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景山往东走,有一座雄伟壮观的墓碑群,那就是令人敬仰的八宝山公墓。八宝山公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声名最显、荣耀最高的园林式公墓,其气势庄严肃穆,古朴而又庄严的门楼、笔直宽阔的大道、苍翠的柏树林,时时刻刻都在显示着它的高洁与辉煌。
图片:八宝山公墓
八宝山公墓沉睡着中国近现代以来的诸多政要与名流,对于共产党的建立、新中国的成立、中华民族的复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八宝山公墓有着什么样的 历史 ?第一位埋葬在八宝山公墓中的人是谁?81号公墓的主人是谁?谁的墓地祭拜的人最多?
青山有幸埋忠骨
每年的清明节八宝山都会迎来许多游客,这些游客充满着缅怀之情与感恩之意来到此处悼念先贤,感谢他们为中国的建立与发展付出的辛勤努力。
而来到此地的游客自然也对八宝山公墓的由来产生极大兴趣。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八宝山公墓不仅是庄严的,更是非常神秘,具有异常的魔力吸引着人们去了解、 探索 。它其实是在周总理的指示下诞生的。
图片:八宝山公墓
新中国的成立的过程并不是和平的,它是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带领下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才得以建立。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一位位先烈用自己的身躯堆砌的。新中国成立后,考虑到牺牲的同志还没有埋葬之地,周恩来总理指示北京市政府寻找一处环境优雅、交通方便的地方作为烈士们的安息之处。
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接到任务后深感责任重大,立即组织召开会议并成立了公募筹备组。一开始,吴晗亲自带队搜寻合适的地方,转遍了北.京城郊区也没有找到满意的地方。一次偶然的机会,吴晗发现了条件合适的八宝山。
图片:八宝山公墓
八宝山原名韩家山、罕山或黑山,位于石景山东部,因出产八种建筑材料而得名。
不仅有丰富的矿产,八宝山还有不俗的文化和 历史 底蕴。元代,八宝山中建有两座寺庙,名为延寿寺和灵福寺。至明代,一位名为“刚铁”的太监再次修建墓地。此外明朝期间,此地还建有褒忠寺与护国寺。国民党也曾对此地进行过改造,将原有的褒忠祠改建为“忠烈祠”,将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供奉于此,以此缅怀烈士们的英灵。
图片:八宝山公墓一角
青山有幸埋忠骨。1950年,经过对北.京郊区的勘察与对比,吴晗发现此地环境清幽,不远处有庙舍,一片片苍松翠柏更是为此地增添了神秘的色彩。确定地址后,吴晗多次去庙里与寺庙的主持沟通交流,最终成功说服主持在此建立公墓。
八宝山公墓最初名为“北.京市革命公墓”,在1950年至1953年分为三期建设。至1970年,周恩来总理认为此地埋葬的是中国的革命烈士与领导人,遂将此地改名为“八宝山革命公墓”。
八宝山第一墓
八宝山中有一座特殊的墓地,因为它是八宝山的第一座墓地,也是八宝山中最大的墓地,这里埋葬着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
图片:任弼时同志
1950年10月,八宝山墓地还处于修建之中,但是世事无常,任弼时同志因脑溢血抢救无效而溘然长逝,享年46岁。这一突然事件,给还在修建中的八宝山公墓一个措手不及。当时公墓一期修建工程还未结束,而且对于墓区也没有开始进行明确的规划,只能在八宝山修建一个临时墓存放任弼时的遗体。
直至八个月后,任弼时同志的遗体正式安葬在公墓东北角的半坡上。朝任弼时同志的墓地望去,可以看见墓碑上刻有“任弼时同志之墓”七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那是毛泽东同志所题字。背面也刻有任弼时生平的功绩,仔细读来深深为革命先辈的无畏与无私所折服。
图片:年轻的任弼时
任弼时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为挽救中国革命和建立新中国呕心沥血,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作为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新中国的恢复与建设上。不顾自己的身体,经常拖着疲惫的身体工作至深夜。
可是现实是无情的,任弼时坚强的意志还是没有敌过病痛的折磨。他躺在病床上,看着来探望他的老战友、老同志,眼神中流露出丝丝不舍。并非对于生命的留恋,而是新中国刚刚建立,内部尚未安定,经济尚未复苏,他对于国家建设的规划还未全部落地。
图片:任弼时之墓
任弼时最终还是去世了,成为八宝山公墓的第一位安葬者。因此,任弼时墓地还被称为“八宝山第一墓”。墓地更是占地300多平方米,是八宝山中最大的墓地。墓前立着汉白玉卧碑和立碑,四周环绕着桑松翠柏与任弼时同志为伴。任弼时同志虽已去世,可他不灭的精神却传承了下来,融入至伟大的民族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81号公墓,贺龙元帅
八宝山中的公墓都有编号,而81号这个编号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81号墓地的主人是贺龙元帅。贺老总一生充满了无数的高光时刻,在他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历程中,先后参与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用自己的一生挽救处于险境的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图片:八宝山贺龙元帅之墓
1927年8月1日,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贺龙在周恩来的委任下参与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在土地革命时期,他加强军队建设,创建新型武装。多次牵制国民党大量军力,有力配合中央红军的军事行动。抗日战争爆发后,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20师师长,率部队前往晋西北抗日前线,在雁门山等地抗击日军。解放战争期间,先后解放了绥东、绥南、西南等广大地区。
建国后,更是凭借着自己的赫赫战功被评为十大元帅,贺老总当之无愧。
1969年贺老总因病去世,但是因形势混乱,贺龙的追悼会一直没有召开。直至六年后,才正式召开了贺龙的追悼会。一直被病魔折磨的周总理强忍着疼痛来到了贺龙元帅的葬礼,看着贺老总的遗像,周总理难忍心中的悲伤。作为南昌起义的战友,作为风雨同舟的同志,却要面临死别。
图片:贺龙元帅
总理在追悼会上含着泪说:"贺龙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个老同志、老战友,是我党我军的重大损失。"
81号是一个特殊的数字,是一个专属于贺龙元帅的数字。贺龙元帅领导打响了南昌起义的第一枪,开启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阶段。在他去世后,他也将会在八宝山公墓81号墓地长眠,永远的陪伴着这片大地。
葬礼过去34年后,贺龙元帅家人按照其遗愿向国家申请将骨灰迁回老家与夫人安葬。国家在贺龙元帅的老家河南为其又建立了一座坟墓,完成了他的遗愿。但是八宝山墓地中的81号墓地与贺龙元帅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永远记住,南昌起义,贺龙元帅带领打响了第一枪,每一位中国人都应当铭记于心。
图片:贺龙元帅之墓
才女林徽因,墓地祭拜人数最多
八宝山中埋葬着众多的政要与各界名流,而祭拜人数最多的是才女林徽因。她是诗人,是作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女设计师。有趣的是,林徽因自己便是八宝山公墓主体建筑的设计师。去世后,她葬在了自己的才华与作品之中,与自己的杰出设计相伴。
图片:建筑师林徽因之墓
一句“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至今为许多人所传颂。1931年4月,她开启了文学创作之路,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了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在此后几年中,才华横溢,不断展现着才女的风采,在多个报刊杂志中发表了几十篇文学作品。
除了在文学领域有不俗的建树,她在建筑领域的才华更是不可小觑。
图片:才女林徽因
1924年6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注册在美术系,却仍然不忘记自己的理想,坚持选修建筑系课程。1928年学成回国后,夫妻二人至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前途息息相关,生活并不总是美好的,随着日军侵略东三省,林徽因与梁思成夫妻二人也时刻为国家的命运与前途担忧。
在飘荡的乱世中,个人的力量显得无比的渺小。但他们二人却愿在乱世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决心以自己的方式报效国家。1930年至1945年的15年中,他们夫妻二人的足迹踏遍中国的15个省份,考察了将近三千处古建筑,为中国古建筑的宣传与保护作出突出的贡献。
图片:蕙质兰心的林徽因
生活的艰难与颠沛流离的苦难并不能击倒林徽因看似柔弱的身躯,即使身染肺病,她仍然坚持建筑史的研究。即使在病榻之中,她仍然通读了二十四史中关于建筑的部分,四处搜集资料,撰写《中国建筑史》。
作为诗人,她作品无数;作为建筑师,她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辉煌的笔墨。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成为东北大学的校徽;设计了八宝山公墓的主体建筑格局;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才华横溢不足以形容她的才能,她用自己的双手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片:建筑大师林徽因
1955年4月1日,这位充满才华与传奇的女性离开人世间。她就被安葬在自己亲手设计的八宝山公墓之中,墓碑上所刻的“建筑师林徽因墓”由吴良镛先生亲笔书写。在墓碑下面有一个特殊的物品,是一块汉白玉,其上刻着秀丽的花圈。那是一块无字的墓志铭,永远纪念着她对于中国建筑的杰出贡献。
图片:林徽因与梁思成
结语:
一人一碑一故事,八宝山公墓不仅仅是一座墓地,更是中国革命与新中国建设与发展的 历史 。藏在墓地之中的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是振奋人心的精神,是慷慨激昂的气概,是吞天吐地的气魄。
无数的英灵长眠于此地,但是他们的意志与精神传承在中华民族的红色基因中,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奋斗不息。他们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是故事还未完结,新的生命承载着老一辈革命精神与不朽信仰继续向前开拓。传承,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