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文言文承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3

1. 文言文 而 的用法有时是承接,有时是并列,两者有何不同

不同:表示承接时,通常“而”的前后的动作存在时间的先后性 表示并列时,“而”前后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比较随意 但要求其前后词性质或是意思要有并列的关系。

比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这里的“而”都表示承接,日出了才会林霏开,云归了才会岩穴暝 判断时也可以把它当做因果关系来看,但是因果关系通常不会专门指时间 而是,而“而”表示顺承时关键点就在于有时间顺序上的先后。 再比如: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诸葛亮《出师表》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这里的“而”都表示并列的关系,并列的关系一般比较好判断。

相同:“而”都是连词。

2. :而:字古文中递进和承接怎么判断,我哟点搞不明白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3. 古文中“而”中表递进和承接怎么区分

递进和承接都是用“而”连接前后两个行为动作(动词)或者其他词,但“递进”中,两个动词缺一不可,性质相同,两者可分别完成。

但后者比前者程度更深;至于“承接”中,两个动词存在先后顺序,前面的行为动作是后面的行为动作的基础。具体分析如下1、递进。

可翻译为“并且”例如:《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反省自己,那么就可以明事理而且不会行差踏错了。

这里的“博学”和“日参省乎己”,是同样要做到的,两者首先是缺一不可,然后“日参省乎己”难度更高,因此是递进。“知明”、“行无过”是“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之后同时达到的效果,而且“行无过”的效果更好,程度更深,所以是递进。

再如:《三国志》——“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孙权能够据有江东,并且历经三世,是因为他占据了有利的地形(孙权的吴国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63373063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国险”,而且有老百姓的支持——“民附”,任用贤人。

显然,没有“国险”,整天被其他国家攻打,孙权会疲于应战,没有“民附”,整日后院起火,孙权也不可能坐稳江山,两者缺一不可,但“民附”比“国险”更重要,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这里的“而”表递进。

2、承接可翻译为“就,然后”。例如:学而时习之;余闻而后愈悲;从中可以看到,表递进的“而”是连接两个动词,另外要注意,后一个动词是在前一个动词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了之后(然后)/就要经常复习它;我听见了之后(然后),就觉得更加悲伤了。

没有学习这个基础,就不能有复习这个步骤;没有听见这一动作,就没有悲伤这个情绪。

4. 怎样辨别古文中“而”字表修饰和表承接的用法

1、“而”字表修饰的用法:“而”字表示修饰关系时,充当连接状语,相当于“地”的意思。

古文示例: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译文:我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地躺下了。

2、而”字表承接的用法:“而”字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才”的意思。

古文示例:

(1)宋·苏轼《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译文: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就有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

(2)先秦·佚名《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扩展资料

“而”字表修饰和表承接的用法时都是作为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和分句,此时可不翻译它的意思。除了表修饰和表承接关系,“而”字的其他连词用法: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特的蛇,(它有着)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

2、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先秦·荀况《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

先秦·荀况《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4、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

唐·杜牧《阿房宫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译文:久久站立,倚门远眺,盼望着皇帝来临。

5、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春秋鲁国·孔子《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是否可以(做成事)。

6、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

先秦·荀况《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译文:宝玉埋在深山,所以草木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

7、表示反问,语气强烈,相当于“难道”“岂”。

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译文: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