槎城的记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自南齐永明元年(483年)建立河源县以来,城池多次兴废。据旧《县志》记载:自建县始至元朝末年以上城为城。是用土坯垒起的泥石城。元末屡遭兵燹,城墙尽坏。明洪武二年(1368年)县丞钟镒,于中下郭间滨江地建筑下城,以避盗扰。城周429丈,墙高1.2丈。弘治五年(1492年),佥事袁庆祥增修城崇3尺,增高为1.5丈。城周扩大为450丈,北东南为门,上有鼓楼,池深7尺。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盗入县库,佥士龙瑛城崇3尺。由于下城面临滨江,地势低洼,常遭水患。隆庆五年(1571年)农历五月初一日,河水一日夜忽涨3丈,城遭水破,居民被浸死百余人。水后又病死百余人,是时兵备副史王化从,邑绅李学颜等议复古城,当地乡申180多人捐款资助重建上城(古城),县令林大甫鸠工先筑四门城楼及北坦100余丈。万历六年(1578年),县令曾守愚续建城周700丈,高1.4丈。万历十年(1582年)水患严重,县令汤民仰始与居民迁入新城(上城),从此,两城并峙,其在东江边地形低,谓之下城,又称旧城,其在西边的地形高为上城,亦称新城,其实新城是最古之城基。
清乾隆七年(1752年)5月,知县陈张翼与绅士乡议,改东门城楼,创建下城西门为鼓楼,并建下城东门,城楼改名东门,修筑上城东门至下城鼓楼道路、桥梁、堤岸、双城一气贯通。以上城为堂粤,下城为门户,两城并治,统称为“槎城”。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飞机轰炸河源城。1938年7月28日,河源县府被日机炸毁,县府迁往下城崇报寺作临时办公地址。1940年秋,为方便城内居民在日机空袭时疏散,拆毁上城城墙和五座城门,解放后修成环城路,而现在的上城环城路,则系原上城的城墙旧基。下城城墙、城门楼毁于何时未明。今下城的公园路至中山路至八号码头,是下城的城墙旧基。
1988年撤销河源县,成立河源市,源城成为市机关驻地,城区面积不断扩大。本地人习惯称新丰江南、石峡北之城区为老城区,称新丰江北、仙塘南之城区为新城区,称石峡南至埔前镇与博罗县界地段为工业开发区。
老城区的主要街道有大桥路、长塘路、化龙路、人民路、太平街、公园西路、南门路、河源大道南等。贸易中心在太平街。
新城区原来是东埔镇的一片农田和荒坡,没有街道。建市以后,随着市级行政中心的建设,几百栋商住楼、办公楼、厂房按照规划在这片土地上崛起。目前基本建成的大道主要有河源大道、建设大道、沿江路、兴源路、文明路、红星路、长安街等。火车站和公共汽车站、口岸机构等设在河源大道北段。
2010年11月在河源城区举行了世客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