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4-05-04
1. “三教九流”这个成语,广泛地描述了古代中国的宗教和学术流派,同时也用来指代社会中不同地位和职业的等级划分。在古代白话文学里,这个表达有时带有贬义色彩。
2. 在汉朝时期,“三教”这一概念逐渐形成,儒家、道家、阴阳家的教育内容被统称为三教。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三教的含义通常变为指代儒教、道教和佛教。
3. “九流”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指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九大学术流派。
4. 关于“九流”的细分,存在不同的说法,通常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每个分类都有不同的版本,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各行各业的看法和地位的划分。
5. “上九流”通常包括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夫、工匠、商人等。
6. “中九流”涉及的范围包括举子、医生、相命师、画家、书生、琴棋手、僧侣、道士、尼姑等职业。
7. “下九流”则包含了一些地位较低的职业,如师爷、衙差、秤匠、媒婆、跑腿的、巫师、娼妓等。
8. “三教九流”这个成语最初并没有贬义,但从唐代开始,随着对“九流”“异端”的负面评价,以及佛教、道教迷信的增加,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形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带有了贬义色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