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明灯到热气球的感受150

从孔明灯到热气球的感受150

第1个回答  2016-03-25
“孔明灯”俗称“天灯”。“放天灯”是天水境内特殊的民俗文化活动,广泛流行于甘谷、麦积等县、区的农村,每年多在元宵节前后施放。
所谓“天灯”,就是用细铁丝做成的直径50-60厘米圆形底圈,圈上粘糊高约1米的纸筒,顶部糊成等边三角形柱体,周围及顶部封严,下口开,底部横绷铁丝,中心做圆框架,将卷好的纸柱数根蘸饱食用植物油后置框内。放飞时,架起“天灯”,下边(离灯稍远)烧油纸,待油烟充满灯内空间,对等产生向上的推力后,放开灯体,让其向上升腾。升起后,借助小圆框内燃烧的油纸产生热力,使“天灯”随风飘游于空中,直至油尽灯落。在我的印象中,给“天灯”充热气的过程中,随着热气的逐渐充盈,“天灯”便会晃动起来,频频向上冲动,此时须有两个人压住天灯顶部,不让它轻易冲起来。当觉得热气完全充满后,压灯的人同时松手,天灯便腾空而去,飘摇直入太空。观天灯的人同时雀跃欢呼,庆贺放飞成功(也有因技术问题放不起来或半途自燃的情况)。儿时的我,常常仰起头盯着徐徐远离视线的天灯,直到脖子酸疼,眼睛再也捕捉不到亮点为止。心里常想,天灯将要落到何处?结果会怎样?民间认为,天灯在油纸燃尽后,坠落到荒郊野外,算是“善始善终”;如果落到谁家院落,就不吉利,会对这户人家带来灾祸。所以人人都希望天灯不要落到自家院里。
民间叫做天灯的,其实就是三国时期由诸葛亮发明的“孔明灯”(古时也称“飏灯”,因能飘飞于空中,故名“飏灯”)。记载中的“孔明灯”的构造,形制与我见过的天灯一模一样,只是大小有些差异。最早的“孔明灯”,高度可达12米,而天水地方所放的天灯,多在3米左右。
三国鼎立时期的天水,处于魏蜀交界之要冲,是蜀吴联盟抗魏总战略西线主战场,是扼中原、通西南、达西北的咽喉。诸葛亮六出祁山(史称五出)、姜维九伐中原,其战略争夺重点均在天水。《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描写,突出地显示了天水在三国时期的战略地位,也展现了天水在三国时期的地理风貌和民俗民情。著名的智取三城、计收姜维、痛失街亭、设计空城、泪斩马谡、陇上刈麦、帐合中计木门道、木牛流马运粮、上方谷火烧司马懿、姜维大战铁笼山等故事,皆发生在天水境内。因此,诸葛亮在天水的影响,真是深入人心;诸葛亮在军事上的发明创造,在天水更是家喻户晓。
诸葛亮发明的“孔明灯”,据说是用来探测敌情,指挥和调动部队用的。其实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热气球。中国人发明热气球要比法国的蒙哥尔费兄弟发明热气球大约要早1500年左右。诸葛亮发明的“孔明灯”,无疑是世界上最早的热气球。可以肯定,“孔明灯”的使用,最早是在天水境内。正因为如此,天水地域才承传有放“孔明灯”的习俗,而且经久不衰。
但是,蒙哥尔费发明的热气球是真正意义上的热气球。1873年6月5日,蒙哥尔费兄弟在经过多次试验后,终于在此日进行了热气球的升空表演,揭开了近代以来热气球发明史上新的一页。2003年9月,美国探险家戴维独自乘坐一个老式无篷柳条筐的热气球成功飞越大西洋,从而成为世界上乘坐热气球飞越大西洋的第一人。
现代,各种先进的飞行器不断出现,气球似乎无用武之地了。其实不然。在科学研究方面,气球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气球飞行速度虽然不如卫星,却比飞机高得多,一般可达40-50公里。由于高空气球造价低廉,组织飞行方便,实验周期短,因此越来越受到科学工作者的青睐,并被广泛应用于高能天气物力、宇宙线、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地面遥感、高空物理、生理、微重力实验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也被大量应用于外层空间宇宙设备的预研和试飞等方面。气球自20世纪40年代在军事上大量神威,在60年代全面进入军事领域后,已日益显示出非凡的威力。这不正说明诸葛亮发明“孔明灯”的历史意义与历史价值吗?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