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光中的常态与变态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七十年间,中文的变化极大。【明明可以说“五四以来70年,非要添油加醋累赘分段”】 一方面,优秀的作家与学者笔下的白话文愈写愈成熟,无论表情达意或是分析事理,都能运用自如。【明明可以说“一则,作家笔者的白话文日渐成熟,表意叙述皆能自如”,非要加上“与”、“无论”、“或是”之类的无用词语】 另一方面,道地的中文,包括文言文与民间文学的白话文,和我们的关系日渐生疏,【明明可以说“二则,地道的中文和我们的关系日渐生疏”,非得像西方人那样中间插入补充性定语,中文字来不是文言文就是白话文,这不是废话吗】而英文的影响,无论来自直接的学习或是间接的潜移默化,则日渐显著,因此一般人笔下的白话文,西化的病态日渐严重。 例如中文字来是说「因此」,现在不少人却爱说「基于这个原因」;本来是说「问题很多」,现在不少人却爱说「有很多问题存在」。对于这种化简为繁、以拙代巧的趋势,有心人如果不及时提出警告,我们的中文势必越变越差,而道地中文原有的那种美德,那种简洁而又灵活的语文生态,也必将面目全非。 【明明可以说“中文原来的灵性美必将面目全非”,非得化简为繁、以拙代巧】
告诉我英语英式音标的注意点!如:V 上下牙齿要住嘴唇拜托啦
余光中散文集:《左手的掌纹》
许多读者通过《乡愁》这枚小小的邮票认识了诗人余光中,也在吟咏余光中的诗歌中长大。有趣的是,余光中是戴着诗人的桂冠步入文坛的,但他写得最多的却是散文。余光中自己说:“我写散文,比写诗几乎晚了十年。当初动笔,不过当作‘诗余’,原来无心插柳,后来竟自成阴,似乎赢得更多读者。”新近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左手的掌纹》,集余先生数十年散文创作之功,由他“钦定”出版,也足证明余先生所言不虚了。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是余光中的散文名篇,用来形容他的创作也颇合适。从他在紫金山下写下第一首诗算起,先后长达五十余年,差不多像铁轨一样长了。在长达五十年中,他从大陆到台湾香港,不仅成为台湾有名的教授学者,还是蜚声海内外的诗人散文家和翻译家,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先后创作诗歌九百余首,散文近二百篇,内容包括散文、随笔、小品、杂文等。为了读者阅读的方便,编者分类编选,分蒲公英的岁月、开卷如开芝麻门、凭一张地图、幽默的境界、日不落家、落日故人情和自豪与自幸等七辑,函盖了余光中五十年散文创作各个时期的代表作,论入选作品写作时间的跨度之长,近作与新作的数量之多,本书可谓迄今为止大陆所出“余选”之最。余光中先生对这个选本也十分满意,他在序言中说:“这本〈左手的掌纹〉所选的作品五十多篇,有短到数百言的小品,也有长逾万言的钜制;有纯粹的抒情文,有夹叙夹议的杂文,有自己出书的序文,还有不折不扣的论文。无论篇幅与文体都不拘一格,可谓最广义的一部文选了。”这些散文或记海外见闻,或写读书杂感,或写域外游踪,或写人情世故,或抒思乡怀人之情,内容广泛,不拘一格,编选者从余光中散文创作的整体性和多样性出发,整体勾勒出这位活跃在当代世界华文之林中的文学巨擘,从浪迹天涯到誉满中外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集中展示了余光中散文创作的多方面的艺术才华。这些散文随笔,叙事抒情议论自成一家, *** 奔放,叙事精当,思路开阔,人情练达,知识渊博,读来美不胜收,在当代作家中,像余光中这样“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又卓有成就的作家并不多见,无怪连散文巨擘梁实秋先生对此都十分推崇,称之为“一时无两”。 余光中先生出生在南京,在南京度过了他难忘的童年时代,是个货真价实的“南京小罗卜”,当年在石头城白墙红瓦的小楼上,每当夕阳西下,面对紫金山美丽的夕照,一颗少年的诗心便随之跳动,他的第一首诗作“就是对着那一脊起伏的山影写的”。不论身在何处,这位金陵子弟江湖客最牵挂的依旧是他的故土南京。一年前,他曾向江苏文艺出版社表示了希望在故乡出版一部作品的愿望,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他兴奋地说:“十多年来我的书在大陆各省出版,但是在江苏,这还是第一次,尤其还是在接生我的南京,更是倍加快慰。”但是最快慰的却是广大的读者,因为在这部作品中,余光中把他最好的作品都奉献出来了。余先生自己戏称诗歌是他的右手,散文是他的左手,对他的右手我们都已熟悉,现在让我们好好欣赏余先生的左手,看看他左手的掌纹。
内容:散文集《左手的掌纹》,集余先生数十年散文创作之功,由他“钦定”出版,也足证明余先生所言不虚了。本书是从余光中全部散文创作中“精选”出来的。它囊括了作者五十年间散文创作各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从最早发表的《猛虎与蔷薇》、《石城之行》,到近期问世的《萤火山庄》、《金陵子弟江湖客》。论入选作品写作时间的跨度之长,近作与新作的数量之多,本书恐怕当属迄今为止大陆所出“余选”之最。
钟爱一生 忠贞不渝 千里婵娟 卿卿我我
如胶似漆 爱情、相守、欺骗、背叛、脆弱、守护,相濡以沫,
执子之手,与子携老。
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海枯石烂,天荒地老,比翼双飞,喜结连理
至死不渝,情深似海,甜言蜜语,千言万语,海誓山盟,相亲相爱,
花好月圆,心心相印,两情相悦,一见钟情,心有灵犀,天荒地老,青梅竹马,百年好合
耳鬓厮磨,打情骂俏,长相厮守
浓情蜜意、一心一意、郎情妾意、深情厚意、真情实意、风情月意
厚貌深情、眉目传情、一见钟情、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暧昧之情、睹物伤情、触景生情、不近人情、冷酷无情
一厢情愿、心甘情愿 甘棠之爱 白头相守
含情脉脉、伉俪情深 情意绵绵 魂牵梦萦
人们一方面把婚姻和爱情混为一谈,另一方面又把爱情和幸福混为一谈。但二者之间毫无共同之处。这就是在爱情相当缺乏的情况下,依然存在幸福婚
姻的原因所在。
——[法国] 阿贝尔·加缪
爱情的特性既使我们更怀疑,又使我们更轻信。与对其他的人的态度相
比,我们更容易怀疑自己的恋人,但也更容易相信她的表白。
——[法国] 马塞尔·普鲁斯特
在特定的环境下,女人可以忍受男人但论他对其他女子的恋情,但整个谈
论的重点必须放在爱情上,而不是放在爱情的物件上。
——[奥地利] 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
爱情就像财富,有赖于命运之轮,它始终处于剧烈的上下颠簸之中。
——[英国] 范布勒
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泰戈尔
在一个人一生的所有行为中,他的婚姻与别人最为无关;但在我们一生的
所有行为中,它偏偏受到最多的干涉。
——[英国] 约翰·塞尔登
°
不朽之盛事
①书写了给人读,人读了书又写书,写了书再给更多的人读。文化就是这么传承的,也是这么发展的。一个民族文化的繁荣,靠的是包括写书在内的这样一些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中国最早的书,是刻在兽骨上的,后来是竹简,再后来是刻板、活字印成的纸书,如今是电脑页面,是数字化的书。
②花开花谢,往来古今,许多写书的人不在了,而他的书仍在,仍有人在读。许多写书的人和读书的人并不相遇,但他们的心仍跨越时空地在交流。读书之时,心如止水。仿佛两个人在空灵寂静的屋子里促膝交谈,彼此之间的呼吸也能听得清清楚楚。阅读能够使人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读书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使人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读书不仅在于长知识,还有比长知识更为重要的,我以为是在学做人。人写书不是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当然传授知识是很重要的。事实上,所有的写书人都是在写自己。“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是辨证的。我们读书,读到了最后,就是读人。任何一个写书人,归根结蒂,写到了最后,莫不是总写进了自己的抱负、胸襟和情怀。他总是有所寄托,不然,他为何要写书?
④正是因此,我们读《离骚》读出了屈原,读《史记》读出了司马迁,读《岳阳楼记》读出了范仲淹,读《阿Q正传》、读《狂人日记》、读《孔乙己》、读《祝福》读出了鲁迅。我们读屈原、读司马迁、读范仲淹、读鲁迅,读出了世道人心,读出了悲天悯人,读出了光明正大。在中国的文学理念中,从来都把书和人联络起来讲,什么叫“文如其人”,什么叫“道德文章”,都是讲:书即人,人即书。
⑤这是否有些绝对了?也许有那么一点。的确存在一种文字和人品不相符甚而相背谬的书,那是一些假人写的假书。我们此时讲的,已将这些排除在外了。我们认定读书不可读欺世盗名的书,做人要做光明磊落之人。
⑥我们坚持这样的信念:读书除了长知识,更是要学做人。这对写书人和读书人来说,都是“不朽之盛事”。 (选文有改动)
1.(2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3分)对于文中画线句子你是如何理解的?
3.(3分)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3分)作者说读书人能和写书人跨越时空进行交流,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曾与哪位写书人进行过心灵的交流,获得了什么有益的启示。(文中涉及到的作品除外)
答案:
1.(2分)读书除了长知识,更是要学做人
2.(3分)读书使人在有限的生命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更广博的知识
3.(3分)举例论证 论证了书即人,人即书的道理
4.(共3分)(3分)读书经历具体,感受深刻,表述清楚
(2分)读书经历较具体,感受较深刻,表述较清楚
(1分)读书经历不具体,感受不深刻,表述不够清楚
余光中文集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选免费下载:
初识余光中,则是他感人肺腑的《乡愁》,知是一个诗人,一个饱满浓浓情意的游子,渴望越过那湾浅浅的海湾。在识余光中,是那意味深长的《听听那冷雨》,冷雨顺着夏门街的幽幽巷子,一直淋漓到我的内心。
也正是那一季又一季的冷雨,敲打着那巷底绵绵思绪。他的心底苔藓有多厚?我不知,但厦门街的雨巷他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那狭长的巷子延伸,似乎不是从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可前尘隔海,只剩有再听听那冷雨,我想,不尽的冷雨淋透了一个游子的赤子之心。他是江南人,从金陵年少到川娃,再渡海,印证了那个年代的风波。
辗转五十年,半个世纪,才回到他朝思暮想的地方,可年幼的记忆却迷失于现代,朦胧中却见沧桑钜变,从黑发少年到白发老者,不知要经历多少岁月的滑落,多少流水的印刻。那天,他怀着虔诚的心,一步又一步,一阶又一阶,登上中山陵,他感慨不已,他也只能感叹。“到乡翻似烂柯人”,更何况多少年来,萦绕在心头的记忆,虽然近在眼前,却似隔着前,却似隔着千水万水。想起他的诗,《与水草拔河》,他哪是在水草拔河,那分明是自己。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小时候,
责任是一张暖暖的小床。
我在里头,
父母在外头;
长大后,
责任是一块黑板,
我在下头,
老师在上头;
后来呀,
责任是一张暖暖的小床,
我在外头,
儿女在里头。
文学馆坐落在设计别致的园林中充满著浓郁的文学艺术气氛。
在绿树掩映的音乐园林中安放著十三尊,由国内一流美术雕塑
家创作的或铸铜、或钢铁、或汉白玉的作家雕塑,形态各异而传神
。
文学馆门口要放一个影壁,追求民族风格。不过不是砖的,不
是木头的,是石头的,而且是一块完整的大石头。这,就有了气派
。想想,一整块,天然的造型,浑然一体,直接墩在地上,五十吨
重!何等的凝重,何等的庄严……
“这位就是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巴金老先生。”老师为我们
耐心的讲解著。巴金先生的兴趣就非常广泛。他常常随父亲去戏院
看戏,在父亲的引导下懂得了京剧、川剧。他还喜欢集邮、下象棋
、看电影、听音乐、旅游等等。当然最喜欢的还是读书。
当听到巴金先生的名字是,我心头不禁微微一震,是什么时候
听到那名字的?哦,那是很久很久以前了。我的思绪又被带到回忆
之中。
在我小的时候我非常不喜欢读书。妈妈叫我多看看书,涨涨知
识时。我总是皱着眉,摇摇头说:“读书闷死了,没有意思”我认
为读书是世界上最无聊的事。但妈妈每天都强迫我读三十分钟的书
,每次我都看一会儿书,看一眼时间。唉,看书就像吃药一样难受
。当然,作文也写得不怎么样。但一次,妈妈拿着一本巴金先生的
《春》走过来,把书放到我的书桌上,对我说:“你看看这本书,
巴金老先生的。多读读这本书,写的可好了!”我无奈地叹口气,
撇撇嘴想:那么无聊,读书有什么好的。我只好拿起《春》漫不经
心地翻了翻。但翻了两眼就被那些摘艳薰香的词句吸引,像花朵般
吸引著蝴蝶。从此,巴金先生的《春》爱不释手。我也了解到了巴
金先生,读书这一兴趣从小到老从未改变。在广元时。他刚进书房
识字不久。就爱上了老师画的人物画。从此,养成了孜孜不倦的读
书习性。家里收藏的旧书很快就被他看完了。后来,看到哥哥弟弟
们买了新书,大家就会抢著看呢。从书中,他学到了丰富的知识,
这为他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现在我觉得:“书就像神秘的宝石,里面藏着无限价值;书是
知识的宝库,使无知的人变的博学、多才;书就像忠实的朋友,在
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默默给予你帮助和支援。”所以,我爱书
,甚至爱书爱到痴迷的程度。
“我们的新文学是表现我国人民心灵的丰富矿藏,是塑造青年
灵魂的工厂,是培养革命战士的学校。我们的新文学是散播火种的
文学,我们从它得到温暖,也把火种传给别人。”我们有中国现代
文学馆这知识的宝库,书的故乡。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我们
也要把这种优良品质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