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四——态度和信念如何指导行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3
    1969年心理学家对40多项有关态度和行为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回顾。这些研究从诸如工作满意感、种族偏见、消费者偏爱、政治信念等等很广的范围,对态度和意见进行了考察。心理学家发现,这些研究对态度可以预测行为的假定只有微弱的支持。正如他所说的“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表明,态度与外显行为之间很可能不存在相关或者相关很弱,而并非存在着很强的相关”

我们假定: 态度与行为相一致这种信念只存在于我们头脑之中 。在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情境之下,或许我们人类不过是屈服于直接的社会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压力;行为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受到情景中的压力,或者考虑到行为的结果对自身不利,可能会改变行为的方向,表现出与态度不一样的行为。这一现象最好的证明便是,我们具有这样一种倾向:将他人个体的行为归因于特质(例如人格特质、态度),而不是来源于环境的力量。当我们看到某件事情发生在某人身上时,我们大多数人会假定,所发生的事情与这个人的特征是一致的。我们会认为,人们所得到的的都是他们应该得到的。

一致性推断 :人们会根据某种与特定行为类似的属性或者特质,来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解释。

在人们评价个人特征中,即使是观察、接收到了环境因素导致个体作出的某种行为,也会对个体行为解释归因为内因;观察行为推断行动者的态度和特征。

态度的可通达性 :指的是某个事物同我们对它评价之间的联系强度,即是对认知对象做出的评价速度。

为什么通达性高的态度,可以预测行为?人们将态度有选择地运用对特性认知对象的解释或者感知、理解复杂的情景。在前面的内容里,我们已经了解到态度如何影响认知加工;某种态度可以通过便捷式判断来影响我们对特定情景的解释、说明、推理和预测。但是,不管任何一个态度,它只能作为理解特定情景的许多因素之一,例如,要理解某种复杂的情景,我们可以运用该情景的客观特征、其他人对它的说法或者我们对类似情景的一般态度。当态度具有很高的通达性时,它边可能成为我们用来解释情景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其他因素对态度的限制、影响很小,态度可以畅通表达出来,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就会依据态度去行动。

在一种比较微妙的背景,会对人们的态度和预期产生影响,进而应道终影响到新一轮的感知。人们较为持久的信念所具有的影响行为:一些儿童认为智力是不可改变的——人们可以学习新东西,但是他们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变得比出生时更加聪明。另外一个写儿童认为:智力是可以培养的,它通过个人的努力而得到发展。那些认为智力是一成不变的人特别担心失败,因而他们总是尽力绕过现实中可能暴露出自己局限性的挑战,以便维持自己是聪明的这种自我概念和形象。这样与那些同等智力但认为智力可以培养的人相比,那些认为智力不能改变的人更可能选择较为容易的人任务,而且当任务更加具有挑战性时就会放弃。而那些认为智力是可以培养的人则完全不同,他们愿意寻求挑战,而且会努力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但不会放弃,而且会更加努力或者尝试另外一种策略——他们的适应性更强。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