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不求上进的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4

1. 说人不求上进的文言文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 男友不求上进的句子

呵呵,没用的。

我也特想我老公上进点,有上进的心态,积极地面对生活。可他就是那么懒散的样子。恋爱的时候没发现他的这个毛病,是因为热恋中的人,心里有热情。现在结婚了,过日子了,热情也没了。工作上,也没什么盼头,看不惯领导,看不惯机关风气,警察嘛,没有职业的荣誉感。

怎么拯救这种不上进的老公呢?叫他往上爬,他说累,而且,凭什么要巴结局长,心里还很不服气。恐怕,只有等风气好转,体制健全了,上升的通道通了,他才会上进。生活里呢,除非不管孩子那么多琐碎的事,抛开那么琐碎的家务,还有很多闲钱供我们游山玩水,呵,他有热情了。

所以,老公不上进,本性使然。我放弃对他的改造。

3. 宠妻的古文

(2)苟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1)。妇亡,奉倩后少时亦卒,以是获讥于世。奉倩曰:“妇人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裴令闻之,曰:“此乃是兴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语(2)。”苟奉情和妻子的感情非常深厚,冬天他妻子发烧。他就亲自到院子里挨冻,再回屋里用身体贴着妻子。妻子死了,荀奉倩过后不多久也死了,因此受到世人的讥讽。荀奉情曾经说过:“妇女的德行不值得称道,应当以姿色为主。”中书令裴楷听说这句话,说道:“这只是一时兴趣所至的事,不是德行高尚的人该说的话,希望后人不会被这句话弄糊涂。”

出自世说新语,此章被归为惑溺当时的人不承认男女情感,苟奉倩自己也不懂,所以到死都只以为喜欢的只是妻子的姿色。。。不过是个好男人啊。

4. 有关男儿求上进的语言

一nbsp;陶渊明《责子》赏析nbsp;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nbsp;这首诗大约是陶渊明五十岁左右时作。责子,就是对儿子的责备、批评。

nbsp;诗先说自己老了:“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被”,覆盖。

说:白发已布满了两鬓了,肌肤松弛也不再丰满了。这两句写老相写得好,特别是后一句少见有人道出。

后面是写儿子不中用:“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总写一笔五个儿子不喜读书,不求上进。

下面分写:“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舒是老大,十六岁了,而懒惰无比。

“故”,本来,一向。按,“匹”字的字形近于“二”、“八”之合,这里用了析字的修辞法。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阿宣是老二,行将十五岁了,就是不爱学写文章。

“文术”,指文章技艺。按,用“志学”指代年龄,是出自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话。

这里语意双关,到了“志学”的年龄而不志于学。“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雍、端是两个孩子的名字,他们都十三岁(可能为孪生兄弟或异母所出)了,但不识数,六与七都数不过来。按,六加七等于十三,这里用了数字的离合。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通子是老五,快九岁了,只知贪吃,不知其它。

“垂”与前“行”义同,都是将近的意思。按,这里用了“孔融让梨”的典故。

《后汉书·孔融传》注引孔融家传,谓孔融四岁时就知让梨。而阿通九岁了却是如此,可见蠢笨。

作者将儿子一一数落了一番后,感到很失望,说“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杯中物”,指酒。

这两句意思是:假若天意真给了他这些不肖子,那也没有办法,还是喝酒吧。nbsp;这首诗写得很有趣。

关于它的用意,后代的两个大诗人有很不相同的理解。一个是杜甫。

他在《遣兴》中写道:“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

这是说,陶渊明虽是避世隐居,但也并未进入忘怀得失的境界,他对儿子品学的好坏,还是那么关心的。一个是黄庭坚。

他在《书陶渊明amp;lt;责子amp;gt;诗后》说:“观渊明之诗,想见其人岂弟(同恺悌,和乐安闲的意思)慈祥、戏谑可观也。俗人便谓渊明诸子皆不肖,而渊明愁叹见于诗,可谓痴人前不得说梦也。”

杜甫的意见是认为《责子》此诗是在批评儿子不求上进,而黄庭坚予以否认,细味此诗并联系其它作品,似乎杜甫的意见还不能完全否定。诗题为《责子》,诗中确实有对诸子责备的意思,作者另有《命子》诗及《与子俨等疏》,对诸子为学、为人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

陶渊明虽弃绝仕途,但并不意味着脱离社会、脱离文明、放弃对子女教育的责任,他还有种种常人之情,对子女成器与否的挂虑,就是常情之一。杜甫是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此诗的。

但是,杜甫的理解又未免太认真、太着实了些。批评是有的,但诗的语句是诙谐的,作者不是板着面孔在教训,而是出以戏谑之笔,又显出一种慈祥、爱怜的神情。

可以说,儿子的缺点都是被夸大了的,漫画化了的,在叙说中又采用了一些有趣的修辞手法,读者读着时忍俊不禁,可以想见作者下笔时的那种又好气、又好笑的心情。不妨说,这是带着笑意的批评,是老人的舐犊情深。

这样看来,黄庭坚的体会又是颇为精妙的。nbsp;用诗来描写儿女情态,首见左思《娇女诗》,唐代不少诗人都写有这方面作品,陶渊明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这对诗歌题材的扩大及日常化是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的。nbsp;(汤华泉)nbsp;二nbsp;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nbsp;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一朝出门去,归来良①未央。

nbsp;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nbsp;多年来我一直坚持一种看法,即陶渊明诗文应读全集,无须遴选;而陶诗明白如话,尤不必加以评论和赏析。

至于陶之为人,亦久有定论,再施品评,尽属辞费。近时重读陶诗,觉得他的三首《挽歌诗》(本集题作《拟挽歌辞》,此据《文选》)极有新意。

于是泚笔略陈心得,算是填补我几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