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鸣涧中的人闲桂花落的桂花是什么意思,不是说是春天吗,怎么有桂花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3-28
首诗释义的分歧,主要体现在首句“人闲桂花落”中的“桂花”上。从全诗来看,这首诗是写春天夜色,这点是无可争论的。但是,为什么在春天,却出现了只有秋天才有的景色“桂花”呢?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目前,学术界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其一,认定诗中的“桂花”是“四季桂”。理由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那种。现在出版的有关《鸟鸣涧》赏析的教科书,多采用此说。
其二,认定诗中的“桂花”属于文艺创作,而艺术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如王维名画《袁安卧雪图》中的“雪中绿芭蕉”。
其三,诗人的失误——误将一些春花当成了“桂花”。“也许王维也像我等一样缺少桂花的知识,不知道桂花是只在秋天开花的,那天夜里,他看到(或听到甚至是闻到)一种花从树上落下,误把它当成了桂花,写在了诗里;也许王维不喜欢桐花、杨花之类普通的花,他认为只有桂花才适合这首诗的意境,就‘一意孤行’地写成了桂花。”(见曹丽英《王维的桂花》
其四,流传过程中造成的失误。
关于第一种观点,缺陷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在夜色茫茫中,是否是桂花,分辨起来比较困难——更何况还是刚刚“月出”之时;第二,若是用“桂花”写景,诗人大可不必非得写春景,其实,写秋景也一样,只不过将诗中的“春”字改为“秋”字而已:“人闲桂花落,夜静秋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秋涧中。”关于这点,曹丽英在《王维的桂花》一文中,有比较详细地论述。第三,更重要的是,“四季桂”是近年来新培育出来的一种桂花品种,是高科技的产物:它突破了普通桂花一年只开花一次的常规,每年可分别于2月、5月、8月、11月开花,花期通常为20天左右。很明显:在王维生活的唐代——虽然唐代非常强大,科学技术也领先世界,但是还没有发达到能培育“四季桂”这样的高科技产品。也就是说,王维诗中的“桂花”,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秋天“桂花”。
关于第二种观点,关键在于搞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王维为居住在若耶溪边的朋友皇甫岳而写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其中的一首。纵观这五首诗,每一首都是描写皇甫岳居地——若耶溪边的一处风景。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风景写生诗,写实诗,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不同于王维本人创作的《袁安卧雪图》,可以在冰雪中加入自己创意的“绿叶芭蕉”。因此,就这首诗而言,艺术创造可能性很小,或者说根本就不可能。
至于第三种说法,似乎更不可能。众所周知,王维是盛唐时代一位大诗人,博学多艺,才华横溢。即使他再糊涂,也不至于将春天的“桐花、杨花之类”误作秋天的桂花。况且季节差别甚大,作为一位凡事观察细致入微的大诗人,王维不可能连桂花在秋天里开花这个常识也不知道。退一万步讲,就算王维自己不知道桂花是秋天的花,或者当天晚上王维饮多了酒、或者天黑看不清楚,错认了;难道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以后他还不会发现?况且,其时的王维,已经名满天下,即使王维自己发现不了,他的那些幕僚们、他的那些诗友们,特别是皇甫岳,难道也发现不了?更何况这组诗是为他的朋友皇甫岳而题写的?
至于第四种观点,可能性也不大。在唐代,王维就是一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可以说是天下传唱。即使一两个版本在流传的过程中失误了,也不可能所有的版本在流传的过程中都失误了。
总而言之,以上观点,都存在明显的不足。那么,王维诗中的“桂花”到底指什么呢?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关键要搞清古汉语中通假字的有关知识。通假又叫通借,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遣词的一种方法:即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这首诗中就有一个通假字,那就是“桂花”的“花”字。“花”通“华”,“桂花”亦即“桂华”,也就是月亮的意思——传说月中有桂树,故月亮又有桂轮、桂宫、桂魄、桂华等雅称。
“桂华”作为月亮的意思,在唐诗中还有很多。著名诗句如:“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见张九龄《感遇》)“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见张九龄《秋夕望月》)“桂华满兮明月辉,扶桑晓兮白日飞。”(见李白《拟恨赋》)等等。
弄清了“桂花”的意思,这首诗的诗意也就迎刃而解了。
补充回答:
鸟鸣涧
作者:(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解析
这首诗全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的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人闲”,也就是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衬托出春涧的幽静。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溪沟。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 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 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 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 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的天籁,他的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月出无声,而山鸟惊飞,这是动静相衬的艺术佳境。《而庵说唐诗》:"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唐诗笺注》:"闲事闲情,妙以闲人领此闲趣。"《诗法易简录》:"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而先着'夜静春山空'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
诗意
春天的晚上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诗的景色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鸟鸣涧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我们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尔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我们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即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查看全部4个回答
爱吃香水菠萝的朋友有福了,产地直发,10斤只要这个价!

00:25
拼多多
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