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那些文人们之:临死前怀念华亭鹤唳的陆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6
魏晋南北朝的那些文人们之:

临死前怀念华亭鹤唳的陆机

西晋太安二年(303年)冬,一个清冷的早晨,陆机被一队人押送着走向刑场。他登上刑台,仰天长叹到:“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华亭的鹤鸣,我还能再听到吗)?华亭,是原来他和弟弟一起隐居生活学习的地方。随即陆机被杀,时年四十三岁。他的两个儿子及两个兄弟也相继遇害。史书上说,士卒民众都因陆机的冤死而痛哭流涕。这天昏黄的雾气在白天合拢在一起,大风吹断了树木,平地上下了一尺深的雪,议论的人都认为这些都表明陆机是冤枉的。

看到这个场景时,我又想起了秦朝曾权倾一时的宰相李斯。李斯临被杀前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我还想和你一起牵着黄狗,到蔡东门那儿去打野兔子呀。可这还能实现吗。)父子二人相对哭泣,随即被杀,并被灭了三族。人啊,总是到了不可挽回时才珍惜曾经的平淡生活,古往今来,这样的事例有多少啊!

李白在《行路难》一诗里写道:“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大意为:陆机如此雄才大略也无法自保,李斯以自己悲惨的结局为苦。陆机是否还能听见华亭住处的鹤唳?李斯是否还能在上蔡东门牵鹰打猎?(注:《史记》《李斯列传》中“鹰”为黄犬))

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出身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的第四个儿子,在文学史上与其弟陆云被合称为“二陆”。

陆机的家族可谓是吴国最高贵的家族了,他的家族有多强大呢?《世说新语》里说:东吴的皇帝孙皓问丞相陆凯说:你们一家在朝廷里有几个人啊?陆回答说: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孙皓夸赞说:盛哉!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陆家是多么繁荣强盛啊,有那么多身居高位的人。

陆机生于吴郡横山(今江苏昆山),籍贯为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史书上说,他身长七尺,声如洪钟。年少时有奇才,文章盖世,倾心儒家学术,非礼不动。

太康元年(280年),陆机二十岁时孙吴灭亡,他于是回到家乡,有十几年的时间,闭门勤学,不问政事。由于他的家人都在东吴位居将相,功勋卓著,他为东吴的灭亡感到惋惜,为东吴末帝孙皓抛弃祖业投降西晋感到愤慨。于是便写文章评论孙权得天下、孙皓亡天下的原因,又追述自己祖父、父亲的功业,于太康九年(288年)完成了《辨亡论》(分上、下两篇)。这说明陆机还是一个有政治眼光和见解的人。

太康十年(289年),陆机与弟弟陆云一同来到京师洛阳,初入洛阳时,二人志气高昂,自认为是江南名族,有些看不起中原人士。他们只拜访了当时的名士、太常张华。张华十分赏识陆机兄弟,他说:“伐吴之战,获得了两个俊士。”并把他们推荐给众人,这使得二陆名气大振。当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的说法(“三张”指那时名声很大的张载兄弟)。

元康二年(292年),陆机接连担任太子洗马、著作郎等职。他喜欢结交权贵门第,与外戚贾谧很亲近,成为当时达官贵人集聚的“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

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诛杀贾后并辅政后,陆机被请为相国司马伦的参军。因参与诛讨贾谧有功,赐爵关中侯,不久,司马伦将要篡位,任命他为中书郎。

永宁元年(301年),三王(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举兵讨伐,诛杀了篡位的司马伦,齐王司马冏认为陆机任中书之职,和司马伦关系密切,于是收捕陆机等九人交付廷尉治罪。此时全仰赖成都王司马颖、吴王司马晏一齐救援疏理,陆机才得以减免死刑,被流放到边地。恰巧又遇到了大赦,所以没有去。

陆机感谢成都王司马颖救过自己的恩德,又认为司马颖必定能使晋室兴隆,于是委身于他。司马颖让陆机参大将军军事,任平原内史,后世遂称其为“陆平原”。

太安二年(303年),任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军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却大败于七里涧,最终被人进谗言遇害,并被夷三族。

陆机当时被称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与潘岳同为西晋诗坛的代表,形成了“太康诗风”。南朝钟嵘的《诗品》里讲:“陆(陆机)才如海,潘(潘岳)才如江。”

据《晋书·陆机传》记载,陆机所作诗、赋、文章,共300多篇,今存诗107首,大多为乐府诗和拟古诗;文127篇(包括残篇)。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金涛声校点的《陆机集》。

两晋诗坛实际上是表现为一种承上启下的状态,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而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诗歌创作,有了发展变化,呈现出一种新的状态。他们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形成了所谓的“太康诗风”。为了加强诗歌铺陈排比的描写功能,他们将辞赋的句式用于诗歌,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们的诗歌中关于山水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大量增加,为谢灵运、谢朓等人的后来的山水诗创作起到了先导的作用。

陆机的《赴洛道中作》一诗是写赴洛阳途中所见的景物和自己的心情。诗中写到:“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顿辔倚高岩,侧听悲风响。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全诗借景抒情,曲折委婉,语句精炼而流畅,格调清丽凄清,形象鲜明,意蕴深远,韵味悠长。

后来葛洪著书,称赞陆机的文章说:“陆机的文章就像玄圃中积累的美玉,全都是夜光美玉,五条河喷吐流波,源泉却一样。他的文辞弘达美妙典雅周全,清新飘逸,也是一代的顶峰啊。”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篇》评论陆机的诗文说:“陆机才欲窥深,辞务索广,故思能入巧,而不制繁。”(陆机的文学才华出众,在文辞上力求广博,所以他的文思巧妙,但用词不能控制过分繁缛的毛病。)明朝张溥更是讲陆机是:“北海(孔融)以后,一人而已”。

陆机的《文赋》值得高度重视,它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的创作专论,标志着古人对文学理论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陆机结合自己的创作体验,对文学创作中的物、意、文三者的关系作了深入的考察,对文学创作中的酝酿、构思、技巧、感兴、灵感等一系列问题作了细致的论述,这些问题以前很少有人系统地论述过,陆机的这些观点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不但看到作品风格与作家个性有关,而且强调各种文体的风格特征,并一一具体阐明。“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翻译过来就是:“诗用以抒发感情,要辞采华美感情细腻;赋用以铺陈事物。要条理清晰,语言清朗;碑用以刻记功德,务必文质相当;诔用以哀悼死者,情调应该缠绵凄怆;铭用以记载功劳,要言简意深,温和顺畅;箴用以讽谏得失,要抑杨顿挫,文理清壮;颂用以歌功倾德,从容舒缓,繁采华彰;论用以评述是非功过,精辟缜密,语言流畅;奏对上陈叙事,平和透彻,得体适当;说明以论辨说理,奇诡诱人,辞彩有光;文体区分大致如此,共同要求禁止邪放。辞义畅达说理全面,但要切记不能冗长。”我们可以说,这里所讲的各种文体的特点,直到今天仍有其指导意义。

陆机还是位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中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法书真迹,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

《平复帖》凡九行,上有宋徽宗赵佶泥金题签和“宣和”、“政和”二印。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容只是陆机问候友人的平常手札。可惜距今已经一千七百多年,纸面损伤,有些字已分辩不出来了。

陆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在史学方面也有建树,著有《晋纪》四卷、《吴书》(未成)、《要览》、《洛阳记》一卷等。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陆机还著有《画论》,在绘画方面也有自己的见解。

陆机的身世让人无限感慨。一代才子壮志未酬,死于非命,实在令人惋惜。

陆机身后三百余年,大唐贞观年间,朝廷开修《晋书》,太宗皇帝李世民亲自为陆机写下史论“百代文宗,一人而已”,并高度肯定了他“廊庙蕴才,瑚琏标器”的政治才能。实事求是地讲,李世民的这个评价是高了些,但陆机也的确不是等闲之辈,只是在那个混乱不堪的时代里,他又能如何?

还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华亭》一诗写得好啊:“陆机西没洛阳城,吴国春风草又青。惆怅月中千岁鹤,夜来犹为唳华亭。”

鹤唳华亭成为遥远的历史回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