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7
家庭教育的核心随孩子年龄段的不同有所改变。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幼儿期是亲情教育。

稍大是习惯养成教育

稍大是兴趣培养教育

稍大是 健康 教育

再稍大是品德教育

再大了是自强自立教育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也是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几十年前就有外国的教育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缺少家庭教育的孩子,和没有去学校接受教育的孩子,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又复杂的任务。这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期间的重要性。

父母亲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有好的家庭环境,孩子会感到幸福、有安全感,变得自信、更有修养、和同龄的孩子相比,显得更加成熟。

个人认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们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榜样,创造一个温馨而又幸福的环境,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亲对孩子的爱,让孩子们 健康 、快乐的成长。

自古以来,我们的先辈最为重视家庭教育,每个家庭的前途命运、荣辱兴衰,完全取决于家庭教育。古人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说的是,解决世间一切复杂问题的唯一方法是教学,而这教学指的就是家庭教育。过去每一家族、家庭都有各自的祖训家风传承,或载入族谱世代相传,或无记载而口口相传,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弟子规》等堪为传世经典。

然而,近代已基于失传,如今做父母的本身就没有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故虽生儿育女,却不知如何去正确教 育儿 女,以至儿女叛逆成性、难以管教,长大后也有成才不成人之弊端,真正德才兼备的却也不多。如此,往往去归咎于教育,其实,首先要反思的是家庭教育。

过去,每一个家庭都有各自的传承家风,或以清白、或以忠厚、或以仁德等为其核心,且不赘言。在此简单的从四个方面来说家风的构成,也可做为如今家庭教育的核心来借鉴学习。

其一、家规,是每一个人的行为规范。古今集其大成的当属《弟子规》,实为开蒙养正之上乘。只不过,现代人自以为很聪明,不需要老祖宗的智慧教导。而用那些现代的快餐式功利方法去教育子女,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且不符合人性、不符合自然规律。其结果就是父母烦恼,孩子受累。当然,如今背过《弟子规》的孩子很多,但少有见效。因为,孩子多是强迫性地去背,而少有父母于日常行为中的言传身教,所以,背了也白背,而未知其意难以养成行为规范。

其二、家道,就是一家人要有道德。最明了地说,全家人要积德行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父母要身体力行,引导孩子多做善事,从爱护花草,到扶老携幼,培养其正确的道德理念。孩子长大后才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会明白“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的道理。如此,孩子长大后就不会有“理不明,事不透”的烦恼,也不会有青春期的迷茫与困惑。

其三、家学,如今也不可强求家学的渊博,但一定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能是要求孩子去看书学习,父母却去吃喝玩乐打麻将。而是要陪着孩子,自己也读一点书,为孩子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这样的氛围既有利于孩子学习,又可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其四、家业,各人的事业不一样,但根基是一样的,就是家业要建立在家规、家道、家学的基础上。 只不过,现在的家业多是快速地赚钱、快速地暴发,很少有人会去想赚钱以后怎么办。所以,也就多了个褒贬不一的新词“富二代”。其实,家业越厚,越要注重自身德行和儿孙德行的培养,这样家庭、家业才能长运不衰。

以上四点就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核心,想来对大家、小家应为有用。

有书君谨记《弟子规》开篇所述:“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老祖宗用千年的智慧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应以“树人”为核心,而有书君认为,要想做好这个任务,就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打好基础:

01 培养健全人格

02 学会爱与被爱

03 坦然接受挫折

之所以强调培养孩子抗击挫折的能力,是因为现在的孩子相对过去而言,大多生活在一个物质和关爱都可能过剩的时代,未来决定他们幸福指数的,可能不是智商,而是逆商,就是孩子们能承受挫折、打击,抗击各种压力的能力。

所以需要从小在家庭中就注重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得失成败,坦然接受不期然的结果,拥有重新整装出发的信心和勇气。

04 掌握沟通方法

因为人的 社会 属性很难剥离,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即使是父母和子女之间,沟通也应该建立在相对公正的平台上,教育孩子与人进行友善地、平等地、有效地沟通,让孩子基本掌握与他人沟通的技巧,会让孩子在今后的 社会 生活中终身受益。

05 养成良好习惯

在家庭中,注重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可以说是投资最小而回报最大的明智之举。因为在孩子小时候容易培养出的爱清洁、爱阅读、自律、关爱等习惯,往往能够伴随孩子一生。而培养孩子好习惯最省力和有效的办法就是家长带头示范,所以,你想培养孩子什么样的习惯,你先做起来,准没错。

综上所述,有书君认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出心里健全、习惯良好、与人为善、内心美好、积极乐观的下一代,你们同意吗?

什么是真正的家庭教育?怎样才能做好家庭教育?

这个问题应该是全 社会 每个家庭最难解决的大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每个孩子从小不懂事到逐步形成自己独立思维这一整个过渡,是需要良好的温馨家庭环境,给孩子营造 健康 快乐有节止的正常生活规律,在这个条件的同时,正确引导孩子慢慢进入ta的意思形态的思维里,这需要父母的时间和耐性,同时,还需要掌控自己孩子的每一天成长发育的不断变化而因时引导,如果引导不当,对孩子的一生就是遗憾,所以,家庭教育是最难解决的重大功程这不是危言耸听。

家庭教育得当,是学校培养的苗子,更是走向 社会 的基石,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各位孩子的父母们,千万不要忽略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和耐心,机会只有一次,绝不能错过教育孩子的黄金时间。

可是,为了生活的需求,有不少家庭的父母离开孩子到外地打工,孩子只能让隔辈老人看管,可是隔辈老人对孩子的教育己不适应当今 社会 发展的需求,现在的教育教学的质量和体制都在潜移默化,教育体制的规范化,跟随新时代的高 科技 在逐步腾飞,甚至跟世界接轨。可想而知,家庭教育的重要问题也就是目前 社会 出现的各别家庭问题。还有的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这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都是面临着挑战!

谢谢!

教育来自三方的力量,家庭、学校、 社会 。当然,这三者之间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是最大的,而且是其他两者无法替代的。那么,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家庭教育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才算得上好的家庭教育呢?我认为,两个词可以概括家庭教育的关键。

这两个词一个是树人,一个是身教。
先说第一点:树人。我认为,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流传广泛的老话揭示了教育的核心。教育孩子,排在第一的是做人,知识技能只能排在第二。

做人,这句话听起来简简单单,内涵却极为丰富。一个人如何做人,就体现了他的内在修养和思想层次。一个没有内涵、没有修养、思想层次又低的人,他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人才的。

中国文化的一部经典《大学》,整部书就是在讲如何树人,如何做人。用古人的话说,修身是一切之本。何谓修身?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思想层次,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高雅的人。

我们现在的教育,注重知识技能多于注重道德思想的培养,所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家庭教育的疏漏之处。
再说第二点:身教。这是家庭教育的最佳方法。
身教重于言传。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是什么样子,孩子就是什么样子。孩子身上有什么问题、缺点,甚至是小动作,父母身上一定有。这就是身教的巨大作用。

好多父母对孩子是高标准、严要求,但是自己对自己却没有一点要求和约束,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呵斥和教训,甚至是动手打骂。其实,越是这样孩子心里越会逆反。

上梁不正下梁歪,做父母的不仅仅是要对孩子提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己,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成为那个样子。没有什么比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教育作用更重大的了。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自己成为优秀的人。

古代著名的孟母和岳飞的母亲,都是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孩子严格要求,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她们培养出来的孩子都是国之栋梁。她们也被尊为“贤母”。

要想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不是嘴上说说就行的,是要付出具体行动,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带动孩子。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孩子学会做人。

让孩子一是学会做人,二是学会学习。这两个“学会”缺一不可,是人生的两只翅膀。因为不管学什么,做人始终是立身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连人都不会做,这个大写的“人”怎能立得起来?即便学习再刻苦努力,学了许多知识和技能,如果不懂得最起码的做人道理,将来怎能立足于 社会 ?

  之所以把学会做人放在第一位,这是因为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学会做人比学会学习更重要。

  譬如,一个聪明的孩子掌握了锁的知识,也学会了修锁技能,以至于什么锁坏了他都能修好,什么锁打不开他都能打开,开锁比赛他也能得第一名。就有关锁的知识、修锁和开锁的技能说,他的表现已经证明他学到了东西。如果这个孩子朝好的方向发展,一定有美好的前途,但倘若他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最终步入歧途,堕落成一个撬锁入门、偷盗他人钱财的罪犯,被关进了监狱。是什么毁掉了他的美好前程?是他没有学会做人。

  

  如今,我国不少家庭的教育观出现价值偏差。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是第一位的,孩子将来考上大学是最重要的。于是,只要孩子学习好,一切听孩子的,把孩子当作“小皇帝”供着,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把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忘到脑后。于是,我们的 社会 里,任性的孩子多了起来,唯我独尊的孩子多了起来,自私自利的孩子多了起来,缺乏责任心的孩子多了起来。

  那么,家长该如何教会孩子做人呢?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家长教育孩子最好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做给孩子看,陪伴孩子成长。我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看孩子将来素质如何,要看家长的素质;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必须培养孩子从小有 社会 意识和独立意识。这些话语说的就是教孩子做人的道理。

1.平等与尊重

家长与孩子平等的交流和讨论,不仅是互爱的一种体现,而且能够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明辨是非,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也是相互的,家长只有尊重了孩子的观点和想法,孩子才有可能尊重和接受家长的观点。

2.鼓励与表扬

依据强化理论,行为的结果,即强化物,对个体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一般而言,肯定性的强化物(赞扬的语言、满意的表情、亲切的笑容、奖品等)有利于孩子积极地接受和内化家长的要求;而否定性的强化物(漠视、冷漠、批评的和尖刻的言辞、失望的神情、冷笑、嘲讽等)让孩子紧张、产生心理压力(焦虑、烦躁、不安、忧郁,甚至攻击性行为)。家长可以对孩子的每一次良好行为进行正强化、积极强化,从而能引发他们积极地主动地学习,获得更多的奖励和表扬。

3.宽容与理解

宽容与理解永远是家庭的保障,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学会用宽广的胸怀、深切的理解去了解、赞赏、支持孩子,这远比责骂更能激发他求知的热情;用理解去感动孩子,化惩罚为宽容,能更好地让孩子反思和感悟,懂得家长的一片苦心,培养其孝心和善心。

4.诚实与信任

对于家长来说,把真实情况和想法告诉孩子,并对其负责,这是诚实;同时,家长要鼓励孩子将真实情况和想法告诉家长,并相信他一定会对其负责,这就是信任。家长是诚信教育的播种机,诚信一定要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孩子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

中国父母请多向这位法国爸爸学习,给孩子少留钞票多留智慧

文/诸神的恩宠

2013年春晚上,郭德纲和于谦合说的相声《败家子》给很多人带来了欢乐。谁都知道那里面的败家子是编的,可中国近代史上真有一位败家子,他的败家事迹堪称史上第一。

此人名叫盛恩颐,光听这个名字你可能会懵,别急,等听完他的背景你可别吓着。他父亲是晚清首富盛宣怀,岳父是民国总理孙宝琦,连他的名字都是慈禧太后亲赐的。

年轻时,盛恩颐一表人才,曾留学英国伦敦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也许是被资本主义腐化了,回国后盛恩颐一路打马扬鞭踏上了败家之路。他买了上海第一辆奔驰轿车,娶了五房姨太太,养了75匹马。盛宣怀临死前,为防止家财败落,将数百万两白银全部存入银行,这些钱足够盛氏子孙吃十几辈子了,可盛宣怀还是没料到,儿子败家的速度远远超过了银行利息的速度。盛恩颐抽大烟、爱赌博,一晚上能输掉一整条商业街的资产(据说能折合成人民币10亿元)。盛家就算有金山,也经不住这么败啊,结果没等到抗战胜利,盛恩颐就几乎败光了所有家产。晚年的盛恩颐穷困潦倒,连买公园门票的钱都没有,最后惨死在苏州留园的门房里。

古语有云:“子不教,父之过”。盛宣怀虽然顶着“著名政治家”、“著名慈善家”“中国实业之父”等光环,却没能教育好自己的儿子,让人唏嘘不已。在盛宣怀身上,有着典型中国式大家长的作风——只给孩子留钱,只管他的生理需要。 愚蠢的父母将孩子视为私人物品,只顾给孩子留地留房留存款;聪明的父母把孩子当做好朋友,懂得将孩子培养成有智慧的人。家财再多,终有散尽的一天,智慧无边,能够让人生愈加精彩。当小区里大伯大妈都在眼红“别人家的孩子”时,让我们来聊一聊“别人家的爸爸”。

这位爸爸叫多米尼克·贾尼科,是法国著名哲学家,专门研究海德格尔哲学,曾出版过《海德格尔在法国》、《论人的境遇》等著作。

最近,贾尼科有点烦。他上高二的女儿苏菲对哲学提不起一点兴趣。作为哲学家,贾尼科深知哲学对一个人思想成长的重要性,于是他想尽去办法激发女儿的学习兴趣,但效果都不理想。后来,贾尼科认真做了反思,他认为女儿对哲学不感兴趣的原因在于,法国市面上的哲学书都太专业太深奥了,没点哲学功底,连大人都看不懂,更别说一个高中生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能让女儿对哲学感兴趣,贾尼科亲自操刀,写了一本书——《苏菲的哲学课:哲学家父亲写给女儿的30堂哲学启蒙课》。

《苏菲的哲学课》 光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本哲学启蒙读物。贾尼科总共写了30节课,每节15分钟。这些课内容丰富,环环相扣,古今交融,生动有趣。贾尼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女儿普及了哲学常识,主题涉及:希腊哲学、艺术宗教、幸福、欲望、潜意识等。这本书只有7万字,却涵盖了西方哲学的精髓,其中既有历代哲学家八卦轶事,也有贾尼科本人的深度思辨,整本书充满了思维的乐趣。翻开书,每行字仿佛都迸发着智慧的火花。这本书在法国长销12年,家喻户晓。

下面,就让我们竖起耳朵,听贾尼科说说哲学那些事儿。

一、 敢于质疑权威,谨防被洗脑

当时,苏菲正值青春期,是最叛逆的时候。在这本书里,贾尼科循循善诱,鼓励年轻人多思考多质疑,不要惧怕权威,要“防火防盗防人生导师!” 贾尼科认为,有质疑必然就有批判,但批判不是吐槽更不是骂街。真正的批判精神,是建立在教育和培训的基础上的。大部分人为了生计疲于奔命,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思考,很难产生批判精神。而没有批判精神,就无法理解西方文明的核心。

关于不动脑子就服从权威,古往今来都有很多笑料。说说最近看过的一个吧。在印度,有位得道的修行人,自称能治愈各种疾病,一些人经他之手也确实痊愈了,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一些欧美富豪不惜万里去印度找他求教和治病。再后来,这位“神医”实在装不下去了,主动投案自首了。原来,他不是印度人而是美国人,在印度待了些年头,懂一些粗浅的修行之道。他看“神医”地位高、来钱快,就假装成“神医”招摇撞骗。而那些所谓的被他治好的病人,也不是什么大病,都是心理作用引起的,被他一忽悠,居然想开了,心理一平衡,病自然就好了。 哲学是祛魅的。学完哲学还听风就是雨,那不是哲学的问题,是你智商的问题。

二、 艺术之美,在于让人审视自我

托马斯·曼曾说:“艺术应该是给人生以精神上的活力和鼓舞,而不是对人生亮出虚无主义的冷冰冰的魔鬼的拳头。” 有一天,贾尼科和朋友参观了安迪·霍沃尔的艺术展。安迪·霍沃尔是20世纪著名艺术家,波普艺术的创始人之一。贾尼科没带苏菲去,他知道苏菲肯定不喜欢这种艺术,还会觉得它很丑。在书中,贾尼科指出了波普艺术背后的意义:安迪·霍沃尔希望以自己的拙劣复制,让大众明白:真正的美,永远模仿不来。也就是说,美没有统一标准的。

写到这里,贾尼科还拿出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精彩对话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一次,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在讨论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夸夸其谈,却说不到点子上,苏格拉底佯装无知,靠卓越的辩才把希庇阿斯逼到了墙角。最后,希庇阿斯不得不给美下了定义:美,就是赏心悦目。只要符合这一条,甭管它是什么,都是美的。苏格拉底深以为然。 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幻想。贾尼科想通过这件事告诉苏菲:万物中皆蕴含哲学,艺术恰恰就是哲学的另一种体现。

三、 为什么说哲学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有人问:“哲学能回答所有问题吗?”这真是个好问题。

哲学的终极目标是要解决人的灵魂问题,哲学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功效。哲学是一座桥梁,有人通过“桥”抵达了彻悟的境地,而有人却从“桥”上掉下去摔死了。所以,哲学能起多大作用,关键不在哲学本身,而在于人。那“人”又是什么呢?贾尼科认为,语言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语言提高了人与人的交流质量。哲学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液,它可以帮助我们反思生活,并让我们找回灵魂的自由。灵魂的自由,是对一切都能洞若观火。比如,尼采就是真正自由的灵魂,他的思想启迪了无数人。

哲学的终极目的,是让人变得智慧。 庄子有云:“有用者,其用有尽,无用之用,其用无穷,故能成为大用”。贾尼科的观点与庄子不谋而合。这也是对哲学“无用之用”的最好诠释。

黑塞在《克诺尔普》里说:“一个父亲可以将自己的眼睛、鼻子、甚至性格遗传给孩子,却无法将灵魂遗传给孩子。”纪伯伦在《论孩子》里开篇写道:“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说到底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人生。你可以为一个人指路,却无法代替他走路,路得自己走。

2002年,65岁的贾尼科溘然长逝,给世人留下这本哲学小书。它颠覆了我们以往对哲学的印象——哲学并非一味的深奥晦涩,它也可以深入浅出;哲学不光是直抵人心的良药,它也可以是沁人心脾的“下午茶”。无论你是连苏格拉底都没听过的哲学小白,还是啃惯大部头的资深哲学迷,都可以和苏菲一起来品尝这杯酸酸甜甜口感极好的“下午茶”。

哲学的终极目的是探寻真理。要探寻真理,就得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这也是人能永远年轻的秘密。贾尼科用行动告诉人们:为人父母,给孩子留钞票,不如给他们留智慧。 看到这里,那些只顾埋头帮孩子攒票子的中国家长们,是否该抬起头,看看蓝天白云,认真反思一下呢。

PS:大赞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粉红少女系很符合书名的定位。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