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管得越严,孩子越容易产生厌学情绪,适当放手反而更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5

文丨十月 育儿 小日记(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人所有,欢迎宝爸宝妈们转发分享)

雯雯妈妈是一名小学老师,平时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很重视,常常会辅导孩子功课到很晚,不过令雯雯妈妈觉得不满意的是自己如此大的付出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中游,甚至最近还出现了厌学反应。

“妈妈,你别逼我学习了,我不是学习的料,你放过我吧!”面对孩子的“自我放弃”,雯雯妈妈很是气恼“我这不是都为了你好吗?我付出这么多,你还学不好你到底对得起谁!”母女俩常常为学习的事而争吵,而雯雯也在这些争吵中变得越来越沉默,她在日记里写道“真希望自己大病一场,这样就不用去上学了!”

在电视剧《小欢喜》中,英子是一名尖子生,但是在妈妈的压力之下,英子最后选择逃学离家出走。在剧中,得了第二名的英子很开心地和妈妈分享,但是妈妈却一副“都考第二了,有什么可高兴的!”的态度,英子很沮丧。此后英子的厌学情绪越来越明显,成绩也一落千丈。

1.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当下父母们希望孩子成才的心情变得更加的迫切,家长们希望自己的教育付出能够有所回报,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得到更多的教育成效。于是父母对于孩子的分数尤为看重,给予了孩子过高的期望,设定了过高的目标。这让孩子喘不上气,面对学习只想要逃离。

2. 父母对孩子管教太严

很多父母坚信“严师出高徒”的教育理念,认为只有自己对孩子足够严格才能够让孩子有学习的积极性,否则孩子就会拖延懈怠浪费时光。父母的严格教育缓解了自身的教育压力,但是却把压力全都塞给了孩子。

3. 父母习惯打击式教育

当孩子努力学习换来的好成绩被父母的一句“这都是你的小聪明!”全盘否定后,孩子无法从中获得成就感。在父母的打击中,孩子的努力付出慢慢变成了得过且过,缺乏了本来的学习热情。

前几天在新密,一名10岁的小男孩离家出走了。父母发现孩子不见了非常的着急,在民警了解情况后得知孩子因为学习的事情和父母发生了争吵,一气之下孩子才选择离家出走的。当天还下起了雨,孩子在外面淋着雨无处可去,最后被民警发现后,男孩才得以回家。

1. 什么是德西效应

在心理学上有这样一种心理效应,当人们对于个体施加过多的刺激后,个体并没有如人们预想的那般受到积极影响,反而出现了内畜力减弱甚至消失的反应,个体变得更加消极对待,变得缺乏自主性 。由此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希望个体某种行为有持续性,就不要给予过多的外界干扰,这就是20世纪70代发现的德西效应。

2. 父母管得过严,德西效应开始显现

当父母给予孩子过于严格的教育引导时,就相当于对孩子施加了一个过多的干预刺激。这些刺激让孩子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变得非常的被动。在面对父母的教育要求时,孩子表现出了过分抵触的情绪表达。

3. 受到德西效应影响,严格管教的后果很糟糕

显然,当孩子的主动性受到抑制后,父母的管教就成了非常消极的教育方式。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的叛逆、逆反。孩子对于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过重的心理负担让孩子只想要躲避和逃离。

看得出来,德西效应在教育上的启示是父母过激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过于频繁的干扰反而妨碍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

1. 注重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

孩子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孩子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注重兴趣培养的父母更加能够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为了自己而学,而不是为了让父母开心,或者是让父母满意。蒙台梭利认为,任何教育都应该以遵循孩子的自然发展为基础。显然,注重兴趣发展便迎合了这样的教育理念。

2.为孩子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合理的目标会让孩子更加容易实现,进而从中获得成就感。适当的学习目标会让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得以保持,这比强势地寄托期望更加有效。激励对于孩子的行为影响较为深刻,也更加持久。

3.适当地对孩子的成绩给予肯定

父母的肯定会让孩子学习的正面刺激得到强化,当父母的关注点从孩子的学习成绩转移到学习的努力程度后,孩子所得到的正面激励也会更为受用。懂得赞美孩子的父母更加能够看到孩子身上潜力的激发。

父母们渴望孩子成才是正常的,但是过高的期望值或者过于严格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成了孩子学习的阻碍。过于焦虑的父母反而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大家对于德西效应在教育上的影响有哪些看法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