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向孩子撒娇?小心,有些娇不能乱撒|育儿心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6

前天傍晚,我在小区附近遛完娃,夜色有点黑了,回家的时候,看到这样一幕:一个小男孩正依偎在一个妇女旁边哭,边哭边嚷“不要走,不让你走,不不要走……”,哭得那个伤心啊,让人听了都心疼。

育儿心理" img_height="450" img_width="800" data-src="//imgq7.q578.com/ef/0816/5e1def5acb305390.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妇女大概五六十的样子,坐在马路牙子上,脸色有点严肃,不知是在跟谁怄气还是啥,嘟囔着家乡话,但是旁边小男孩就一直搂着她的大腿,说“不让你走”。小男孩才四五岁,旁边没有其他人,哭得这样伤心也没人劝这个小孩,妇女就任由孩子在她身边哭、抽泣,不哄也不安慰。

别人的家事我们不便猜测,但是,我想,不管是哪个亲生父母,如果看到自己的孩子哭成这样,起码也会安慰安慰,不会让一个才四五岁的孩子情绪这么波动吧!

这一刻,我想到了大人对孩子的“撒娇”。

有些父母经常爱说:“妈妈(爸爸)这么好,你怎么忍心看我这么累呢?”或者说:“妈妈(爸爸)这么不容易,你怎么忍心看着我死呢?”小孩子听了难免叫嚷:“妈妈(爸爸)不要死”,还会伤心地哭起来。

育儿心理" img_height="667" img_width="1000" data-src="//imgq7.q578.com/ef/0816/66a15567364ae3ce.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这一幕,表面上看,是孩子在向父母撒娇,其实,是不成熟的父母在向孩子撒娇,让孩子承受。他们就爱看着这一幕,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经常有人说,“父母要多向孩子撒娇,可以拉近亲子距离、提升孩子的责任感”,其实这句话,并不全对,父母要注意了!

简单来说,父母对孩子,有些“撒娇”可以提倡,但有些“撒娇”坚决不能碰,一旦碰了,很容易给孩子造成焦虑,让他们失去安全感和幸福的能力。

可以提倡的“撒娇”都有哪些?比如,在打扫卫生之类的小事上“装装傻”,让孩子帮忙;再比如,把一些简单的问题交给孩子,让他帮忙思考;总之,要找那些孩子能做到的事来“撒娇”,同时,还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

育儿心理" img_height="667" img_width="1000" data-src="//imgq7.q578.com/ef/0816/982b506213453153.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相比之下,父母的另一类“撒娇”就很有害了,它既恐怖又隐秘。他们经常拿孩子做不到的事儿“撒娇”,向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也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动不动就吓唬呵斥孩子,给孩子造成终生难以修复的伤痛,关键是,这种伤痛还会遗传给下一代,形成恶性循环。

比如,孩子很小就开始照顾父母的感受、取悦他们:父母总是自吹自擂过往,孩子会捧场赞叹;当孩子夸奖父母之外的人,父母会受伤。

再比如,父母跟孩子撒娇的时候,因为无法像小孩子似的那种直接撒娇,就会以“管教”的名义、打着教育孩子的幌子,用管教将其合理化。他们经常威胁孩子说要“抛弃”他们,其实,是因为他们自己害怕被抛弃。

这种父母,用日本知名心理学家加藤谛三的话来说,就是“长不大的父母”。这种父母,把他们对孩子的依赖误认为是“爱”,但是这种有毒的、颠倒亲子角色的“爱”,会使孩子痛苦一生。

育儿心理" img_height="808" img_width="1234" data-src="//imgq7.q578.com/ef/0816/6f429548695a4245.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父母对孩子的不合适的“撒娇”,除了前面说的那种比较温和的情况,还有暴力的,比如,父母生气时希望孩子来哄他,父母经常骂孩子等。

比如,当这样的父母生气时,很可能是在跟孩子撒娇。母女之间,母亲做好饭后,就进了自己房间。她之所以进房间,是因为想跟女儿撒娇却无法撒,她在闹别扭。她希望女儿进她房间,问她一句“妈,你怎么了?”这时候,母亲就是在向女儿撒娇。

再比如,有些父母,总骂孩子“没用,没出息”,其实是他们自己幼稚,不敢直面现实,把幼小的孩子当发泄口,这是对孩子的一种精神暴力。

这种父母之所以“长不大”,根源在于,小时候缺爱或没有被爱过,长大后,这种求爱的欲望一直存在,但因为不能在成人 社会 获得,转而向孩子寻求。这种父母的内心存在冲突,自己无法解决,就把孩子牵扯进来。

育儿心理" img_height="265" img_width="400" data-src="//imgq7.q578.com/ef/0816/caebad8e0eb1433b.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被人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

其实,这部电影,不同人有不同解读,你可以说松子不懂得独立,总是从不同的男人那里求爱,导致最后总是求而不得,悲惨潦倒而死;你也可以说,松子运气不好,又有严重的讨好型人格,总是遇人不淑,不是遇到已婚渣男,就是遇到小混混,等等。

但其实,根本原因还是要从松子的原生家庭、生长环境里去寻找。表面看,松子出生在不错的家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跟正常的人没什么两样,但实际上,很多事情,外人是看不出来的,尤其是在一个家庭里发生的事。

育儿心理" img_height="355" img_width="641" data-src="//imgq7.q578.com/ef/0816/9a5aed0ca35b1492.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松子不明白,为什么她遇到的每个男人都要离开她?就像她不明白,为什么小时候总是得不到爸爸的爱?她越想抓住,就越会失去,终究造成凄惨一生。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 只有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 健康 成长,如果孩子从小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不停地要,就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比如,自卑感、焦虑、恋母(父)情结、无法自立、失去幸福的能力,等等。

小时候对于爱的基本需求没满足,长大后,他们会用各种方式寻求补偿性满足。比如,追求名望、金钱或权力、成功,但是很多时候即使成功了,也依然会有“明明衣食无忧,却还是焦虑,还是内心空虚”的感觉。

育儿心理" img_height="426" img_width="640" data-src="//imgq7.q578.com/ef/0816/217ac546ed1ff47d.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还有的人,如果金钱名望成功都追求不到,就会尝试从身边人寻求补偿性满足,但如果爱情也让他无望,那么,最后就只剩下孩子了。他们希望借助孩子解决自己内心所有的矛盾,他们不愿意自己面对问题,总是习惯性推卸责任,总是不甘心。

如果我们将来打算为人父母,或者已为人父母,但不巧的是,我们童年时就被这样伤害过,那么,我先给你个大大的拥抱,你能读到这里,说明你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思想上也会把它重视起来。

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伤害在我们这里停止。

首先,我们自己要意识到,意识到我们潜意识中的那些从小就没被满足的基本需求;然后,不再追根究底,不再顾影自怜,而是向前看,通过不断学习,用成熟的方式让自己走出童年的创伤,最后,跟孩子一起 健康 成长。

育儿心理" img_height="668" img_width="1000" data-src="//imgq7.q578.com/ef/0816/d211b1429dd1e107.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你可以跟孩子说:“孩子,这件事妈妈(爸爸)也是第一次,我们一起来克服,好吗?”

我们还可以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来完成自我实现。

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学会解决我们自身的内心冲突,重新认识自己的性格、关系和生活,学会更加成熟地做父母,不再把伤害传递下去。

请记住,我们无需继承原生家庭的伤,更不会再把它传递下去,我们完全有能力寻求改变,最终过好我们作为自己、作为父母的一生。


————

我是【妖妖的微笑】

新闻学硕士,自由撰稿人。

参考书目:

1、《长不大的父母》加藤谛三

2、《被嫌弃的松子》山田宗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