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花钱》:会花钱才会挣钱,这话原来真的没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很多人都信奉一个理念:会花钱才会挣钱。于是就不管不顾、大手大脚的将钱都花了出去,认为千金散尽还复来,他日自己一定能挣回来。

曾经我也是这个理念的拥护者,因为觉得自己还年轻,慢慢熬点阅历,长点见识,一定能挣回来的,结果是钱都花没了,也没见回来。所以后来当我意识到这是个陷阱之后,就还是选择能省则省了,在不确定能挣回来之前,还是乖乖攒钱比较好。

但是当我看到野口真人的《学会花钱》时,作者的金融学角度却给我带来了新的启发:未来的现金流量才是最重要的。而所谓的现金流量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将来产生的钱。换言之,也就是未来能够收获的钱才是最重要的, 为此,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因为人才是最具现金流量创造力的。好好投资现在的自己,用现在花出去的钱为自己升值,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关于如何分配工资,网上也有很多种分配方式。比如要将收入分成四份:一份留给自己做生活费;一份储蓄;一份投资;还有一份给父母或着孩子留着。

然而不少人表示:工资就那么点,怎么能分成这么多?还要不要过日子了?

野口真人则是这样建议的:将钱包分别分为消费,投资和投机。

一些满足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自然是属于消费;而投资是为了增加将来的资本而现在先投入的,比如上补习班、考公考研课程等等;投机就是可能会有亏损,但也可能会有收益的活动,最典型的就是彩票了,还有艺术作品、贵金属等。

我们必须要意识到三种钱包的存在,因为我们一直都是从一个钱包中支出金钱。只有在意识到消费、投资与投机之间的差别,我们才会进一步去思考与三者相匹配的花钱方法。

消费就要考虑购买物品后,我们是否真的满足,也就是得到的效用与所支付的价格是否匹配。大家都已经知道了钻石骗局,钻石背后不仅有人垄断,还控制需求,给大众灌输钻石是爱情的象征。但真要去典当行了,才发现并不值钱,钻石只是被压在地下的碳。之前曾经出现过的“量子波动速读”,也都是被人收割智商税。

而为了得到以后用于消费的钱,现在适当进行投资、增加未来资产也是很必要的,不要为了钱工作,而是要让钱为自己工作,获得“睡后收入”,这是很多人理财时都会最先学到的观点。

虽然道理说出来大家都懂,但是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很多人就很容易会忘记,还是会为了一时的欲望而冲动消费。

理财界也有经典的 4321 理财法则: 40% 投资; 30% 生活; 20% 储蓄; 10% 保险。其中多了储蓄,但是,现金其实在我们拿到手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不值钱了,毕竟每一天我们手中的钱都在折损贬值。

投资和投机都有可能创造现金流量,但在创造的同时也会有风险。

如果我们从风险的角度来看,现金流量(将来产生的钱)所存在的不确定性是“折现率”。银行商业贷款的利率在4.35%-4.9%,银行将钱借给我们是一种投资,我们这些小老百姓肯定是老老实实还款的,风险程度低,所以折现率就低。如果是其他一些接待机构,考虑到贷款借出后能否回本,风险程度高,折现率自然就高,所以贷款利率也会相应高一些。

但如果我们从投资回报的角度,那么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就是收益率。我们将钱放到余额宝里,因为它的风险程度低,所以它的收益率也就不高。

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我们就会得到不一样的思路。而这一切都是关于现金流量,我们要学会从现金流量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

星巴克单杯咖啡的价格为什么比瑞幸高?以前我会觉得因为星巴克选择的是市中心,租金高、装潢成本高,但是从现金流量的角度来看,是因为它看中的是这里将来能够创造现金流量,即使这样的定价也有人会愿意来买。说白了,就是这里是市中心,人傻钱多速来。

这也告诉我们,投资一定要看地段。不要想着郊区租金便宜,因为那样还得具备揽客的能力,让客人专程过来消费。哪怕是自住,也一定要看好地段,这样以后才能转手更快。

而当我们投机的时候,最常见的买彩票。2019年1月我家门口的彩票店奖池里还是70+亿,12月的时候就剩了十几亿了,这么多人都中奖了,怎么着也能轮到我吧?所以我坚持不懈地为彩票事业做出贡献,然而只中了一次5块的。

我们都被概率的错觉欺骗了。我们的主观概率“命运会青睐我的”远比理论概率“大乐透中奖概率为1/2142万”要高很多,所以我们的前赴后继实际上都为奖池做了贡献。

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的概率错觉会影响我们的判断,使得我们不能够进行理性判断,当然,人不是机器,不可能每一次都做出理性判断,总会有头脑一热、就是喜欢就要买的时候。

做人嘛,不要太累,所以与其斤斤计较计算每一分钱,不如先学会投资自己,提升自己的现金流量,有这样的能力满足一下自己的小冲动也未尝不可。

当楼市拐点出现以后,一些炒房的人都在这场空前繁荣中发家致富,所以至今,房子依然是很多人投资时考虑的第一选择。

但野口真人认为:最具现金流量创造能力的是人,其次才是物和钱。而且三十多岁的时候可能是效用的峰值,也就是说三十多岁以后,人更多的就开始考虑当下,未来次之了。

野口真人是日本人气很高的MBA导师,曾先后在瑞穗银行、摩根大通、高盛任职。他经历过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也经历过经济泡沫破裂的时候,但是他依然长期活跃于金融界,想必正是他自己对自我不断投资的结果。

在不少国内招聘广告、重大考试的门槛基本上,我们都能看到对年龄的要求正是35岁,可以说35岁是一道坎。在股票投资方面,也有这样一条利用年龄的法则:80定律。

80定律:投资者买高风险投资产品的资金比例不能超过80减去年龄,即(80-你的年龄)*100%。这一定律主要运用于股票投资方面,比如30岁时投资股票的资金不可超过理财资金的50%。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要不断减少高风险的投资,逐渐增大稳定性较高的投资了。

我觉得,等到年龄大了,还要勤勤恳恳、创造未来,一是不一定有命享,二是不一定经得起折腾,人其实经受不了太多起落落落,除非意志非常坚定的人,三是晚年了还为生计奔波有点悲哀。

所以,一定要趁年轻,多提升自己,这个时候,未来远远没有定型,一切都来得及立刻行动。这其中,我们既可以多多学习专业技能,提升专业水平,学习新技能,也可以强身健体,提高自己的寿命,没病没灾的也算是赚到了。

亨利·柏格森曾说:要生存就要变化,要变化就要成长,要成长就要不断地自我创新。而这些其实都需要我们对自身不断投资。

说到底,我们为什么渴望挣钱?是因为这样就不用去做那些不想做的事情,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随心所欲。但是人生不能只有“挣钱”这一个目的,因为那样只是扭曲了生活目标,完全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野口真人的这本《学会花钱》看似是理财书籍,但实际上可以算是经济学教材了,涉及了金融理论、统计学、行为经济学、概率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但是深入浅出、浅显好读,就算书中有一些图表、公式、计算等等,也可以姑且忽略,掌握要点,对我们也是有所裨益的。

周国平在《周国平人生哲思录》里写道:“金钱是好东西,但不是最好的东西,我们不能为了这次好的东西而把最好的东西牺牲掉了。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就是我所说的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那是真正能使人感到幸福的东西。”

比起追寻财务自由,不被金钱所束缚,追寻人生的幸福,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是更为自由和快乐的事情,而在这个过程中,相信金钱等其他财富自然而然也会靠近我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