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琐忆:“拿豆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6
在我的家乡寿光市,把“豆天蛾”的成虫叫“扑拉蛾子”,把幼虫、蛹叫“豆虫”。

豆虫,主要以豆地为“栖息地”,啃食着高蛋白的豆叶,把自己保养的“膘肥体壮”。虽说豆叶是主食,但豆虫也不“忌口”,如果豆叶啃食完了,野草,树叶也能“对付”一阵。

儿时的田野丰富多彩,(不像现在满地蔬菜大棚)小麦、玉米、大豆、高粱、地瓜……粗粮细粮搭配着种,人能吃饱,鸡狗鹅鸭也饿不着。

那个年代,炒菜的豆油是稀罕物,为了能满足一年的用油,大多数的人家都要种上一片豆子,等秋后打下豆子来,可以去油坊榨油,也可以用豆子换油,用老百姓的话说:“沟头崖(yai)崖岭的随便种点,一年吃油就够了”。

豆子最怕的就是这种“豆天蛾”,从耩豆子开始就要和“豆天蛾”作斗争。豆天蛾分为,卵,幼虫,蛹,成虫。这个过程随着季节变换轮回着。春天由蛹化蝶,然后在豆叶上产卵,然后吃着豆叶长成幼虫,豆子收获后,钻进土里过冬,温度升高后成蛹,然后羽化。

春天,耩豆子之前先耕地,除了深耕有利于作物生长外,顺便把地里的豆虫(蛹)捡出来,经过一冬天的豆虫很肥,用力的扭动着身子,仿佛在用全身的力气来抗议:“谁这么讨厌啊,俺还没睡醒呢……” 它扭它的,我捡我的,“抗议无效”!

豆虫活脱就是一支粗钢笔。“笔帽”上还带着一个挂钩,捡起来挂在衣兜上,瞬间感觉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尽管它在胸膛上扭来扭去去的让人奇痒无比,为了这只挂着象是有文化的“钢笔”,痒也要忍着。

多抓一个豆虫就少一个“扑拉蛾子”。“扑拉蛾子很厉害,后腚上全是“籽”!(我们这里把产卵叫“下籽”)想想吧!成百上千的蛾子产卵是什么景象?简直就是“裂变”啊!

豆子长出后就要先开始“拿蛾子”。一般都是选在早晨,早晨有露水,气温低,蛾子飞不起来,趁着太阳还没热的时候抓紧把它们“关进笼子”!一般都是掐了翅膀,放进布兜里,拿回家喂鸡。太阳一晒,温度一高就“漫天飞舞”了……

蛾子下的籽“变成”了豆天蛾的幼虫,它们疯狂的“胡吃海塞”,不几天就“圆滚翠绿”了,这时候就进入了“拿豆虫”的阶段。豆虫也有保护色,不仔细看还真分不出哪是豆虫哪是豆叶,所以说,“拿豆虫”靠的是眼力。

拿豆虫,可以用手把它从叶子上撕下来,也可以用剪子直接把它剪断。听说胶东地区有吃豆虫的,用油一炸,美其名曰“旱参”。现在,养豆虫已经是一项发家致富的产业了,豆虫的营养价值应该是很高的,豆子是植物蛋白,豆虫是动物蛋白。两者一结合,绝对是滋补佳品。高蛋白就有高香气,虽然没吃过,想象一下,味道应该和炸蚕蛹,炸仙家差不多。

在我们这里,豆虫一般都是喂鸡,听老人们说鸡吃了豆虫肯下双黄蛋。

豆子成熟的季节到了,豆虫也“熟透了”!它们爬下豆秸,钻进土里,造一个窝,美美的睡一觉,梦想着春暖花开,羽化,飞满天……

还是人聪明啊,早已把豆虫的习性摸透了!收完豆子,清闲了,就开始翻地了!把深藏在土里的豆虫翻出来,我们叫“拾豆虫”。这时候的豆虫已经不是绿色了,近乎于红褐色,老窝端了!豆虫也只能听天由命了!这就是传说中的“秋后算账吗”?

在寿光,人们把“弹簧”也叫豆虫,而且专指自行车撑子上的弹簧。比如说:“你车子上的豆虫掉了”,那就是自行车撑子上的弹簧掉了。在比如:“豆虫不管用了”,就是弹簧没有弹性了,该换“豆虫”了。

想想也是,弹簧的外形真和豆虫差不多!

(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