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4

1. “但”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但字,由一个单立人和一个旦组成。单立人,指人。旦,就是天刚亮,太阳还没有升出地平线之时。所以,但字的意义为:天亮后,人由睡眠的相对静止状态开始转变为相对运动的工作状态,这是不同状态的转变,因此"但"字具有转折的涵义。

【释义】 ①表示转折:虽然已年过七旬,但精神很好。②只要;凡是:但能节约的就要节约|但凡学过的课文他都能讲出来。③仅;只:但愿如此|不求有功,但求无过。④姓。

【但凡】 凡是;只要是。

〖例句〗但凡有一线希望,我们也要努力争取。

【但愿】 只希望。

〖例句〗他的童年已经很不幸了,但愿他能有个幸福的晚年。

但 <副>

(形声。从人,旦声。①本义: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经传皆以袒为之。②只,仅,不过)

表示范围,相当于"只","仅"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乐府诗集·木兰诗》

天下所以贵者,但以闻声。――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传》

又如:但已(仅此而已);但凭(任凭;随便);但可(只须)

只管,尽管

此系私室,但坐不妨。――《红楼梦》

但 <连>

只是;但是――表示转折。

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曹丕《与吴质书》

又如:勤锻炼但不要过分

只要――表示假设或条件。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 dàn

①只;仅:~求无过、~愿如此。

②但是;可是:他家住得很远,~从未迟到过。

③姓。

【但丁】(1265-1321)意大利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有《神曲》。

但tán 1.姓。汉有都护但钦。见《汉书.匈奴传下》。

但tǎn 1.脱去上衣,露出内衣或身体。

但yàn 1.古代传说中人名。

拓展资料:

基本解释

1. 只,仅,只是 :~愿如此。~凡(凡是,只要是)。~分(只要)。

2. 不过,可是 :工作虽辛苦,~没有叫苦的。

3. 徒然 :“何~远走,亡匿于幕北苦寒无水草之地为?”

4. 姓。

2. 但是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在文言文中,“但是”是连词,既可用在前半句,也可用在后半句。由于其语义环境不同,意思也有所不同。即:

1.只要是,凡是。例如: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作酢法》:“诸面饼,但是烧煿者,皆得投之。”又如:宋 赵升《朝野类要·文书》:“但是圣旨父字,皆为制书。”再如:清 纳兰性德《浣纱溪》词:“但是有情皆满愿,更从何处著思量,篆烟残烛并回肠。”。

2.只是。用在后半句表示转折。《朱子语类》卷七三:“今也只得恁地解,但是不甚亲切。”。

3. 但在文言文中什么意思

dàn

①只;仅;唯独 。《陈情表》:“~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木兰诗》:“不闻爷娘唤女声,~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指南录〉后序》:“~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②只管;尽管。《孔雀东南飞》:“卿~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③不过;只是。《卖油翁》:“无他,~手熟尔。”《采草药》:“~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正枯,采掇者易辩识耳。”

④徒然;白白地。《汉书?食货志》:“民欲祭祀丧纪而无用者,钱府以所人工商之贡~赊之。”《汉书?匃奴传》:“何~远走,亡匿于幕北寒苦无水草之地为?。”

⑤只要。《失街亭》:“与汝一万兵,去此城屯扎,~街亭危。可引兵救之”

【但可】只须。《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敕会取艾,不足自行。”

4. 但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dàn

1. 空;徒然,白白地。

例:《汉书•食货志下》:「民欲祭祀丧纪而无用者,钱府以所入工商之贡但赊与之。」

2. 只;仅。

例:《史记•李斯列传》:「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

3. 就;径直。

例:《北史•卢昶传》:「若彼先有知识,欲见但见,须论即论。」

4. 只管;尽管。

例: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二摺:「你但放心,我只不出去见人便了。」

5. 只是;但是。表示转折。

例: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

6. 只要。表示假设或条件。

例:《墨子•号令》:「敌人但至,千丈之城,必郭迎之,主人利。」

7. 通「诞」。瞒骗,欺哄。

例:《淮南子•说山训》:「媒但者非学谩也,但成而生不信。」

8. 姓。

例:汉有都护但钦。

tăn

「袒」的古字。 脱去上衣,露出内衣或身体。

5.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并打给你. 而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参考文献:《辞源》《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回答:2007-10-18 16:22修改:2007-10-18 21:50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0条评论。

其他回答 共2条回答评论 ┆ 举报 红红[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小结:凡是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作用的则应轻读.学生齐读,体会“也”和“而”的读法.。

6. 找一篇文言文,但忘了标题里面大概有这样的内容,好像是在个边远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郑君死孝文时.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事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脩絜.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选自《史记 汲郑列传》)译文:郑当时,字庄,陈县人.他的祖先郑君曾做项籍手下的将领;项籍死后,不久就归属了汉朝.高祖下令所有项籍的旧部下在提到项籍时都要直呼其名,郑君偏偏不服从诏令.高祖下旨把那些肯直呼项籍名讳的人都拜为大夫,而赶走了郑君.郑君死于孝文帝时.郑庄以仗义行侠为乐事,解救张羽的危难,声名传遍梁、楚之间.孝景帝时,他做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经常在长安四郊置备马匹,骑着马去看望各位老友,邀请拜谢宾朋,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总是担心有所疏漏.郑庄喜爱道家学说,仰慕年长者,那种情意殷切的劲儿,就好像惟恐见不到人家一样.他年纪轻,官职卑微,但交游的相知友都是祖父一辈的人,天下知名的人物.武帝即位后,郑庄由鲁国中尉、济南群太守、江都国相,一步步地升到九卿中的右内史.由于平议武安侯田蚡和魏其侯窦婴的纷争意见不当,他被贬为詹事,又调任大农令.郑庄做右内史时,告诫属下官吏说:“有来访者,不论尊贵或低贱,一律不得让人滞留门口等候.”他敬执主人待客之礼,以自己的高贵身分屈居于客人之下.郑庄廉洁,又不添置私产,仅依靠官俸和赏赐所得供给各位年长的友人,而所馈送的礼物,只不过是用竹器盛的些许吃食.每逢上朝,遇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必得称道天下的年高望重的人.他推举士人和属下的丞、史诸官吏,委实津津乐道,饶有兴味,言语中时常称举他们比自己贤能.他从不对吏员直呼其名,于属下谈话时,谦和得好像生怕伤害了对方.听到别人有高见,便马上报告皇上,唯恐延迟误事.因此,肴山以东广大地区的士人和知名长者都众口一词称赞他的美德.郑庄被派遣视察黄河决口,他请求给五天时间准备行装.皇上说:“我听说‘郑庄远行,千里不带粮’,为什么还要请求准备行装的时间?”郑庄在外人缘虽好,但在朝中常常附和顺从主上之意,不敢过于明确表示自己的是非主张.到他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各地少数民族,天下耗费财物很多,国家财力物力更加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司马安任淮阳郡太守,检举此事,郑庄因此落下罪责,赎罪后削职为平民.不久,入丞相府暂行长史之职.皇上认为他年事已高,让他去做汝南郡太守.几年后,卒于任上.郑庄、汲黯当初位列九卿,为政清廉,平日居家品行也纯正.这两人中途都曾被罢官,家境清贫,宾客遂日趋没落.待到做郡守,死后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