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的历史发展

年代,建城

第1个回答  2013-10-11
昌吉市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境内有山地、平原和沙漠,又有头屯河、三屯河两条河流流过,地理条件得天独厚。获益 于天山雪水滋育,这里绿洲连绵,土地肥沃,是宜牧宜耕的好地方,自古以来就有人类活动和居住。
在建县(1773年)以前的悠悠岁月里,昌吉之地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屡易其属。现根据有关史料,择要简介如下:
公元前140—87年(汉武帝在位时),天山北路相继建立了6 个小国家(史称山北6国),昌吉之地的北部属6国中的劫国,其余属6国中的单桓国。
公元前59年(汉宣帝神爵三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归汉,西域都护府设立。鄯善使者郑吉被封为安远侯,并护北道即车师后王庭及山北6国。昌吉之地初次届汉都护府管辖。当时,昌吉地处的 劫国有兵115人,户99,人口500;单桓国有兵4人,户117,人口 194。
公元76年(汉章帝建初元年),北匈奴归汉,经过离乱的昌吉之地二次属汉。
公元125年(汉安帝延光四年),班勇击败来犯的匈奴及车师军,汉与西域联系复通,昌吉之地第三次届汉都护府管辖。
公元220年(魏晋时),单桓等6国并入车师后部,其王受魏国封,昌吉之地属魏。
公元608年(隋炀帝大业四年),西突跃铁勒诸部共推契歌楞为莫贺可汗,昌吉之地属莫贺。
公元640年(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唐平定高昌曲氏王朝,以车师后王庭为庭州,辖4县。昌吉之地在4县内。
公元702年(唐武后长安二年),改庭州为北庭都护府,辖地内设张堡城守捉。《昌吉县乡土志》作者认为昌吉县城东的古城,即为张堡城守捉所在地遗址。
公元924年(后唐庄宗同光三年),辽太祖攻战浮屠城(后庭地),昌吉之地在其辖内,南宋时属别失八里。
公元1278年(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元朝庭“授尕鲁知金符,掌彰八里(昌吉)军站事”。这是见于史载的第一位有人名的昌吉官员。
公元1409年(明成祖永乐七年),马哈木被朗庭封为顺宁王。 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马哈木一部逐渐兼并其他各部,自立为汗。昌吉之地属其辖内的和硕特部。至明末又为准噶尔台吉游牧地。
公元1731年(清雍正九年),噶尔丹策零拥兵东犯,留台吉等守西路。昌吉之地在其控制下。
公元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农历一月,清政府军机大臣议奏 开发乌鲁木齐(包括昌吉)一带。三月,清政府发兵征讨准噶尔叛乱。六月,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昌吉之地逐渐安定。
公元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清政府开始在木垒至乌鲁木齐、昌吉一带屯田。农历八月,上渝准努三奏请,命黄廷桂照数拨兵 3000,驻昌吉等地。农历十月,乌鲁木齐、昌吉一带有屯田兵丁1万 数千入。为使屯田兵丁安心,清政府发令准予他们携带家口,并发 给路费。
公元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农历三月,清政府准安泰等奏:自乌鲁木齐至罗克伦(昌吉西郊)之间,择水土饶裕之地设立4个村庄,每庄屯兵800余名,委派游击、都司(均官名)各1员,进行管理。农历五月,军机大臣议奏同意杨应琚所请;于昌吉、罗克伦两 处各设巡检(官名)2员,管理粮饷等事务。所设官员归哈密兵备道管辖。
同年,昌吉、罗克伦等处有屯兵3500人。
公元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农历十月,由都司永海和革职总兵吴士胜等率兵督建昌吉城(即宁边城),次年农历八月竣工。
公元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农历十一月,旌额理等奏请将 罗克伦巡检移驻特纳格尔,归乌鲁木齐同知辖;将昌吉巡检移驻呼 图壁,归昌吉通判辖。军机大臣研究同意,并令改铸印记。
公元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农历七月,清政府吏部议准陕甘总督勒尔理奏:将迪化(乌鲁木齐)州知州改为直隶州知州;将宁边(昌吉)州同改为知县,作为州属。昌吉县建立。当时县上官员除 知县外,还有训导、典史各1员;驻防有左营兵,官员有游击1、守备1、干总2、把总4,有马兵474名、步兵475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