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太在乎别人的评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2
世人都很好奇他人是如何评价自己的。想给别人留下个好印象,想让别人觉得自己伟大,更加重视自己。然而,一味在乎自己的名声有百害而无一利。

因为人总会给出错误的评价,你几乎不可能收获令自己满意的评价。评价令你大失所望反倒成了理所当然。所以为了不让自己怒气冲天,就绝不能在乎自己的名声或口碑,也绝不能关心别人的想法。否则,你就会安于“科长、处长、厅长”这样的头衔给你的快感与安心,殊不知你已成为众人的眼中钉。

    ——《人性的,太人性的》

尼采在精神失常之前,在《瞧!这个人》中宣告:“听那,我是这样一个人,别把我和其他任何人混淆了。”

我们可曾为别人的误解、否定而抱怨过?是否曾为别人的认同、表扬而沾沾自喜过?

“你这件衣服真难看,穿上去能老10岁!”

“你这篇文章怎么写的?语言生涩,毫无生气。”

“这个方案没有一点可行性,真不知道这个月你都忙什么了。”

    ……

当你听到类似的恶语、批评、责备、谩骂,是不是立即就会情绪低落,失意沮丧,甚至改变自己的选择?

“你昨天在会议上的表现真是太棒了!”

“幸好你做出了这个选择,否则后果真是难以想象。”

“你在色彩方面很有天赋,不做画家真是可惜了。”

    ……

而当你听到一些肯定的话,是不是根本来不及辨认它是否属实,就沾沾自喜?

其实,往往我们在意的不是自己对自己的肯定,而是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这些看法是别人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贴给我们的标签,却极大影响着我们的心情。正面的评价使我们飘飘欲仙,负面的评价则会打垮我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意志堡垒。

《信仰的力量》一书的作者路易士·宾斯托克说:“每一个人,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英雄人物,总有遭人批评的时刻。事实上,越成功的人,受到的批评就越多。只有那些什么都不做的人,才能免除别人的批评。”

有一次马克·吐温请一个作家吃饭,这个作家名气不大,而且是第一次到纽约,但是出席那次饭局的有30多人,都是本地的达官显贵名门望族。临入席的时候,这位年轻的作家越想越害怕,害怕得发起抖来。

马克·吐温走近他关心地问:“你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吗?”

“我……我怕得要死。”这位年轻作家胆怯地说,“我知道他们待会一定会请我发言,可是我不知道说什么,我担心出丑,所以一想到待会要说话我就怕得要死。”

“呵呵,”马克·吐温闻言笑了,“年轻人,你不用害怕,我只想告诉你,他们可能要请你讲话,但任何人都不指望你有什么惊人的言论。所以你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你只要做到最好就足够了!”

更多时候,你的行为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无关痛痒,那么何必为了满足这么一点点别人的感受而委屈自己,跟自己较劲呢?

要知道,发生在你身上百分九十九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一点都不重要,所以选择为别人的言语牺牲是一件非常不明智的事情。你是独立的一个人,有自己的思想、逻辑行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适当的纠结是很正常的,但不要让别人的看法变成你的枷锁。

1786年,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初演,落幕后,拿波里国王费迪南德四世,坦率地发表了感想:“莫扎特,你这个作品太吵了,音符用得太多了。”

法国小说家莫泊桑,曾被人批评为:“这个作家的愚蠢,在他眼睛上表露无遗。那双眼珠,有一半陷入上眼皮,如在看天,又像狗在小便。他注视你时,你会为了那愚蠢与无知,打他一百记耳光仍觉吃亏。”

艾伦斯特·马哈曾任维也纳大学物理学教授。他说:“我不承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正如我不承认原子存在。”爱因斯坦对以上批评并不在意,因为早在他在慕尼黑念小学的时候,任课老师就对他说:“你以后不会有出息。”

以日记文学闻名的法国作家雷纳尔,1896年在日记中说:“第一,我未必了解莎士比亚;第二,我未必喜欢莎士比亚;第三,莎士比亚总是令我厌烦。”雷纳尔又在1906年的日记中说:“你问我对尼采有何看法?我认为他的名字里赘字太多。”连名字都有毛病,文章如何自不待言。

这些曾经平凡的人都遭受了无数的批评和否定,可是他们从来没有在意过别人的看法和态度,他们相信自己,他们意志坚定。

路易士·宾斯托克说:“真正的勇气就是秉持自己的信念,不管别人怎么说。”歌德也曾说:“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走为自己开辟的道路,不被流言所吓倒,不受他人的观点所牵制。”我们每个人绝无可能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知识和信息都要来自在别人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但你怎样接受、理解和加工、组合,是属于你个人的事情,这一切都要独立自主地去看待、去选择。谁是最高仲裁者?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只要问心无愧,做什么心都是晴的。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