蝾螈科属于什么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11
蝾螈科(学名:Salamandridae)是通常颜色鲜艳的中小型两栖纲有尾目动物,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北美、欧洲、亚洲和非洲地中海沿岸)。终生有尾,没有鳞片,是有尾目两栖动物的代表,也是两栖动物中较原始的一群,与其同属一目的,还有鳗螈、钝口螈、洞螈等。蝾螈在成长过程中,通常都要经历蜕变过程。
1、生活习性
无论是陆栖蝾螈还是水栖蝾螈,它们都喜欢潮湿的生存环境,以便保持皮肤的温润,利于水和空气的流通。蝾螈还具有休眠的习性。在寒冷地区,蝾螈在冬天冬眠;在温暖地区,如果气候干旱燥热,它们就进行夏眠。在遭遇敌害时,蝾螈有好几种防卫方法。有此种类呈弯曲防卫姿势,举起尾巴,直立下颌,显示出它们色彩艳丽的腹面,以恐吓敌人;有的蝾螈皮肤有毒,体表呈现警戒色;还有些蝾 螈在遭到攻击时能自动脱落尾巴迷惑敌人,趁机逃生。
2、变态生长
水栖蝾螈在水中产卵,卵孵化成形似蝌蚪的幼体;幼体用鳃呼吸,在成长中鳃逐渐消失,体态特征逐渐趋向成体。
拓展资料:
一、区别
在两栖类中,有尾目的小鲵、蝾螈与大鲵在外形上极为相似,特别是在大鲵的幼体阶段容易弄错,值得养殖户注意。若是我们掌握了识别方法,仍然可以较好地区别它们。在分类上,大鲵属于隐鳃鲵科,小鲵属于小鲵科,蝾螈属于蝾螈科,它们还是有一定的不同。可以在外形上予以区分。
大鲵没有明显的头部、躯干部之分,而蝾螈看得出明显的头部和躯干部。
大鲵皮肤光滑,吻及头部背面有许多疣粒不规则分布,眼甚小且无眼睑,而小鲵、蝾螈眼大具睑。
大鲵四肢粗壮但不能支撑躯体,须腹面贴地爬行。大鲵身体的两侧,自口裂以后各有一长条厚肤褶,而小鲵和蝾螈没有。
大鲵背部颜色灰暗或深褐,腹部灰白略浅,而蝾螈腹面有红色斑块。大鲵尾侧扁,略高于躯体,末端钝圆,而蝾螈尾部细而尖。
大鲵体长在10cm 以内时,由于仍处于稚鲵期,尚未完成变态过程,还在进行鳃呼吸,大鲵的头部两侧有3对丝状的鳃,而这么大小的小鲵和蝾螈却没有。
简单地说,将大鲵、小鲵和蝾螈在形态特征上比较,可以从下面4个方面予以辨别。
1.看尾巴
大鲵尾巴只有全长的1/3,小鲵尾巴占全身的1/2,蝾螈尾巴也只有全身的1/3。
2.看眼睛
从头部看,娃娃鱼的眼睛不突出; 小鲵、蝾螈等的眼睛十分突出,凸出明显3.看颜色
大鲵全身体色相近(图4-1、图4-5);蝾螈身体腹面有不同的色斑。
4.看体表
大鲵体表光滑,有黏液;蝾螈体表有不同程度的突起,有疣粒。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朋友常会在山洞中将个体较大的蝌蚪,误认为是大鲵。这种蝌蚪长约10cm,头大尾小且细长,在灯光的照射下,整个鱼身呈现暗蓝的荧光色,透过鱼身,体内的五脏六腑清晰可见。这是红点齿蟾的蝌蚪,生长在有流水的溶洞环境中。由于长期在洞内无光条件下生活,没有阳光照射,不能产生色素细胞,致使其皮肤颜色透明,可见内部器官。如将它置于光亮处饲养,体色渐深,内脏则不易看清。红点齿蟾主要分布于贵州、四川、云南和湖北等省的溶洞中。
二、科学家推测
在野外,蝾螈是或至少曾经是墨西哥中部湖泊和运河等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掠食者。它们和其他两栖动物有所不同,因为它们一生都在水下,通过腮呼吸,而大多数其他两栖动物在成年阶段会到处走动并用肺呼吸。尽管它们看起来很不起眼,但实际上蝾螈是凶狠的食肉动物,以蠕虫、软体动物、昆虫甚至小鱼为食。
阿兹特克人关于蝾螈的神话故事部分围绕着这样一个事实:蝾螈犹如强大的神,很难被杀死,因为它们身体的任何部分都可以再生。有些蜥蜴可以长出尾巴,一分为二的扁虫可以长出另一半,海星可以长出四肢,但是蝾螈可以长出心脏,脚,部分脊髓等等。
加州大学生物科学院教授戴维·加德纳说:“所有跟人类近似的脊椎动物中,蝾螈是唯一一种能够再生,并且能够愈合而不会留下疤痕的动物。”“其他种类的蝾螈也可以再生,但这种蝾螈做的最好。”当欧洲人发现蝾螈的这种能力之后,蝾螈就从动物园里的一种无聊的展览动物变成了历史上最重要,最具有生存能力的实验动物之一。
古生物学之父乔治·居维叶,他研究了蝾螈,并试图弄清前人是否正确地将两栖类和爬行动物进行分类,这在当时是个大问题,最后乔治·居维叶得出结论,蝾螈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用腮呼吸,一定是某种蜥蜴的幼虫。用古生物学家斯蒂芬·杰伊·古尔德的话说就是“性成熟的蝌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