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理论─参与感让你的商品更值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3

很多朋友都知道我喜欢吃小龙虾。有一次,我没忍住馋,在网上订购了几盒朋友推荐的小龙虾虾球。我原本以为把它放在微波炉里热一下就行了,没想到,这家的小龙虾叫「啤酒麻辣小龙虾」,给出的建议吃法是:买一罐啤酒,把虾球加热后,再倒入啤酒,翻炒出锅。我照做后,不知道为什么,居然觉得特别好吃,味道「秒杀」全国各地的大酒店。

真的是因为这种小龙虾特别好吃吗?当然,这是基础。但是,我感觉背后其实还有一个行为经济学原理在起作用—鸡蛋理论。

二十世纪五○年代,某家食品公司发现自己的蛋糕粉一直卖得不好。研发人员不停地改进配方,消费者就是不买单。这个问题难倒了食品公司。最终,美国心理学家欧内斯特.迪希特(Ernest Dichter)发现,蛋糕粉滞销的真正原因是:这种预制蛋糕粉的配方配得太齐了,家庭主妇们失去了「亲手做」的感觉。于是,欧内斯特提出把蛋糕粉里的蛋黄去掉,这个想法被称为鸡蛋理论。虽然增加了烘焙难度,但是家庭主妇们觉得,这样做出来的蛋糕才算是自己「亲手做的」。蛋糕粉的销量因此获得了快速增长。

后来,一位叫珊卓拉・李(Sandra Lee)的美国食品推销明星根据鸡蛋理论,提出了「七三法则」。就是说,如果使用百分之七十的成品(比如蛋糕粉)和百分之三十的个人添加物(比如鸡蛋),就能用最少的劳动,把工业化的食品变成个性化的美食。

鸡蛋理论,其实源于消费者的一种行为特征:人们对一个物品付出的劳动或情感愈多,就愈容易高估该物品的价值。

有人还专门为这种高估自己劳动价值的行为做过实验。研究者找到一组折纸大师和两组非专业人士,要求他们按照复杂而详细的步骤折青蛙和纸鹤。折完后,请他们对作品估价。研究者发现,非专业人士对折纸大师的作品平均估价二十七美分,对自己创作的作品平均估价二十三美分,而对另一组非专业人士的作品平均估价只有五美分。也就是说,我们总觉得自己做的东西更值钱。

为什么会这样? 美国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利(Dan Ariely)认为,这是因为人们对某一事物付出的努力不仅给事物本身带来了变化,也改变了自己对这一事物的评价,付出的劳动愈多,产生的依恋就愈深。

这种现象,在宜家(IKEA)同样可以看到。人们热衷于购买宜家的半成品家具,回家自己组装。所以,鸡蛋理论也被很多人称为「宜家效应」。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运用鸡蛋理论呢? 下面介绍两个方法。

第一种,让用户有参与感。

谈到参与感,很多人立刻想到了小米公司。小米公司通过让早期用户参与它的手机操作系统MIUI 的功能和体验设计,获得了一批忠实的种子用户,让他们成为扩散的起点。这是一个经典案例。

另一个案例是苹果公司的iPad。苹果公司提供一项免费服务—雷射镌刻。消费者可以自己构思并创作一段文字,由苹果公司进行雷射镌刻后发货,增加消费者的参与感。

许多厂商,如一些鞋厂,也推出了订做鞋子的服务,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鞋带的粗细和颜色,还可以镶上美丽的水钻。还有一些拉面店、披萨店允许消费者自由选择食材与配料。

第二种,让用户付出劳动。

劳动比参与感要更重要一些。浙江有一个烘焙零售业的民营企业老板,开了几百家连锁店,他的店面里有一张巨大的操作台和一排椅子。这个老板说,顾客可以在这里动手制作蛋糕,然后再花钱买走自己的作品。据说这项DIY(自己动手制作)业务的毛利颇高,比店面卖成品蛋糕还要高。其实,如果没有操作台,还有更简单的方法,比如在蛋糕里放一卷奶油,让顾客自己在蛋糕上写「生日快乐」四个字等。

还有一些农家乐,让客人钓鱼,再把钓上来的鱼卖给客人。尽管价格比市场上贵很多,但是客人不但乐于付钱,还会觉得自己钓上来的鱼就是好吃。据说有些鱼塘甚至安排工作人员潜在水里,不断往客人的鱼钩上挂鱼。

鸡蛋理论
也叫「宜家效应」,是指人们在一件物品上投入的劳动或者情感愈多,就愈容易高估它的价值。运用这套理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第一,让用户有参与感,比如投票、选择、搭配等;第二,让用户付出劳动,把百分之三十的工作留给用户自己做,这个商品就能在用户心中价值倍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