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岁之前,老人带和宝妈带有什么不同,深度解析,一次讲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5

刚刚升级做妈妈,还没从收获新生儿的喜悦中缓过劲来,就要面临产假结束继续工作的局面。是做上班族还是做全职妈妈,这是让很多家庭都非常纠结的一个点。

尤其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娃,一边是能极大缓解经济压力的工作岗位,到底该何去何从呢?思前想后,不少家庭选择了让父母帮忙带娃,自己出去工作的方式。

老人带娃自然很辛苦,宝妈上班也因此错过了更多陪伴孩子的机会,但似乎唯有此,才既能保证家庭经济收入稳定,又能将娃交给放心的人带,中国式带娃,现实又无奈。 有的人表示,小孩子三岁之前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记不住,交给谁带都无所谓,真的是如此吗?

对此,幼儿园老师最有发言权。作为孩子走出家门接触 社会 的第一关,进入幼儿园更像是一场严格的考核,它通常会对宝宝三岁前的生活进行一次集中考验。有的宝宝自理能力差,需要老师喂饭才行,有的宝宝则自己动手吃得倍儿香;

有的宝宝害怕午睡,需要有人拥抱很久才能哭着入睡,有的则沾床就着;有的宝贝入园就和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有的则沉默寡言,拒绝互动……老师说,其实看孩子们不同的表现,大体就能猜到是妈妈带的孩子,还是老人带的孩子,区别还是很大的。

千万别小瞧孩子三岁前的教育

俗话说“三岁看老”,对孩子三岁前的教育重要性,无论多么强调都不过分。

1、 大脑发育关键期

脑科学和生命科学最新研究表明,儿童的脑细胞组织到三岁就已经完成了60%,这个时期的儿童都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 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就在孩子的三岁前,三岁前打好基础,余下的成长,无不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填充和完善,开发大脑潜能的重任也落在3岁前。这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参加什么潜能开发班,而是希望家长能掌握一些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征,不失时机地促进儿童大脑发育。

2、 身高增长黄金期

人一生中有两个身高增长的黄金期,一个是在婴幼儿时期,一个是在青春期。科学研究发现,一个身高170厘米的成人,1/3的身高都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所以现在从婴儿,甚至从备孕开始,就特别强调营养、环境、疾病等对人的身高影响。几乎每个有宝宝的家庭都会自备身高尺,看着宝宝的身高红线一直往上窜,内心也是充满喜悦的。养育宝宝,身高、体重是硬性指标了。

3、 性格塑造形成期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成年人的某些心理问题是来自于婴幼儿期。 心理 健康 是和身体 健康 并驾齐驱的一个方面,是对一个人整体素质的考量,而三岁前的童年,恰恰是性格塑造的形成期。成年人性格如何,大多在儿时就已经形成了。所以特别强调在孩子小时候,充分给予他爱、安全感、完整的依恋关系等,管教也讲究方式、方法,都是基于此考虑的。

一个孩子在三岁前,既汇集了其身高、大脑发育身体方面的黄金发展期,又是其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多方面因素交汇,呈现出六大儿童敏感期,家长需了解,千万别错过。

1、 语言敏感期(0~6岁)

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哑哑学语声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

2、 秩序敏感期(0~3岁)

是指孩子对周围的环境特别敏感,不断变化的环境会让他们变得无所适从,焦躁不安。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

3、 感官敏感期(0~6岁)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3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

4、 细微事物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

5、 动作敏感期(大肌肉1~2岁 小肌肉1.5~3岁)

不仅要求孩子肢体动作熟练、正确,多走多练,也对其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有要求。

6、人际关系敏感期(2~5岁)

从一对一交换玩具和食物开始,到寻找相同情趣的伙伴并开始相互依恋,从和许多小朋友玩到只和一两个小朋友交往,孩子自己经历了人际交往的全过程,而这种交往智能是与生俱来的。

对娃三岁前的教育和养育尤其重要,因此对家长的要求也较高。因为家长不仅是娃的养育者、保护者,保证孩子 健康 茁壮成长,还是孩子生活技能获得、良好性格养成的领路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责任重大。

尽管有的家长不愿意承认,但当这四方面摆在眼前,老人带的娃和妈妈带的娃,差距往往一目了然。

1、 人际交往

老人由于体力和 社会 交往范围有限,带孩子活动的区域常常局限于小区周边或家里,孩子因此见识的也少,妈妈带的孩子活动范围广,游乐场、商场、电影院,或者和朋友间自发组织的聚会、聚餐等,孩子接触的事物多,语言表达、沟通协调能力等也得到了锻炼。

此外,老人和孩子交流较少,交流的内容也局限于衣食住行上,而妈妈带的孩子更“野”,他们可能小小年纪就尝试了滑板、滑雪等新鲜事物,甚至跟着妈妈学化妆,这些新潮的技能,也构成人际交往能力的一部分。妈妈带的娃在人际交往上优势更大。

2、 运动能力

因为对安全性的极端重视,老人常常拒绝让孩子参加过于激烈的运动,他们更主张孩子“安静的自由”,晒晒太阳溜溜弯,在老人眼中就是不错的运动方式了。妈妈带的孩子则更“激进”一些,娃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学习游泳了,同时对竞技 体育 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兴趣。

老人的想法比较保守,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既怕孩子摔倒磕破伤了身子,又怕因此对孩子的父母没法交代,但妈妈自己带孩子则很少有这方面的顾虑,她们往往能引导释放孩子的天性,将娃的运动能力充分开发出来。

3、 自理能力

老人带娃常常陷入“溺爱”的境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自理能力较差。生活技能缺失,可能会持续到大学甚至成家之后,很多大学生把脏衣服邮寄回家清洗,就是动手能力太差。而妈妈带的孩子则很少有这种待遇,妈妈们会让孩子主动参与到一些劳动中去,有的小事情妈妈也懒得管,任由他们发挥,反而成就了还算不错的自理能力,喂饭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4、 性格塑造

因为带娃方式和理念的区别,以及言传身教的作用,你会发现老人和妈妈带的娃,性格上的区别也很有特色。比如老人带的孩子都比较有耐心,做事富有责任感,一丝不苟,同情心强。但往往缺乏安全感,喜欢独处且缺乏自信。而妈妈带的娃,长大后大都自信、大方,富于开创精神和好奇心。

当然,凡事都不是绝对的,老人带娃还是妈妈带娃,关键看怎么带!三岁前是一个人智力、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期,不管谁带,都应给予加倍的爱与关怀,才能保证娃茁壮成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