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鹏程《转变阅读教学观念,落实整本书阅读教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9
课改中国行第54期讲座是《转变阅读教学观念,落实整本书阅读教学》,主讲人是来自湖北省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焦鹏程老师。焦老师的讲座分为“整本书阅读为何读”“整本书阅读读什么”“整本书阅读怎么教”“整本书阅读怎么评”四大板块。涉及方方面面,可谓精耕细作,能针对一线老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解疑释惑,我听后觉得对整本书阅读教学帮助很大,很有借鉴意义。

一、“整本书阅读为何读”

1、名人专家的解读

叶圣陶:语文学习要培养阅读习惯,就必须要阅读整本书。

顾黄初:读整本书的意义主要包括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有利于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锻炼其思维能力。

李怀源: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在于发展语言、锻炼思维、丰富体验。

周益民:整本书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认识并掌握阅读不同文本的一般方法,同时形成包括意志力在内的阅读能力,促进个性化阅读趣味的形成。

2、整体上把握一本书的艺术架构,有利于学生走进其完整的艺术世界,获得更为全面、深刻的思考。

3、整本书阅读是一个新鲜、温暖、神奇的词。

二、“整本书阅读读什么”

1、“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书目

2、“教科书”里节选的书

3、课后“阅读链接”“资料袋”等栏目提到的书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附录2的书目

《朝花夕拾》《革命烈士诗抄》等;

  儒勒·凡尔纳的系列小说;

成语故事,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

5、给予兴趣自主选择的书籍

“你读过吗”——必读书目

“相信你可以读更多”——选读书目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三、“整本书阅读怎么教”

让阅读真实地发生。我们现在研究的是属于“课程意义上的整本书阅读”。

首先,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一)兴趣、习惯与方法

阅读前:多种形式激发阅读兴趣,激起学生阅读期待,让学生进入快乐阅读中。

要通过阅读过程中的分享、交流,持续推进整本书的阅读,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阅读中的方法指导:首先树立全程指导的意识。然后要在“整”字上下功夫,应立足如何读好“整本”,而不是读好“一篇”。学会化整为零,研究每个阅读切片、阅读单位的特点以及学习路径,给予恰到好处的指导。

不可过多地在具体篇目及细微下指导、纠缠。

方法指导要适时、适度,不宜过量、过细、过深、过度。不要刻意地、过多地“教方法”,特别是读前引导环节。不要让“阅读方法”比“阅读”本身还重要!

(二)“精读”与“略读”

《叶圣陶教育文集3》中提到:“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精读是‘举一’,略读是‘反三’。”

整本书阅读教学,不同于精读教学,属于略读教学之范畴。略读,重在练习运用方法、策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开展整本书的阅读。略读需要多种阅读方式有机整合,建议全班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时用同一版本的书。

(三)引导读与自主读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先行者、同行者、推进者,学生自主拟定阅读计划、阅读顺序,自主阅读感兴趣的篇章、内容,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阅读、交流、展示等。

第二,了解并上好三种课型。

1、读前指导课

【关键词】:激发兴趣、把握整体、制定计划

“导”:用心创作并演讲一段导语;绘声绘色讲一个故事;精心设计一串问题;制造一个悬念;阅读策略或技巧传授等。

“激发兴趣”——从精彩的内容引入,从书籍的特色、名人的介绍与评价引入,在题目的预测中引入,从矛盾冲突处引入,基于实际需要引入。

2、读中推进课

【关键词】:交流、蓄能、提速、增效

交流阅读进度,分享阅读收获,欣赏优美片段,讲授或学习新的阅读方法,探讨阅读困惑,检测阅读效果。或补充能量,或更新方法,或增强期待;目的是调整阅读策略,积蓄阅读能量,推进深度而高效的阅读。

3、读后交流课

【关键词】:分享、欣赏、激励

回顾阅读过程,外化阅读成果,延伸阅读经验,建构阅读意义,激发学生阅读的持久动力。

① 展示类:用手抄报、记录卡、读书笔记等形式呈现阅读收获。

② 讲一讲:讲一讲最喜欢的故事

③ 议一议:议一议书中的人和事

④ 演一演:用戏剧、情景剧等形式演一演书中的人物、故事或情节

⑤ 理一理:用思维导图等形式梳理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

⑥ 研一研: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专题式研究

⑦ 写一写:以读后感等形式写一写读书收获,或故事梗概

⑧ 赏一赏:欣赏精彩语段;朗诵喜欢的段落、人物对白等

⑨ 荐一荐:向他人推荐这本书

⑩ 考一考:开展书中知识问答

⑪ 评一评:评选“阅读小达人”等

读后分享课不是一场关于阅读的汇报演出,而是基于整本书阅读结束后的自然、真实的展示。

在读后分享活动的准备阶段,要提示学生回顾阅读的过程,整理阅读的收获,设计自己与同学分享的内容、形式。要强调全体学生全程参与,强调合作。在读后分享活动中,要将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师只做适时的点拨、评价,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与切实的收获,进一步激发学生持续阅读的热情。

第三、“读中推进课”与“读后分享课”中的分享。

      角度            读中推进课        读后分享课 

进度不一样      阅读过程中          阅读结束后

内容不一样 片段式的、局部的      整体的、                                                              方位的

目的不一样        监控、推进      共享、激励

第四,不同阶段的“激趣”。

出发点、起点、达成的目标都一样;不同阶段的“关注整体”;不同阶段的“片段美读”。

第五,指导学生阅读应把握怎样的“度”。

培根说:“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可以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需要咀嚼与消化的。”小学阶段更多的是“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咀嚼和消化属于“分析阅读”层级。让学生能坚持自主地读下去,最重要!

第六,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需做到“三个关注”。

1、关注年段特征。运用系统思维,重视不同年段的前后关联,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去开展自主阅读,去实践运用,从而不断提升阅读能力。

2、关注文体特征。教会学生依据不同的文体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

3、关注阅读目的。阅读目的分三类:为乐趣而阅读,为信息而阅读,为学习而阅读。不同的阅读目的,采取的阅读方法自然就有差别。

第七,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做到“三个角色”。

1、整本书阅读的先行者。获得丰富经验在先,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在先,定位学生阅读起点在先。

2、整本书阅读的同行者。激发兴趣同步,点拨引导同步、多元评价同步。

3、整本书阅读的推行者。助推阅读兴趣的持久保持,助推阅读能力的持续发展,助推阅读习惯的持续养成。

总之,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师要始终如一地保持浸入式参与和主体性融入的状态。

四、“整本书阅读怎么评”

用好“评价”这一指挥棒!

【关键词】评出兴趣、促进发展、激励先进

    1、内容上——评价学生阅读的态度、数量、广度和能力。

评价学生阅读的态度,考察学生是否有自主阅读的兴趣,是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否乐于与他人交流分享。

评价学生阅读的数量,考察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相应学段课外阅读总量。

评价学生阅读的广度,考察学生是否阅读了教科书指定的必读书籍,是否基于自身兴趣开展自主阅读。

评价学生阅读的能力,考察学生初步把握书籍内容的能力。

2、方式上——强化过程性评价、组织专项评价、研究考试命题。

总而言之,整本书阅读首先要做到“两个确保”,确保所有学生有书读,确保整本书进课堂。另外阅读教学要从专注于“三分课内”转向“七分课外”。让阅读成为我们最美的行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