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列昂惕夫的反论观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4-04
  答: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Leontief),由于他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经济学的杰出贡献,获得了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主要著作有《投入-产出经济学》、《生产要素比例和美国的贸易结构:进一步的理论和经济分析》等。
  里昂惕夫对赫-俄原理确信无疑,按照这个理论,一个国家拥有较多的资本,就应该生产和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输入在本国生产中需要较多使用国内比较稀缺的劳动力要素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基于以上的认识,他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具体计算,其目的是对赫-俄原理进行验证。他把生产要素分为资本和劳动力两种,对200种商品进行分析,计算出每百万美元的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量,从而得出美国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中所含的资本和劳动的密集程度。具体可以见下表:

  1947年 1951年
  出口 进口替代 出口 进口替代
  资本(美元) 2 550 780 3 091 339 2 256 800 2 303 400
  劳动(人年) 182.313 170.004 173.91 167.81
  人平均年资本量 13 991 18 184 12 977 13 726
  从上表可以看出,1947年平均每人进口替代商品的资本量与出口商品的资本量相比18184∶13991=1.30,即高出30%,而1951年的比率为1.06,即高出6%。尽管这两年的比率的具体数字不同,但结论基本相同,即这两个比率都说明美国出口商品与进口替代商品相比,前者更为劳动密集型,据此显然可以认为美国出口商品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而进口替代商品更具有资本密集型特征。这个验证结论正好与赫-俄原理相反。正如里昂惕夫的结论所说:“美国之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里昂惕夫发表其验证结论后,使西方经济学界大为震惊,因而将这个不解之谜称为里昂惕夫之谜,并掀起了一个验证和探讨里昂惕夫之谜的热潮。一些经济学家仿效里昂惕夫的做法对一些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状况进行验证发现,一些国家也存在着这个“谜”。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