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4——文学革命所引发的几场论争(主要有三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8

1918年的文学烽烟,始于林蔡对决。林纾,作为清末民初桐城派的巨擘,对白话文持批判态度,他撰文激烈攻击北京大学的新派人物,蔡元培则秉持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力挺新文学。这场论战,象征着保守与革新之间的鲜明对立,林纾的立场最终败给了时代的进步。


1922年,新旧文化的碰撞更加激烈,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的论辩拉开了序幕。梅光迪等人以保守的旗号,对新文化运动提出质疑,鲁迅则以犀利的笔触讽刺其陈旧保守。这场争论,揭示了文学革命对于传统观念的挑战,新文化运动的力量不容小觑。


1925年,甲寅派的崛起与衰落成为另一场戏剧性的转折。章士钊重启《甲寅》杂志,新文学阵营展开反击,白话文的胜利似乎已成定局。钱玄同和刘半农通过巧妙的“双簧信”策略,将矛头直指林纾,他们的行为不仅将文学革命带入大众视野,也使林纾的立场更加孤立。


“双簧信事件”中,钱、刘以“王敬轩”为笔名,暗指林纾,他的沉默在新文化人的挑战下被打破。小说《荆生》和《妖梦》中的影射谩骂,暴露了林纾的不满。他致信蔡元培,批评北京大学的新文化运动,将白话文贬为“人头畜鸣”。然而,蔡元培以坚定的立场回复,倡导思想自由,反对任何形式的压制,这场论战因此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引发了“新旧之争”的热议。


尽管林纾深感后悔,但他的立场并未改变,他依然站在反对新文化运动的阵线。这场历史的论争,不仅是文学形式的较量,更是思想观念的碰撞,留下了深刻的文学革命痕迹。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