头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除了学习“走进新课程”等多种“课改”理论书籍、观摩光盘上的专家报告外,还应采取多种方式来“洗脑”,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2.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共享智慧成果

使用新教材之初,要通读整个教材,找出它与旧教材的一些差异,探讨怎样才能使学生更易接受知识,提高素质,取得较佳的效果。教研组定期集中备课,传统的备课的方式必须进行改革:一是备课突破传统习惯,体现探究教学思路;二是千方百计搜集教学素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真实问题情景;三是强化教学后记;四是提倡首次课后及时交流,让其他老师借鉴分享、修改方案。对于成功的案例,及时介绍,让更多的人受益。通过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分享智慧果,讲求个性色彩,从而保持多样化的教学。

3.实验教学,视实而定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验证实验、探究实验和设计实验,应根据实际而定,不能一味地进行高要求的实验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应适当调整难度,如进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时,因为有的学生基础较差,先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再让学生进行实验,把探究实验改为验证实验。在溶质、溶剂和温度改变的情况下,通过食盐和硝酸钾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体会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这个处理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总之,使用新教材上课,每个教师都会有自己的处理方法,但只有适应学生的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过程的课,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应真实客观凭借新教材,不迷信新教材,对新教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合理使用新教材,用好新教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