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凤智:硬闯大学被刘伯承逮回,活捉韩练成,陈毅:悄悄把他放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8

1913年九月的一个夜晚,一个婴儿的啼哭声响起,在湖北黄安聂家庞村的一个贫农家庭里,当时喜出望外的父亲给这个孩子起名叫聂敏,对这个孩子寄予了极大的厚望,希望他以后能够功成名就,至少不用像自己一样继续被困在这个村里,终日耕种维生,被剥削致死。

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开国将军之一,聂凤智将军。家境的贫困加上,父亲的过早去世,聂凤智不得不与自己的早已丧失劳动能力的叔父艰难度日;而这些正是让激起了他对封建旧 社会 的强烈不满。

所以,当红军第11军第31师在1929年一月号召广大青年参军的时候,他就积极的报名参加;可惜的是他这被饿的皮包骨,加上年龄又小,骨骼发育缓慢,身高矮小,当时的红军连长出于考虑没有收他。

但是聂凤智,为了体现自己参军的意志和决心,他每天就跟着队伍部队走多少里,他就走多少里,部队爬山,他也爬山,部队过水,他也过水。不仅如此,他还凭借自己瘦小的身材,提前为红军侦察敌情,探查路况,在红军休息的时候还主动为他们站岗放哨。终于他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打动了红军连长,同意他加入工农红军。

1934年十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为摆脱国民党军的包围,中央红军开始了战略转移。1935年初,张国焘和红四方面军,已经到达四川和甘肃的边界,为了策应中央红军北渡金沙江的想法,张国焘和红四方面军决定西渡嘉陵江,放弃川陕苏区。

可就在这时,有一道天堑挡住了他们的去路,那道天堑就是嘉陵江;还有一道人堑,那就是当时驻守在四川的邓锡侯部。

嘉陵江是四川的四大江河之一,流经陕南和川北一路向南,注入长江,沿途地势起伏,大多为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江面宽阔,江流湍急,想要强渡嘉陵江,似乎是个难于上青天之举。

不仅如此,国民党还派遣了川军邓锡侯部,田颂尧部共58个团在嘉陵江西岸布置了长达600余里的防线,凭借着人数上的优势和地形上的险峻国民党,试图将红四方面军堵在嘉陵江的东岸。

月初,红31军一部,第一次试图渡江,但是由于准备不充分,突击部队已经成功打入,后续部队却没有跟上,第一次强行渡江计划失败。在吸取第一次的失败教训下,第二次渡江前,各个将领以及指挥官组织军民,在离塔子山30余里的王渡场选择造船。

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红军战士们终于造出了100多条用于渡河的船和三座竹扎的便桥,还利用了好几个黑夜,肩扛手推的把这些船和便桥从王渡山运送到了红军的渡江地点。

除了造船之外,聂凤智还组织他的部下,进行强渡江河训练,学习如何划船,游泳以及登陆后如何巩固阵地,为后续登陆的队友保障安全,向纵深发展战术等等。

在3月28日,强渡嘉陵江战役发起的时候,聂凤智率领他的271团,和其他部队一起在苍溪以北的原溪口强渡成功,并一举攻占了: “火烧寺” 这个险要阵地,击溃了国民党军一个旅。

聂凤智在取得胜利后,一鼓作气,又马上向剑门关挺进,配合着向右侧进攻关口的红30军,从左侧直攻剑门关关口,成功全歼剑门关守敌三个团,并乘胜追击,迅速控制了北起广元,南至南部,长约200公里的嘉陵江西岸地区。

整场强渡嘉陵江战役,总共历时24天,歼灭国民党军万余人,并成功牵制了川军邓锡侯部的主力,为后续中央红军的胜利渡江提供了便利。

张国焘和红四方面军北上的决定,是为了响应党中央北上的方针,但是,就在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之后,张国焘,这个人野心膨胀,明目张胆地违抗党中央北上的命令,他下令已经过草地北上的队伍,马上返回。

但是,红四方面军在返回的途中一定会遭到国民党的围攻,于是他们发起了天芦山战役,而聂凤智率领着第271团作为主力之一,响应张国焘的命令,迅速穿越夹金山,攻占宝兴,继而和其他部队一起打下了天芦山。

最后,由于张国焘错误的指导,粮食物资补给的缺乏,以及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红四方面军几乎陷入绝境。

1936年七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二六军团会师后,迫于形势的严峻和朱德、贺龙等领导的坚决斗争,张国焘接受了党中央“ 和红二方面军一起北上 ”的命令。

而这个时候,聂凤智刚刚调至第279团担任团长一职,北上的命令,一下达,他就立刻率领部队第三次过草地。为了确保绝大多数人,都能平安地度过草地,聂凤智下了一条规定“: 凡是团里,营里的所有干部马匹,都必须让给病重队友,马只能用来运送干粮或者运送伤员,只要你两条腿还能走,跌跌撞撞,互相搀扶着也得走”。

毫无疑问,他是第一个带头遵守的。但是草地上粮食紧缺,路程又十分漫长,所以,当年凤智看到有一些战士饿得实在走不动的时候,他就会停下来,拿出自己的口粮,或许是小块干粮饼,或者是半碗炒面,鼓励他们说,我相信你们同志,在我们红军面前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一定能够一起走出草地的,加油。

1937年二月,红军部队基本上已在陕北定下根基,国民党也一时没有来大举侵犯,目前局势较为和平。所以,这个时候就要从思想上清除那些对党不忠,有危机的人,其中当以张国焘为首。

其实,聂凤智早就表示过, 对张国焘不顾党中央命令,强行改变行军策略的不满 :“ 我们必须要一心跟着党走,跟着毛主席走,全党都要服从中央,现在有人反对毛主席,想要另立中央,这样搞怎么可以呢?全党只能有一个中央,那必须是毛主席。

他对张国焘所犯错误有着更深认识,是在他认真学习党中央发布的《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后。

在批判张国焘错误路线斗争的大会上,他列举了张国焘不仅在推行王明路线搞“左倾”运动,还在国民党强敌进攻的时候试图逃跑,不仅如此,他还假借肃反排除异己,肆意杀害反对他的党和红军的优秀干部,分裂党和红军的意图昭然若揭。

而且他还公然违背党中央北上的命令,命令已经北上出发一段时间的红四方面军返回,分明是置这些红军战士于危险而不顾。

最后,聂凤智在大会上总结道:“ 工农红军必须要服从党的绝对领导,红四方面军的干部是党的干部,不可以,也绝对不能够是张国焘个人的干部,张国焘的干部应该由他自己负责,现在红四方面军已经回到了党中央的怀抱,所以我们必须要更加紧密的团结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周围,也要更加努力 为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和正确抉择而艰苦奋斗!

他的这一番发言得到了当时“援西军”司令官刘伯承的表扬,以至于在1955年南京地区授衔的时候,刘伯承还专门对陈毅说起这件事,他说,聂凤智同志是当时反对张国焘错误路线斗争表现最好的三个团级干部之一。

经过前面几年的战斗,聂凤智深感自己的文化水平低下,很多时候不能做出很好的决策,而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国共两党进入合作时期,国民党不再对红军进行围剿,不需要再东奔西跑了,现在只需要全心全意打跑日本侵略者就行。

聂凤智就萌生了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系统学习军政理论的想法,他不光是这么想了,还这么做了,他提交了两次申请,但可惜不知是由于什么原因,一直都没有得到回复。

一气之下,他连招呼都没打,就自作主张的向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所在地方跑去,后来,被刘伯承派人逮了回来;刘伯承当时真是又好气又好笑,都已经是团级干部了,怎么还这么由着性子,想走就走?

另一方面,又非常为他好学精神而感动,最后,不仅派人暂时顶替他的职务,支持他去上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还给了他八块大洋当路费。

聂风智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当中,听了毛主席讲的军事辩证法,陈昌浩先生讲的 社会 科学,以及萧劲光同志讲的游击战术等等,每听一门课,都会让他犹如醍醐灌顶,眼界大开。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聂凤智的军事政治理论得到了很大提升。在1937年十月毕业后,还被分到了抗大第二大队任支队长兼教员。

1941年春,聂凤智又被调到胶东抗大第一分校第三支校任校长;而就在次年的11月,也就是1942年11月,日军华北方面司令官冈村宁次,亲自从北平秘密飞往烟台,秘密的部署着对胶东进行此次的“冬季拉网大扫荡”。

最主要的是在牙山根据地附近,形成一个南北长约90公里,东西长约75公里的铁桶式包围圈,势必要将该范围内的共产党人,一网打尽,一扫而空。

胶东地区的军区一得到消息,立刻将撤退的任务下发到各个分校;聂凤智就决定在把地方党政机关和群众安全掩护转移出去之后,再率领第三支校迅速打破包围圈。

有一天早晨,正值大家手里端着饭在吃的时候,一个侦察员气喘吁吁地前来报告说,日军已经到达十公里外。聂凤智马上下命令:谁也不准再吃了,手里还有饭的,端着你的饭碗走,饭还在锅里没有舀干净的,马上把锅也给我抬着走,一分钟也不准耽误,马上出发。

大家很不解,但还是只能执行命令,一路上就听见有人嘀咕说不是还有十公里吗?我们吃顿饭,要不了几分钟,吃完再走不行吗?几分钟的时间,日军难道还能插上翅膀飞越这十公里,飞过来打我们?聂凤智什么也不解释,只是带头狂奔。

几分钟后,几枚炮弹的接连响声,令所有人都停住了脚步,大家回头一看,好家伙,这炮弹落的正是刚才坐那吃饭的地方。

刚才还嘀咕的人就没说话了,这个时候聂凤智边走边跟大家解释,大家想想侦察员报告的确日军还有十公里外,那是因为他在十公里的那个地方,看到了日军,等他跑回来,难道日军没有跟着过来吗?就算侦察员比日军先到几分钟,他都到了,日军难道还会远吗?所以怎么能够不马上就走呢?

正是由于聂凤智的当机立断,所以,在这次突破日军冬季拉网大扫荡包围圈的时候,抗大第一分校的第三支校基本上没有遭到任何损失。

聂凤智带领抗大第一分校的第三支校跳出包围圈之后,又率领他们接连袭击了烟青公路浮山至栖霞段,还配合第五旅进行了反扫荡行动,迫使日军大扫荡第一阶段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不得不抽出500多兵力来进行回防,冈村宁次试图将共产党人一网打尽的计划破灭了。

1943年三月,聂凤智被调任至胶东军区第13团,担任团长一职。当时日伪军实施的囚笼政策——以公路为链,以碉堡为锁,使得当时绝大多数将领想要打击日伪军,却无从下手。

聂凤智就在想:日军想要一直呆在碉堡里,就必须需要有给养,如果我们能够知道哪里会派出小队给碉堡和小庙的日军送给养,我们就打这个给养的小队,也算做出贡献。

就在11月,侦察员前来报告,掖县驿道据点的伪军要派出一个连,给小庙后驻守的日军运送给养;聂凤智一听到这个消息,当机立断,要在这伪军这一个连送给养的必经之地——沙现村设伏,不仅如此,他还亲自指挥第三连和第六连完成这一设伏任务。

当天早上六点伪军一进入伏击圈,聂凤智一声令下,第六连从东面,第三连从西面一个打头,一个打尾,冲上去对着伪军就是一顿“猛揍”,伪军被分成两段,一段朝东跑,一段朝西跑,又分别被两个连追住,全歼。

整个战斗用时短,收获大,狠狠地挫了敌人锐气,不仅让同行的指战员连连夸赞,也让日伪军知道了他们囚笼政策的缺陷——你要是一直龟缩在里面,我们就不打你,专门打负责给你送吃的的队伍,饿死你,你要是不想被饿死,你就得出来。

王铁相是一个老牌汉奸,就在日军蹂躏胶东的时候,他为虎作祟,干的坏事数不胜数,但在日本投降后,他居然从伪军摇身一变,变成了国军,还被蒋介石封为了中将。

在攻打平度之前,解放军对平度城进行了严密分析,首先,光是平度城内有城墙,外有城关环,城有几十座碉堡,一守难攻,外围还是有大量的防御工事工程难度大。

然后,就是王铁相的部队,因为受过日军军官受训练,还配有日式武器装备,火力强盛,所以,比其他敌军战斗力要强得多,最后,就是平度城内有伪军6000多人,日军600多人,表面看来,战斗力还是很强的。

强攻 , 其实不是上策;所以,解放军在攻城之前,通牒王铁项,希望他能够投降,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但他居然公然枪杀了解放军的送牒人,俗话说,两国相交不斩来使,但他这样激起了解放军所有将士的愤怒,反动气焰如此嚣张,不能不打。

9月7日晚上,解放军开始攻打平度 ;还没到夜半,东关西关相继被解放军突破,600多名日军吓得魂飞魄散,夺路而逃,只剩下王铁相和他的几千名伪军还在城内龟缩着。

为了选择攻城的突破口,聂凤智多次派人化装进城内侦查,最后发现西门城墙外有密集的民房,便于部队隐蔽接近,同时相对应的城内又有着大片的民房,部队进城后可以以此为根据地展开战斗。

9月9日晚,聂凤智等人开始攻城,13团担任主攻,代理团长夏侯苏民指挥一营一炮就炸飞掉了城门顶上的大阁楼,一营三连集中所有机枪火力压制住城墙垛口两侧敌人;战士们一鼓作气了,登上了城门楼,其余各连先恐后的从西门涌入城内。

该夜,平度县城内到处弥漫着解放军部队的厮杀呐喊声,以及剧烈的枪炮声;太阳出来了,战斗才结束。

清扫战场时,战士们脸上的喜悦之情压都压不住,这场攻坚歼灭战干得漂亮,伪军伤亡700多名,俘虏5000多米,并当场活捉了王铁相,当王铁相被战士们押解到聂凤智面前的时候,聂凤智问他,还有什么话想说吗?王铁相两腿发抖,面色惨白,目光呆滞地回答:“ 这是我罪有应得,罪有应得的。

1947年一月,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年初,华东野战军迅速向莱芜,颜庄方向逼近,包围国军李仙洲部;11时许,战斗打响,当晚,华东野战军的五个纵队就在陈毅和粟裕的指挥下,向莱芜发起了总攻。

第二天早晨77师已经大部分被歼灭,一盘查居然发现了李仙洲的第73军中将军军长韩浚。为了好好款待从莱芜逃来的残兵败将,聂凤智听从许世友的命令,在和庄张开了一个口袋,漫山遍野的“缴枪不杀”的喊声,吓得的几千名残兵败将举手投降。

在盘点的时候,聂凤智也得到了个意外收获——国民党第46军军长韩练成!就在他高兴的时候,华野司令官陈毅打来了电话,他正要跟上级报告这个好消息呢。

但是陈毅的电话却让他大吃一惊:“ 马上放掉韩练成,而且还要悄悄的放掉。”虽然十分不解,但也只能服从命令。

直到1956年,聂凤智中将出访东欧,途经兰州时,再一次见到了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的韩练成,才知晓原因:韩练成将军是我党潜伏在国民党的卧底,正是因为他临阵放弃指挥,才加快了,李仙洲集团的覆灭是有功之人。

聂凤智连忙赔罪:差点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识一家人;韩练成连忙摇手:得亏你们当时放的快,放的悄悄的,加上周总理和陈老总的保密工作做得好,不然我估计就要被蒋介石大卸八块了。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而聂凤智也临危受命,担任志愿军空军代司令员;美军在朝鲜战场上投入了大量新型战机,飞行员也多是参加过二次大战的王牌飞行员。

美军空军的战斗力可想而知,而志愿军当时的主战飞机就是米格9和米格15,不仅作战半径小,而且续航能力低,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飞行员,当时都是从东北老航校刚刚毕业的学员,平均飞行时间都没有超过几十个小时,有些人甚至都还没有过完所有的基础驾驶科目。志愿军空军和美军空军的战力悬殊之大可想而知。

在9月4日一次与美军空军的对撞,5比6的结果让很多将领都欣喜,但是,聂凤智不满意,怎么能够拼消耗呢?我国飞机本来就少,飞行员更是宝贵,美军飞机又多,有着丰富飞行经验的飞行员也多。这要是一对一,一对二的“换”,一点都不可靠。

聂凤智和参战部队一起开座谈会,诚恳的提出以部署为师,求得良策,达到打一仗进一步的目的。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聂凤智主动下令逼着志愿军空军天天参与战斗,战斗果然是磨砺空军的最好武器。

后来,面对艾森豪威尔组织的海陆空全面出击的进攻,先后出动机群123个,飞机上万架次疯狂轰炸扫射志愿军的阵地,桥梁,铁路等交通运输设施以及后方基地等的时候,聂凤智指挥志愿军空军先后升空4000余架次,以绝对的劣势,却一举将美军飞机反击出鸭绿江上空,保卫了朝鲜北部和中国东北边境的重要军事目标,顺利的将空中战线往南推,到了清川江上空一线,为抗美援朝地面志愿军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一个贫苦人家的瘦弱小子成长为开国中将,聂凤智中间付出了多少努力,没人能知道,他就像武侠小说里的主人公一样,每到一处,必定增长一个本领。学习如何打仗,学习军事理论知识,学习如何将军事理论知识运用到实战中,学习空军知识,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但凡是一项本领都足够生存了,他却掌握了这么多。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