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文言文现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5

1. 关雎,蒹葭文言现象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沚.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 诗经两首算不算文言文

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所以诗经算是文言文。

3. 诗经两首有何现实意义

1都是求心上人的.

2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兴,"比"和"兴"在古代是不同的,但是在有的作品中它们又是混合的,"比"中有"兴",“兴”中有“比”.《关雌》中以“兴”为主,但“兴”中带“比”.如此诗起兴,但兴中又以睢鸠之“挚而有别”来“比”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起兴,兴中又暗指淑女之难求.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含蓄隽永,能产生文已尽而由余的效果.

3起借物喻人的作用.

4全诗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之法,反复吟咏,具有强烈的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三章之间,仅易数字.但正是这变化的几个字推动了诗情的发展.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写的是时间的推移,暗示着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久;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

5《蒹葭》是情与景的交融.情景交融.而《关雌》则不是.

4. 诗经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要全一点,有例句

《〈诗经〉两首》词语古今异义 【氓之蚩蚩】 古义:民众,百姓,读“méng”今义:流氓,读音:“máng”【泣涕涟涟】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总角之宴】 古义:欢聚 今义:宴会【三岁食贫】 古义:多年 今义:三岁的年龄【君子所依】 古义:将军今义:通指品德高尚的人【小人所腓】 古义:士兵今义:通指品行卑劣的人 《〈诗经〉两首》词类活用 【夙兴夜寐】 夙:在早晨,夜:在夜里 名词作状语 【士贰其行】 贰:使……不专一 使动用法【二三其德】 二三:使……三心二意 使动用法【三岁食贫】 贫:贫苦的生活 形容词作名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日,这里活用作状语,作“一天天地”讲,名词用作状语《〈诗经〉两首》特殊句式 【判断句】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译:不是我要延婚期,是你没找好媒人.【倒装句】 1、宾语前置: 秋以为期(现代汉语的语序是以秋为期) 2、主谓倒装: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二三其德”应讲作“其德二三”,译作“他的品行不专一”)《〈诗经〉两首》通假字 【匪来贸丝】 匪,通“非”,不是【于嗟鸠兮】 于,通“吁”,感叹词【犹可说也】 说,通“脱”,解脱,脱身【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边际【岁亦莫止】 莫,通“暮”,晚,这里指年岁之末【玁狁孔棘】 棘,通“急”,紧急,急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