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国防生——军官新生代 一年的革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1-27
一年的革命—重庆通信学院培训“4+1”学员纪实

短短1年(在校时间10个月),要让地方大学毕业生完成初级指挥院校主要军事课程的学习任务,实现由地方大学生向军校学员、由学员向军官的转变,这是一道摆在相关军事院校面前的难题。

思想教育——喜欢上自己选择的

2003年9月1日,105名身穿白、绿、蓝军装的学员从全军各部队赶来重庆通信学院报到,这是该学院首批“4+1”学员。面对只有各大单位传来的简单花名册,队长、政委集中一周时间与每名学员谈话,并进行问卷调查,基本弄清了学员的入伍动机、家庭情况、个人简历等。他们发现一些学员缺乏对部队的了解,有的甚至自称部队“打工族”,存有临时观念和雇佣思想。

学院领导亲自授课,并组织他们徒步行军20多公里,参观白公馆、渣滓洞,接受红岩精神的洗礼。从“4+1”培训队组建就担任政委的陈恩库仍然记得2004年寒假结束学员返校后的情形:不少人思想波动,上课不用心。原来寒假期间他们与在地方工作的大学同学交流时,感到业余生活没有别人潇洒自由,有的人就产生了混日子念头。

绝不能让一个假期*一个学期,学员队在加大管理力度的同时,着手开展了“军人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开座谈会、看教育片、听老干部做报告、体会交流、演讲比赛等一系列的“组合拳”,终于把洪水般的消极情绪制止住。

学院政治部主任告诉记者,学员们年纪在22岁左右,思想活跃有主见。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就不能操之过急,应该突出军魂意识、军人意识、奉献意识的培养,帮助其实现转变。

从严管理—— 融入军人式生活

来到严格统一管理的军校,“4+1”学员难免水土不服。出操、内务、点名、条令条例等成为生活“主旋律”,到处有规定、纪律的约束,这对“4+1”学员来说,无疑是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他们的成长既需要严格的要求,也需要宽容的目光。”队长谢会祥把他们看作有较高素质的“新兵”,他对笔者说,要允许学员犯错误,给他们一个转变适应期。毕竟把缺点和错误暴露解决在学校总比在部队好。

生长干部学员有四年时间培养作风养成,而“4+1”学员要用一年来完成。为去掉他们身上的“毛毛刺”,学员队在抓每日制度落实、规范各种秩序的同时,梳理了开学报到、季节变化、野外训练、复习考试、节假休息等7个重点环节,全面抓点滴养成,培养扎实过硬的作风。

训练部部长说,管理工作不仅要把“4+1”学员管好,还要让学员学习部队管理的原则、程序和方法。考虑到“4+1”学员对部队编制体制和运行机制知之甚少,学员设立了模拟连和模拟团机关。学员轮流模拟担任团机关的参谋、干事和连主官,在学习、训练和工作中,体验角色分工。

科学施训——打牢军事专业基础

“4+1”学员的知识面宽、文化基础好、接受能力强,但军事素养就显得较弱。一次开学不久,组织体能测试,结果让人眉头紧锁——5000米测试只有几个艰难及格,其他项目也是惨不忍睹。队干部喊响了“苦练”的口号,50个俯卧撑、50个仰卧起坐、50个引体向上,成为每天的“规定动作”。

尹海亮,一位从清华大学电子信息专业毕业的“80后”,鼻梁上架着黑边眼镜, 1个俯卧撑都做不下来。每天练完回宿舍尹海亮也没闲着,坐在小方凳上,一手拿本书看,一手举哑铃练,累了就换下手。苦练加巧练,效果凸现。毕业考核俯卧撑45个顺利达标。加上门门功课在90分以上,尹海亮成为名副其实的“文武双全”。

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组织教学训练,把教知识、练技能与教作风、练养成结合起来。增加了心理行为训练,组织飞越断桥、翻越电网、空中背摔等,磨胆砺志。“娇娇女”卫梦洁来自单亲家庭,来学院报到时带了半箱的化妆品、美容杂志。没想到半年后的一次战术课上,就是这个“爱美”的卫梦洁,自告奋勇第一个趴在泥泞的战术坑里作示范。当她带着一身泥水,顺利从铁丝网下爬出来时,同学们送去了最热烈的掌声。而今已是某通信装备技术大队中尉军官的卫梦洁告诉笔者:军校一年,让自己懂得了什么才是军人的美。

学院院长告诉笔者,为把“4+1”学员培养成部队用得上、受欢迎的复合型通信人才,学院确立了“指挥员+教练员+技术员”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适应任职培训要求的教学模式。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曾经让他们迷茫,岗位能力的欠缺让他们奋起直追,官兵一起摸爬滚打让他们体会到战友情深,成长的迅速让大家刮目相看—— 军官新秀开始登场

“一步到位”的想法太矫情

回想起几年前到武警内蒙古总队报到时的情景,复旦大学毕业的国防生王云峰觉得当时的自己太不成熟:“在报到时,我还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大学毕业,学的又是抢手的新闻专业,在整个总队属于‘稀缺型’人才,领导对我应该会特殊安排。”

历任排长、副指导员一年多时间,现在选调机关工作,王云峰的感触颇多:“还好我是从基层一步步干起来的,这样很踏实。原先那种‘一步到位’的想法太矫情了,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了。”

同为重点大学毕业的李千也曾陷入过同样的误区而不能自拔。在船艇上短暂的新鲜体验过后,对自己未来的忧虑与日俱增,于是他着急了:“能干的活不让干,却要干不会干的活,我该怎么办?前途在哪里?”

“好不容易考取大学,下到基层部队难道不后悔?”这样的问题一直在李千的大脑中转,尽管他口头的答案是“无论面对怎样的现实落差也不抛弃军营理想”,但内心一直在挣扎。

学校选培办主任给他发短信说:“基层是基础,振作起来重新开始,相信没什么能难倒你的。自己选择的路,要坚信没有走错。”

李千若有所思,慢慢地开始接受和习惯基层部队,尝试着融入战士们的生活。“下船舱与战士一起擦拭机器,围着高山海岛带着几个兵跑五公里,拉着老兵面朝大海胡吹乱侃,那是我寂寞时常做的事情。”

变黑了,长壮了,现在的李千不想走了。

“牛人”也是从零开始

作为国防生中的“牛人”,覃文强曾向媒体坦陈自己的尴尬经历:起初军事素质差,400米障碍过不去,攀绳网恐高,爬上去下不来,大家就索性把他晾在网上都去吃饭;刚当排长不会管,个别老兵还故意出难题,心情苦闷;到机关当参谋,参谋业务和协调上下关系的能力不过关,只好边干边恶补,压力大。

“我是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官兵在各方面对我的期望值都非常高。实际上我在军营这所大学里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覃文强毫不讳言。

“牛人”也是从零开始,从一名新兵开始,在排长、副连长、机关参谋等岗位锻炼成长,覃文强终于“破茧成蝶”。2007年3月,23岁的覃文强被破格提拔为全集团军最年轻的连长。他和该部不断涌现的优秀大学生官兵一起,用实力征服了最初的不信任和偏见。

今年年初,覃文强所在部队开赴江西抗冰救灾。不但他带领的连队再次表现突出立功受奖,覃文强还荣立个人二等功,而这已是他入伍来的第二枚军功章。

谈到军旅的下一步,覃文强早已经抛弃了刚入伍时“专业不对口白学了大学四年”的想法。“我能感觉到上下官兵对我个人、对我们国防生的期待,那我就必须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我希望在军事上个人素质更强,我的连队能称雄战场。”

渐入佳境的国防生培养工作

在驻粤某基层部队的政委何寒看来,新型军事人才,除了政治素质,首先看文化,然后看管理,军事素质基于文化素质。国防生恰恰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质这一要件,具备了被锻造成优质钢材的潜力和后劲。

据统计,近三年来,被分配到该部的基层军官中,国防生已占到三分之一强,他们在经过一段探索磨合期后,很快在各自岗位崭露头角。

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物理系的国防生周平华,先后经过排长、副指导员、组织干事、宣传干事等各个岗位的锻炼,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积极参与部队军事、政治工作创新,去年,由他担纲创作的《神圣使命》部队政治工作三维动画片获得全军动漫制作大赛一等奖。

部队的磨合期和适应期顺利度过后,国防生很快就进入成长进步的快车道。特别是他们在校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的现代化军队里完全有用武之地。

对此,广州军区选培办主任张穗云认为:“所谓的岗位好坏只是相对的,真正人才到哪都吃香。所谓的专业对口只能到部队特殊的实践工作中去检验。部队岗位与地方大学专业不可能雷同,即使专业和岗位对口,那也需要紧扣我军实际重新学习提高。实际上不论部队还是地方,发展轨迹与所学专业相一致的很少。”

“事实上,我军的国防生培养工作已渐入佳境。如今,我军国防生的培养质量、选培制度越来越走向完善提高。” 张穗云对国防生培养制度充满信心,“尽管国防生与部队单位的双向适应还有个磨合期,但他们作为新生事物是这个时代的骄子,我军的现代化建设因为国防生的加入将毫无疑问的更加精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