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民俗背后都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6
《中国民俗学》这本书是我在地摊上花五块钱淘来的,周末我按照速读法,花了两个半天把它读完了,并用九宫格法做了读书笔记,也可以算是1天时间读完1本书,感觉物超所值。这是一本搭建个人认知体系的基础书,作者从民俗的角度,带我们深入浅出地理解中国农耕文化,乃至人类文化的形成脉络与格局,内容鲜活、层次清晰、有理有据。以至于我笃信:吃透了它,可以解读中国民俗活动背后深层次的来龙去脉;若是能熟记书中的内容,举一反三,可以一通百通,成为半个行家。这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

我认为,每一个民俗活动的形成之初,都有一个朴素的愿望,都带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那些在时代发展中因移风易俗而传承了几千年的活动,如“清明祭扫、中秋团员、春节辞旧迎新”等习俗,更是具有稳固社会,推动文明向前的力量。

按照九宫格笔记法,我先提出为什么要读《中国民俗学》这本书,我列的是:1、 全面了解民俗学理论和方法,为下一步渔民口述历史田野调查提供帮助;2、 弄清楚民俗学的基本内容,如起源、本质、任务、研究方法;3、适当了解民俗学中有意思的内容,做基础知识储备。

这是第一次用快速阅读的方法读书,按照《洋葱阅读法》所提的快速阅读法只需用2个小时就能把一本书读完,仅10分钟扫读环节,光画重点我就用了3个小时,我会不停的默念划线内容,这是严重超时的,可见速读法确实需要勤加训练。

我前面定位读这本书的目的主要就是第1、2项,这两项内容在书中只有41页,其实用5分钟也是可以画完的,但我却用了近3个小时的时间去完成第3项,了解民俗中有意思的内容,目标严重偏离,它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有很多没听过的习俗吸引着我。

“民俗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专有名称,是在1846年由考古学家、英国议会秘书汤姆斯提出来,英文原名“Folklo”,意为“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约30年后的1878年,伦敦成立了世界上首个研究民俗的学术机构——“民俗学会”,从此这个名称获得国际承认,特别是汤姆斯《民俗学刊》的传播,欧洲各国相继接受这一概念。在亚洲,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坪井正五郎以“土俗研究”为宗旨展开活动,1890年他提出土俗学=民俗学,并计划使用“民俗学”作为学术名称。

在我国,“民俗”一词早在古文献中使用,《礼·缁衣》中的“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之句,也是民间习俗的概念,《汉书·董仲舒传》载“变民风,化民俗”;《管子·正世》中也说“料事务,察民俗”;《韩非子·解老》中也提到了“民俗”字样。可见,在我国古代,虽然还不可能有“民俗学”的科学门类的概念,至少“民俗”这个概念则早已确立了。

中国民俗学作为学科名,是从日本得到借鉴,1923年北京大学成立民俗学机构时还是叫“风俗调查会”,直到1927年11月,广东中山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民俗协会,次年3月21日出刊《民俗周刊》后,“民俗学”这个名称才逐步得到国内学术界的承认,广泛使用至今。

民俗学,是研究整个民间生活和文化活动中,最广泛的人民传承事象的科学。中国民俗学它研究国内56个民族“过去+现在”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中广泛传承的内容。

中国民俗学是独立学科,有自己独立的研究任务:研究人民大众(主要是直接参加体力劳动的广大群众)的传统文化及精神状态、心理愿望为任务。它又是边缘学科,与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美学、宗教、教育、心理学等许多人文学科有近缘关系。

民俗学的方法有两类:调查方法(田野调查)、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法+结构分析法)

民俗学的作用:

1. 丰富世界人文科学宝库、并推进发展

2. 增强名族自尊和自信,提高文化自觉性

3. 有效推动移风易俗,改造社会

4. 为制定和落实党与国家政策起辅助作用

5. 促进国际间相互了解与团结

民俗的内部特征

1. 民族的区别

2. 阶级的差异

3. 全人类的共同性

民俗的外部特征

1. 历史性(时间)

2. 地方性(空间)

3. 传承性

4. 变异性:有效推动移风易俗,改造社会最可运用的特征。

……

接下来要做:

1. 重点把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三篇章内容详读,储备知识

2. 扩展阅读:

    * 《中国民间文化》万建中著

    *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邓红学著
相似回答