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6

  导语:什么是自信心?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价。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关心的不是某人具有什么技能,而是个体用其拥有的技能能够做些什么。自信心是日常生活中常常谈起的一个概念,而在心理学中,与自信心最接近的是班杜拉 (A.Bandura)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的概念。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以下是相关的经验分享,希望文章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1、对孩子有信心

  青少年需要大人的指导是天经地义,但一旦指导原则确定且互相同意后,父母应要求孩子有遵守约定的诚意,而且相信他们会去遵守(信任他们)。也就是对孩子要有正面的期望,不要认为他做不到,也不应要求他做到完美。

  2、建立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把他拿来和其他兄弟姐妹或朋友进行比较,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给子女选择做自己的权利。经常拿来和别人比,尤其是比他表现好的比较,跟当别人面前打他的耳光没什么两样,不仅有伤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使他容易放弃努力。

  3、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没有人天生是完美的,只要青少年的孩子有一点点进步和努力,父母都应该鼓励他们。鼓励是在强调过程(努力、行动、前进),而不是在结果(成就、得失、荣耀)。找出其最有兴趣的事物,鼓励他发展实际(不是遥不可及) 的目标,不要给他压力,以他能力可及之限为标准,要求过高的结果常会导致孩子反抗或退缩的两极反应。

  4、集中注意力在他的优点和潜力

  不要指责孩子的错误,多给他的优点和能力加油,帮助他找到属于自己的潜能。每个人不同的特质造就他存在的意义,在他表现不好的项目上给予鼓励,在他表现好的项目上肯定其长处,真诚的告诉他:“你会做得很好!”

  5、接纳犯错的可能

  在学习的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而青少年正处在尝试不同角色以达到“自我认定”的阶段,接纳他,与他一起讨论,亲子一同在这过程中学习,检讨出原因并找出可能改进方法,帮助孩子面对错误而自行修正,而且不忘记对他说:“我们永远在这里给你支持的力量!” 订定规范在生活的竞赛中,父母是教练,孩子是球员,共同订定一套彼此都能接纳的“游戏规则”是制

  1)、订定规范

  做父母最大的挑战,便是订定家中的规矩。为维持家中的纪律,很多父母会把它和“惩罚”画上等号,但规范必须是帮助孩子步入成熟和独立的规范,是协助他预防和纠正错误的过程,让孩子知道如何自己下决定,学会自动自发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规范是与孩子平等讨论而建立的协议,因着双方对此协议的尊重和遵守,让孩子学会自我规范,走向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成熟且独立的坦途。

  2)、学着改变自己

  这是规范订定之前的主要条件,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决定”任何一个人的思想或行为,能决定只有自己的改变。所以,想受到孩子尊重,先要尊重孩子。

  订定规范前,要让孩子了解你想解决问题、相互沟通的诚意。你们是平等的个体,青少年不再是小孩子,他们拥有自己的意见、学会独立思考的模式。父母要真正的尊重他,他才可能对父母产生自发性的尊重。

  3)、协议规范的步骤

  (1)澄清问题:父母与子女将彼此对问题的看法提出,强调是事实陈述,而不是情绪反应。换言之,要就事论事,不要借题发挥。

  (2)脑力激荡、角色扮演:开诚布公地与对方交换问题解决方式的建议。这时一个好方法是“角色扮演”,鼓励双方互换角色,父母去体会儿女表达的意见,子女亦设身处地去感觉父母的想法和考虑,互相问对方,“如果你是我,会怎么处理?”提出各种解决分歧和问题的可能方法。

  (3)选择最好的结论:藉由上项各种解决方法的讨论,对各种建议做评价,在双方都能接纳的.前题下,选择一个最好的结论。

  (4)规范订定后,最重要的是共同遵守的诚意。使规范成为“非强迫”性自发行为的动力,如此规范才能持久。当然,也需要互相给一段适应时间,定期做评估,使规范永远切合实际环境和需要。父母的身教重于一切,本身一定要以身作则,双亲的标准亦须一致,以免孩子无所适从。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一、尊重幼儿,帮助幼儿树立自信。

  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首先要信任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从教育的角度讲,信任是一种富有鼓舞作用的教育方式,是培养孩子乐观自信的重要条件。得到尊重是幼儿的一种心理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就会使幼儿意识到自己在这个社会上是有价值、有能力的,他们才能积极地学习、探索和创造,从而获得自信心。反之,幼儿如果从成人那里得不到关注,感到自己被疏忽,他们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丧失自信。

  因此,我们要尊重幼儿,信任幼儿,创建平等、民主的活动氛围,树立起“尊重幼儿,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尊重孩子的意愿,尊重他们取得的任何成绩。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爱孩子。爱是沟通教师与幼儿心灵的桥梁,是开启幼儿自信心的钥匙。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师的爱,都愿意和教师交朋友。我们要把爱倾注给每一位幼儿,生活中像母亲;游戏时是同伴;困难前是导师。

  二、鼓励幼儿,让孩子敢于表现、会表现。

  幼儿正处于自信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需要多鼓励、多表扬,以激励和强化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应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加以肯定,使其体验成功的快乐。鼓励也包括接纳孩子的失败与不足,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就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孩子的自信心才能日益增加。

  善用鼓励,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人的心理很微妙,总是渴望自己的行为得到别人的赞许,只要受到赞许,便会内心兴奋并形成一股力量推动他发挥出不平常的能量。而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依赖成人的评价,只要成人认为他行,孩子就会产生自信。活动中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多种,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鼓励幼儿:

  1、用语言进行评价、鼓励。如:“真棒!”、“很好”、“继续”。教师适当的语言激励,能使孩子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孩子就会看到自己的长处,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希望。

  2、用肢体语言(包括表情、动作、手势、眼神等行为)进行鼓励。如摸摸孩子的头、一个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或动作都能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让孩子敢表现、会表现。有的孩子由于生活及交往圈子的狭小,他们胆小、害羞,更不能大方地表现自己。因此,我们应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开阔孩子的眼界,发展孩子的交往、表现能力,尊重珍惜孩子的第一次自我表现机会,帮助孩子树立起自我表现的信心,使他们敢表现、会表现。

  三、在自立中培养孩子的自信。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但现实生活中重智力轻个性品质的现象仞然十分严重。大多数的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很差,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遇到困难不知所措,遇到挫折灰心丧气。进而慢慢丧失了自信心。

  因此,我们应赋予孩子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让他们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为孩子提供自立及施展才能的机会,让幼儿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逐步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和自理能力。让孩子们在自立中锻炼,逐步学会生活生存、学会自理、学会做人。这将不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并使他们终身受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